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敲起我的小木鼓》 授课周次主备人 审核人 课时 1-2 总课时 2教 学 目 标 1、学生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流畅地演唱《敲起我的小木鼓》。在学习歌曲时能够关注反复记号,准确掌握歌曲的演唱顺序。 2、能尝试运用已学过的音乐知识创造性地表现歌曲。 3、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佤族的民俗风情。重点 难点 1.衬词的演唱。 2.一字多音的节奏。 3.体验2、1、5 三个音在歌曲中的重要作用。教学 准备 1. 电子琴 2. 课件师生活动 个性化修改一、启发性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课题《敲起我的小木鼓》,随着背景音乐佤族《木鼓祭乐》由远及近的进入,教师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音乐和文化,老师现在播放的音乐是来自于哪里?请随着音乐来寻找它的根源”。 2、老师出示中国地图,带领学生了解该音乐来自于云南省。 3、教师出示佤族合影图片。 师:“在我国美丽的云之南,有一个勤劳的民族,叫做佤族。这里的人民勤劳朴质,能歌善舞,喜欢边唱歌便用木鼓伴奏。”(请同学找出木鼓的位置) 4、观看木鼓图片,了解木鼓在人们生活中的运用。 师:“木鼓来源于佤族,佤语‘克罗克’,是佤族乐器和报警乐器,它是佤族的象征,更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一起来听听来自于佤族的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 二、学习歌曲: 1、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范唱。 学生听观看多媒体歌曲乐谱,初听: ①找出歌曲中的反复记号,认识反复记号并找出他们在书中的位置。 ②说出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的正确的歌唱顺序。 ③思考歌曲分为几部分?(3部分+尾声) 2、学习歌曲第一部分: ①钢琴伴奏,教师范唱。 ②学生模唱括号里的衬词,感受佤族特色风情。 ③师生互动:师生领,学生合(一领众和形式)。 3、学习歌曲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①教师教唱,学生模唱。 ②师生互动,一领众和。 4、对比与分析: ①师:“请同学们找出歌曲容易唱错的地方”。 ②教师主句对比范唱、分析: 师:“1、3小节这两个乐句节奏相同,重点分析对比2、4小节”。学生跟唱,区别并唱正准确2、4小节最后一个音的高低。 师:“这两个乐句前1、2、3小节的节奏旋律相同;第4小节最后一个音,第一句是re,第二句是低音sol,请同学们千万要唱正确”。 学生跟唱,区别唱并正准确第4小节最后一个低音。 三、动作设计: 1、第一部分:老师敲大鼓领唱,学生在衬词“羊买啊赛罗”拍手3拍,体会衬词的民族音乐色彩和生活欢快情趣。 2、第二部分:“哟荷荷”连拍3拍,“百鸟陪你……”左右分别跺脚律动,感受音乐的舒张和民族特色。 3、第三部分:老师敲大鼓领唱,学生在衬词“嘿”拍手加强声势,体会热泪欢腾的场面。 4、尾声:用自制的小鼓或沙球演奏下列节奏。 X XX XX | XX X | 四、歌曲在师生们的歌曲中结束,教师小结结束。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还学会了什么?” 生:“我认识了木鼓、了解了它的来源,感受了木鼓的音乐的特点”。 师:“让我们敲着佤族木鼓的鼓点,让我们唱着充满着浓郁色彩的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让我们载歌载舞,在歌声中结束今天的音乐课。”学生们踏着鼓点,唱着歌曲离开课堂。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设 计教 后 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