资源简介 第1课时 生活需要法律第九课第一框《生活需要法律》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法治观念】 1.了解法律的产生,领会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知道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法治化进程,认识法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初步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 2.初步形成自觉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初步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 3.初步树立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培养崇尚法律、敬畏法律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难点】 理解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三、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与建议导入新课1.播放【共享单车怎么了?】视频 2.【知识体系构建】 讲解知识结构与课标要求。1.学生观看视频,思考:你想说些什么? 2.学生思考并构建教材1.升华情感价值观,引发情感共鸣,体会社会生活需要法律,引出本课主题。 2.整体构建教材,明确学习内容的方向。学习目标呈现核心素养目标阅读目标明确课时所学内容自主学习PPT出示学习任务阅读教材P84-88,完成问题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熟悉教材。目标导学一: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任务探究一】 感受法律 PPT展示三幅图片 【教师总结】 1.义务及教育法;民法典等; 2.社会秩序混乱、人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生活不能继续 3.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任务探究二】【走进民法典】 播放民法典视频 【教师总结】 1.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服务于人们当下的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2.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行,相伴一生。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笔记整理】 为什么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如何理解) 【知识运用】【观点辨析】 只要不违法犯罪,不惹上官司,法律就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你赞成这一观点吗? 思考问题: 1.我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你能再列举一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吗? 2.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3.从中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思考问题: 如何理解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民法典是“民事权利的保障书”。 通过生活实际回答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言组织能力、知识理解运用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更好地理解法律与生活的关系 学以致用,讲练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标导学二:法治的脚步【任务探究一】法律的演变 播放视频:法律的历史 【笔记整理】 法律是如何产生的? 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类用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习惯靠人们自觉自愿遵守。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 法律的本质和功能?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易错剖析】 法律的本质: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我国法律的本质:人民意志和利意的体现 【任务探究二】探索法治 出示名言:“在民主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马克思 “人治”强调的是君主的个人意志至上,特点是人高于法,权大于法,最终会走向专制; “法治”强调的是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特点是法高于人,法大于权,最终是走向民主。 【笔记整理】 含义: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 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相关链接】我国法治进程 【任务探究三】全面依法治国 播放视频: 【教师总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 【任务探究三】法治的力量 出示材料,法律进步的力量 【笔记整理】 法治的意义、作用 【知识拓展】 当代青少年应该怎样投身法治中国建设? 思考问题: 1.原始社会有法律吗? 2.法律是如何产生的? 3.法律的本质和功能是什么? 【笔记整理】 分析、明确易错点 思考问题:“国王就是法律”“法律就是国王”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理念? 【规范整理笔记】 自主学习,整理笔记 思考: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意义。 思考问题: 阅读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和体会? 【规范整理笔记】 提高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参与思考的能力;进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明确易错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视野 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归纳总结如何理解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法律的产生、本质、功能 法治的含义、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回顾所学内容。内化所学知识,利于消化吸收。课堂练习简答题:1选择题:2-4抢答提高知识掌握运用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