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课标要求
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新变化。
核心概念
五大名窑 交子 榷场 经济重心南移
儒学复兴 理学 程朱理学 宋词 元曲 话本
重难点
重点:1、城市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
2、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
难点:社会的变化、儒学复兴、
第 11 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11—13世纪,(中国)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与前代比较,没有任何一个领域不显示出变化。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文化史》
北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奉养器服之盛”,即奢华生活。在沈括看来,这些描写“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意思就是没见过世面,不值一提。沈括的话间接反映出宋人的生活和消费水准明显超过了唐朝,其背景则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沈括:《梦溪笔谈》
唐人的富贵
《夫妻对坐宴饮图》
反映了墓主人生前家居生活的场景
宋人的富贵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宋>唐
三、文化之变
(一)思想之变—儒学复兴
(二)文艺科技之变
1、文学
2、艺术
3、科技
(第2课时)
第 11 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孔子创立
应运而生
孟荀发展
蔚然大宗
春秋
儒家思想的演变:
魏晋
改造儒学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确立正统
焚书坑儒
沉重打击
汉代
秦朝
战国
宋代
佛道冲击
出现危机
吸收佛道
有新发展
隋唐
三教合一
三教并行
挑战正统
复兴儒学
儒学复兴
理学形成
程朱理学
官方哲学

韩愈
复兴儒学
温故知新
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阐释经书字句,日益僵化
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又“尊道”
魏晋南北朝
唐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尊道、礼佛、崇儒
隋唐
1.背景
儒学:
佛教:
道教:
(一)思想之变:儒学的复兴——理学形成
三、文化之变
①思想: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学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道 (课本) ②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③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材料1:《五经正义》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自唐代始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应试亦必须按此答卷,不许自由发挥。颁布后直到宋初,实行百年之久。
——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
传统儒学日益僵化,缺乏创新与活力
1、背景:
①思想: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为主的儒学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道②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③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世界的本原是空
终极目标是成佛
世界的本原是道
终极目标是成仙
精神栖息地
“敬鬼神而远之”
成仁、成君子
传统儒学自身的局限性:缺乏思辨性
(乱世之中,实力的重要性大于道德)
(一)思想之变:儒学的复兴——理学形成
三、文化之变
“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安重荣(唐末军阀)
材料2: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
——欧阳修《《新五代史·一行传》序》
④儒家社会道德秩序遭到破坏
⑤政治:统治者要求重建伦理纲常以维护封建统治
于“乱世”无补
⑥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课本)
1、背景
2、兴起: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乱世之中,实力的重要性大于道德)
(身处治世,思考人的终极意义)
④儒家社会道德秩序遭到破坏
⑤政治:统治者要求重建伦理纲常以维护封建统治
3、儒学复兴运动的主张:
①目的: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强化社会教化功能,维护社会秩序)
②口号: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①思想: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为主的儒学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道②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③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一)思想之变:儒学的复兴——理学形成
被称为理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集大成者),这一学派被称为“程朱理学”
4、派别及代表人物:
⑥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课本)
理学,是一套包括宇宙观、 人生观、 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宇宙观,又称世界观。人们对世界(宇宙)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的世界观也不尽相同。
人生观,是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
理学又称道学,是以一种“理”为核心,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根本)义理,既贯通宇宙自然(道)和人生命运(佛),又继承孔孟正宗(儒-根本),并能维护封建统治(目的)的新儒学。其核心是理。
宋朝理学是在继承儒家思想,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具有哲学化、思辨化的新儒学体系。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5、程朱理学
(一)思想之变:儒学的复兴——理学兴起
三、文化之变
(1)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宇宙观?人生观? 认识论、方法论?
材料一 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
——程颢、程颐
材料四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特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
材料二 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程颢程颐
材料三 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规律),所谓理也。 ——朱熹
P69问题探究 体会程朱理学宇宙观、人生观相结合的特点
思考: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它反映于什么领域?表现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哪些方面?
理是天道,具有本体地位。
理无处不在,蕴含于自然界、人和社会
万物是理的体现
理是本原,三纲五常就是天理
世界本原:理或天理
自然界、人和社会
“理” 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中三纲五常,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①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理是世界的本原—核心观点)。
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具有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理学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理学还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理学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纲要》P67第一段
①宇宙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核心观点
(1)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1)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宇宙观?人生观? 认识论、方法论?
思考:朱熹认为天理的对立面是什么?为此,他提出了什么思想主张?
吸收佛教思想,但以维护儒家伦理道德秩序为终极目标
看法:天理的对立面是人欲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人欲是指那些超出社会道德规范的过度欲望,天理和人欲的界限就是一个度的问题。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朱熹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子语类》
朱熹说的“人欲”是什么?
②人生观:三纲五常就是天理。存天理灭人欲,达到“圣人”
理学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理学还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理学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纲要》P67第一段
①宇宙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核心观点
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具有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1)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②人生观:
②人生观:三纲五常就是天理。存天理灭人欲,达到“圣人”
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P67思考点
看法:积极:一方面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有利于提高人的修养;
消极:另一方面存在禁锢人的自然欲望、扼杀人性的可能,极易成为统治者控制人民的精神工具。
遵守儒家道德伦理,克制自己的私欲
理学还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道德伦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P67
(1)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宇宙观?人生观? 认识论、方法论?
思考:既然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根本原则,如何知道理呢?
材料一 物皆有理。穷理格物。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三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熹
③认识论、方法论:格物致知(探究万物,认识天理)
③认识论、方法论:
“格物致知”:探究万物,认识天理
探究万事万物,扩充知识,掌握普遍天理。
整句:只有不断探究,才能获得对天理(道德伦理)的认知。
格物致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深刻认识并遵守儒家道德伦理。
理学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理在哪
如何求理
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客观唯心主义
“格物致知”对我们学习方法有什么启发?
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知识,日积月累,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
万物本原
三纲五常
宇宙观
伦理观
人生观
方法论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认识论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身外
先知后行
理学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如何求理
“灭私欲,则天理明”,“存天理,灭人欲”,以求“圣人”境界。
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格物致知”对我们学习方法有什么启发?
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知识,日积月累,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
万物本原
三纲五常
宇宙观
伦理观
人生观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认识论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理”(天理)是世界的本原(核心思想)
三纲五常是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达到“圣人”
格物致知(探究万物,认识天理)
5、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宋朝理学是在继承儒家思想,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具有哲学化、思辨化的新儒学体系。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①宇宙观:
②人生观:
③方法论:
(2)特点:融合佛道,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哲学化、思辨化、
(一)思想之变:儒学的复兴——理学形成
三、文化之变
世界的本原是空
终极目标是成佛
世界的本原是道
终极目标是成仙
世界的本原是
终极目标是成


“但求一方净土”
“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3)影响:
5、程朱理学
(一)思想之变:儒学的复兴——理学兴起
1241年,宋理宗下令以周、张、二程、朱熹五人从祀孔庙。
程朱理学在金、元之际开始北传。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官学统一教科书。
1313 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学思之窗】
结合P69“问题探究”思考: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的主要原因。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理学官方化),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受尊崇的原因:理学将儒家封建纲常伦理提高到本体地位,为专制统治提供了哲学论据。
朱熹合编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P67)
孔子创立
应运而生
孟荀发展
蔚然大宗
春秋
儒家思想的演变:
魏晋
改造儒学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确立正统
焚书坑儒
沉重打击
汉代
秦朝
战国
宋代
佛道冲击
出现危机
吸收佛道
有新发展
隋唐
三教合一
三教并行
挑战正统
复兴儒学
儒学复兴
理学形成
程朱理学
官方哲学
韩愈
复兴儒学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材料四: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理学大师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材料三: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材料二:朱熹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们也看到了无数因追求气节品德而变得挺拔高大的灵魂。
做人
气节、
品德
社会责任
(1)积极:①注重气节、品德,有助于提高修养;②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有助于培养民族气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拓展:.如何评价理学(坚持唯物史观)
③稳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有利于规范行为,稳定社会秩序;





跪羊
蹲虎
立马
东钱湖南宋石刻公园
“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宋之初兴…于是中外缙绅知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之陋矣。…及宋之亡,忠节相望,班班可书。”
——《宋史·忠义传序》
“历代以来,捐躯掏国者,惟宋末独多。”
——赵翼《廿二史札记》
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卫道”,表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张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
——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程颐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戴震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消极:①具有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礼轻法、因循守旧等封建观念;
②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成为专制集权统治的工具,扼杀个人创造力和学术自由; ③后来僵化,空谈伦理,轻视科学,不注重实务;
从以下材料,可以看出理学有哪些消极影响?
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拓展:.如何评宋明价理学(坚持唯物史观)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
审视宋明理学,历经了数百年的沧桑,
我们看到在礼教压制下哭泣的生命
对理学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不断改造;
宋词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二)文学艺术和科技
1.文学
唐朝后期出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
风格豪迈奔放,气势雄伟
词为什么会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
三、文化之变
①词: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更便于抒发感情。
②读者:两宋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词迎合了这一阶层的审美品味。
③创作者:宋代重文轻武,文治兴盛,大量文人士大夫投入到词曲的创作中。
词、读者和创作者的完美邂逅
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
柳永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王国维
每一种文学风格都有孕育它成长的时代土壤
宋词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元曲
(散曲和杂剧)
代表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等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二)文学艺术和科技
1.文学
唐朝后期出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
风格豪迈奔放,气势雄伟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词为什么会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
话本
思考:文学与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有哪些联系?
多民族政权并立
市民阶层队伍扩大
经济发展
文学特点:多元、繁荣、平民化、市民气息浓厚
三、文化之变
①词: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更便于抒发感情。
②读者:两宋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词迎合了这一阶层的审美品味。
③创作者:宋代重文轻武,文治兴盛,大量文人士大夫投入到词曲的创作中。
1.文学
2.艺术
特点: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书法宋四家(行书):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元朝:赵孟頫
绘画
书法
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
特点: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苏轼“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贴》
(二)文学艺术和科技
三、文化之变
儒学之变

书法不拘法度、绘画不重写实,注重意境,以山水画最为突出
书法绘画
赵孟頫《秋江饮马图》
范宽《烟岚秋晓图卷》
元·王冕
《墨梅图》
写意画
《牡丹蕉石图》
特征: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追求神韵意气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
①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
火药武器
2008年北京奥运会展示活字印刷术
3.科技
表现
三大发明为人类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世界,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
雕版印刷术相当普及,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阅读教材,梳理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的表现。
意义
(二)文学艺术和科技
三、文化之变
沈括与《梦溪笔谈》书影
②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之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著作
①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
③元朝郭守敬:简仪与《授时历》
由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而赐名。精度与现行公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
3.科技
④元朝王祯:《农书》
集北方和南方农业技术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农书》中所绘载的水磨图
牛转翻车
(二)文学艺术和科技
三、文化之变
八思巴字“教士墓碑”
畏兀体蒙古文书法作品
女真文“进士题名碑”拓片局部
你能辨别出以下分别是哪些少数民族文字吗?
西夏文
契丹文


西夏

五、少数民族文字 ---反映多民族国家的特色
契丹大字、小字
用以刻石立碑和文学创作
女真文字
在科举中用女真文字答题,开设女真进士科
西夏文
编著佛经、法律、字典以及经史著作
畏兀体蒙古文
(使用畏兀儿文字
拼写蒙古语)
被用于修史
八思巴字
(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的拼音符号)
用来拼写蒙古语及汉语等多民族语言
(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契丹大字
辽夏金文字的共同特点: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
契丹小字
西夏文石刻
畏兀体蒙古文书法作品
女真文
元朝八思巴字《百家姓》
各民族均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创造者
历史纵横
知识总结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一、经济之变
农业之变
手工业之变
商业之变
经济格局之变:经济重心南移
二、社会之变
1.门第观念淡化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1.榷场互市交易
2.纸币的出现与推广
3.城市的繁荣
4.海外贸易繁荣
三、文化之变
(一)思想之变
—儒学复兴
程朱理学的形成
程朱理学的内容
程朱理学的影响
(二)文艺科技之变
1.宋词
2.元曲
3.话本
4.书法绘画
文学与艺术
科技
一定时期的文化总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少数民族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繁荣作出了贡献,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
思考: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与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有哪些联系?
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统一
宋代强化中央集权
农业和手工业成就突出
商业发达,大城市空前繁荣
经济重心南移
门第观念变化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
程朱理学
少数民族文字
文学艺术
(多元、繁荣、平民化)
科技领先
(2022广东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手,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C
真题详解
(2022广东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手,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C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解析:此题考察宋朝儒学复兴的背景。文中并没有提到法治,且宋代儒学并没有吸收法家思想,排除A项;“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是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的思想,因此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佛道冲击,宋代儒学家主张通过改造儒学来达到复兴儒学、回应佛道挑战的目的,故C为正确答案;从“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论从史出,可知,李张二人反对佛道思想,因此不是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因此D错误。
时空观念
宋代儒学复兴观点
C
真题演练
【解析】据材料“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可知宋代李靓认为儒学教化功能下降;据材料“与吾儒水火不容”可知,张载认为佛道的追求与儒学截然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佛道冲击,宋代儒学家主张通过改造儒学来达到复兴儒学、回应佛道挑战的目的,C项正确;
宋代儒学并没有吸收法家思想,排除A项;
立足考据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学术特征,排除B项;
张载认为佛道思想“与‘吾儒’水火不容”,因此不是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排除D项。
(2022·广东高考·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手,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C
真题演练
【解析】据材料“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可知宋代李靓认为儒学教化功能下降;据材料“与吾儒水火不容”可知,张载认为佛道的追求与儒学截然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佛道冲击,宋代儒学家主张通过改造儒学来达到复兴儒学、回应佛道挑战的目的,C项正确;
宋代儒学并没有吸收法家思想,排除A项;
立足考据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学术特征,排除B项;
张载认为佛道思想“与‘吾儒’水火不容”,因此不是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排除D项。
(2022·广东高考·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手,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D
真题演练
(2022·湖南高考·4)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当时
A.艺术水准下降 B.绘画题材集中 C.画家地位不高 D.世俗文化兴盛
隋唐时期,重视家庭背景的门第观念十分流行,到宋期,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况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制度的完善 B.宋朝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政权基础发生变化 D.宋朝抑商政策的松动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