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大单元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大单元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七年级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基本信息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实施年级 七年级 设计者
课程标准模块 第四学段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使用教材 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
单元名称 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
单元课时 4课时
二.单元教学规划
(一)主题名称: 新生活中的成长
(二)主题概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学校生活领域过渡到社会生活领城,着力体现学生生命成长的连续性与教育内容的衔接,既是本册教材最后一个单元,也是整套教材法律部分的起始单元。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通过法治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因此,加强法治教育,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迫切要求。 未成年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法治意识如何,关系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能否实现。受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的限制,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法治观念淡薄,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必须把法治教有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本单元统领整个法律部分的学习,力图展现法律包含的公正、自由、和谐等因素。教材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强调法治思想、法治精神的渗透,着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手带领学生了解法治的进程,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初步感受法律与生活密不可分,理解法律对生活的保障作用,感受法律对青少年的关爱,引导学生自觉尊崇法律,学会依法办事,努力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二、内容结构与主要观点 本单元由导语、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组成。第九课、第十课各设两框。 单元导语蕴含着本单元的主要观点和核心概念,承前启后,层层深入地点出生活需要法律,法律为我们的生活保驾护航,引导学生感悟法治对国家和个人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做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 2.通过分析课标及教材内容,梳理本单元知识结构,体现结构化(如下图) (三)主题学情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高度重视树立青少年的法治意识。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抓好青少年的法治宜传教育工作,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见闻不断丰富,他们初步感受到法律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要部署,对法治宜传教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通过新闻媒体报道等渠道,初中学生对我国不断推进的法治化进程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他们的生理发育、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思维水平和社会经验有限,他们对法律的认识比较片面,一提起法律,他们可能会更多地联想到威严、强制性,很少能想到法律的保障作用;也有的学生违法犯罪却浑然不知,缺乏法律意识。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步伐,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法律的产生、法律的特征和作用,体会法律让生活更美好,开启对学生的法治教育之旅,同时,也为后续的法律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教材设置第九课的学习内容。 初中学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出现些不良行为,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影响自身的成长。我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措施,但在社会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依然存在,未成年人需要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我国已开启建设法治中国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把法治教育纳人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 2020年》》指出,切实将法治教育纳人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 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在中小学开设道德与法治课,发挥法治教育的课堂主渠道作用”。因此,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尊崇公序良俗,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培养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是青少年适应现代社会、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历史重任的需要。因此,教材设置第十课的学习内容。
(四)开放性学习环境: 学生实地走访、图书馆、互联网、多媒体设备、图片和视频等数字资源
(五)单元学习目标: 1.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2.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4.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5.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6.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六)反思性教学改进: 教学目标:聚焦核心素养,彰显铸魂育人。设计的教学目标要可观察、可操作、可评价,应通过目标中行为规范的设计,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对照道德规范,既知道“为什么”,又知道“怎么做”,呈现清晰的行为标准,从而真正实现行为着陆。 教学内容:体现时代特征,及时引入成果。①坚持把时事引入课堂,及时反映社会发展进程;②吸纳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③融入学生生活的鲜活内容,积极挖掘、编制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的“资源图谱”,构建有人文温度的道德与法治课,帮助学生从认识“时代微故事”走向规划“自我人生的时代叙事”。 教学过程:把握教育规律,注重以理服人。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融合起来,发挥主导和主体同频共振的作用。要正视学生的困惑与疑问,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心悦诚服接受结论、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善用新视角、新方法、新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问题,注重理论话语向感性话语的转变,讲好中国故事。 教学方式:丰富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实现隐形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选择、设计和运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鼓励学生探究、讨论,提高学生的价值辨析能力。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构建。 【单元主要情境任务设计】 1.【视频欣赏——民法典】通过观看视频,体会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民法典是“民事权利的保障书”。 2.【生活中的规则】通过分析生活中的规则,明确生活中规则的种类。 3.【认识法律】通过对规则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和范围的分析,理解法律、道德、校纪校规不同点和相同点。 4.【审判环节】通过观看视频,刘国强案件审判,体会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5.【高考作弊入刑】通过探究,理解法律的作用 6.【未成年70天打赏主播158万】通过“一案到底”情境任务设计,理解国家给予未成年特殊保护的原因和相关法律,以及青少年珍惜国家给予未成年特殊保护。 7.【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进行宪法宣誓】通过观看视频,理解青少年树立法治意识的重要性。 8.【霸凌宣判案】通过观看视频,理解如何学会依法办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