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温馨提示请准备好你的课本、蓝本、双色笔 今日心语:终点线不过是一个记号,重要的是你如何奔跑。新的一周,继续向前!聆听历史是一种深远的智慧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元昊辽元西夏金蒙古忽必烈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目录】01.02.03.04.辽朝——契丹族(916-1125)金朝——女真族(1115-1234)西夏——党项族(1038-1227)元朝——蒙古族(重点)(1271-1368)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中华民族发展的多元性。【课程标准】重点: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以及元朝的民族关系。难点:理解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核心概念:南北面官 猛安谋克 行省制度 四等人制一、辽朝——契丹族(916-1125)1.起源活动区域: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2.建立:耶律阿保机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3.与北宋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澶渊之盟后)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阅读教材P58页第一自然段,标划活动区域,民族,时间,建立者,都城等基本信息探究一:辽的统治体现怎样的特点?一、辽朝—契丹族(916-1125)4.制度建设(重点)①南、北面官制度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最高行政机构)、宰臣(宰相)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燕云十六州等汉族农业区)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宋]余靖《武溪集》卷17《契丹官仪》P58 【学思之窗】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宫廷)、部族(泛指契丹人)、属国(臣属于辽的其他少数民族)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材料一反映的辽朝职官设置(南、北面官制度)的特点是什么?材料二从哪些角度反映了这个特点?简要分析其影响。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角度:职官设置和官员服饰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契丹人担任)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契丹人和汉人担任)负责区域影响:①有利于契丹族的封建化;②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③推动了民族交融。④为后世提供借鉴。探究一:辽的统治体现怎样的特点?这就是一国两制(双轨制)一、辽朝——契丹族(916-1125)4、制度建设:②四时捺(la)钵制度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春捺钵 长春州 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夏捺钵 永安山 炭山 四月上旬—七月中旬 避暑、议政、放鹰秋捺钵 庆州 伏虎林 七月中旬 入山 射鹿冬捺钵 永州 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猎虎四时捺钵:流动的国家政治中心“捺钵”是契丹语的音译名词,意为辽帝出行所居之处的“行在”。是皇帝处理国事的场所,辽国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中心。作为一种活动习俗,它指的是辽朝皇帝在一年之中所从事的和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等活动。由于辽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辽代不同时期四时捺钵的地区也有所不同,即所谓的“春水”“夏凉”“秋山”“坐冬”,合称“四时捺钵”。皇帝和宫廷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P58探究一:辽的统治体现怎样的特点?辽帝随着四季迁徙捺钵(行营)五京——流动的办公京城上京:帝都气象,宏伟庄严。中京:南来北往,富庶繁华。南京:前哨阵地,通商口岸。东京:国家驿站,转运盐铁。西京:异域风情,丝绸之路。——风瞬《我们为什么爱契丹》1.起源活动区域: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2.建国: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二、西夏——党项族(1038-1227)学习聚焦辽和西夏与北宋鼎峙, 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统治的稳定。阅读教材P59页第一自然段,标划活动区域,民族,时间,建立者,都城基本信息。探究二:西夏的中央官制有何特点?二、西夏——党项族(1038-1227)3.制度建设(重点):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党项族)的官称。P59(一套制度,两种称谓)4.民族关系: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材料一:西夏官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开封府,曰农田司......自中书令,宰相、枢密使、.....皆分命蕃(党项人)汉人为之。——《宋史。夏国传》材料二:称谓阅读材料,指出西夏的中央官制基本模仿的是哪个朝代?反映西夏制度建设的特点是什么?特点:学习汉制,同时继承本族传统。探究二:西夏的中央官制有何特点?仿北宋,番汉官制,一制两称女真南宋(1127―1279)1127年金灭北宋1125年金灭辽金(1115年-1234年)1.起源活动区域: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2.从建立到迁都2、建立:1114年,女真族的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1115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也称上京(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女真金1125年10月,金兵两路南下,宋徽宗急忙把帝位传给儿子赵桓(钦宗),逃往南方。三、金朝——女真族(1115-1234)完颜阿骨打3、对峙: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学习聚焦金朝由东北入主中原, 一度出现治世。与南宋形成长期的对峙局面。4、1153 年,金迁都燕京(今北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这是北京建都史的开端。2.制度建设(重点):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同时保持了一套本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的制度。——《中外历史纲要》P60内容:职能:平时耕作,战时出征。特点:兵农合一,军事组织+地方行政组织。作用:①不仅节约了财政开支,而且保证了军队较强的战斗力。②加强了女真族封建化进程。三、金朝——女真族(1115-1234)“村落”+“兵团”(1)猛安谋克制思考:反映金朝制度建设的特点是什么?特点:学习汉制,同时继承本族传统(猛安谋克)探究三:金朝的制度建设的特点是什么?1 谋克(300户)×10 =1 猛安(3000户)三、金朝——女真族(1115-1234)3、鼎盛: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 “大定之治”。4、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刑部岁断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号称“小尧舜”, 此其效验也。 ——《金史·世宗纪》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大中国”。——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四、元朝——蒙古族(重点)(1271-1368)探究四:元朝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幅员之大、民族之大、文明之大东海海南河黄大江江龙黑斡难河鄂嫩河大翰耳朵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国中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次年,改中都为大都,并定都大都。1234年灭金临安1279年消灭南宋残余力量,统一了全国。中兴银川北京杭州温都尔汗西南1276年灭南宋蒙古金夏西南宋辽西大理部等蕃吐1218年灭西辽1227年灭西夏1253年兼并大理南京蔡州襄阳长江开封崖山蒙古军进攻金、西辽、西夏、大理路线元军进攻南宋路线1247年凉州会谈,收服吐蕃诸部四、元朝——蒙古族(1271-1368)探究四:元朝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大都1206统一蒙古1218灭西辽1227灭西夏1234灭金朝收复吐蕃兼并云南四、元朝——蒙古族(1271-1368)1.蒙古崛起远征亚欧形成“四大汗国”四大汗国在名义上尊元朝为宗主国四:元朝——蒙古族(1271-1368)1.崛起(1)建国: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奉上“成吉思汗”的尊号。(2)扩张: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招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蒙古帝国简图成吉思汗探究四:元朝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四、元朝——蒙古族2.元朝统一1260年,忽必烈继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四大汗国在名义上尊元朝为宗主国。(1)建立元朝【大元】出自《易经》“大哉乾元”,是对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浩大的宇宙的赞叹。表现了元统治者欲一统天下的志向。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2)统一历程(1271-1368)陆秀夫负帝投海◎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元朝的制度建设(重点)面对辽阔的疆域,元朝统治者如何加强对对方的管理,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1)驿传制度P61:修筑驿道,设立驿站。目的:巩固统一;A、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用来运输官府物资;B、又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难题:大--杂--少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多民族国家70多年的征服,草原骑士用奔腾的战马丈量出地跨欧亚的的超大疆域。疆域控制民族控制◎元代急递铺令牌作用:大大便利了中央政府政令的传达和各地的联系,起到巩固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作用。元朝中央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中书省(行政)元:中书省一省制御史台(监察)枢密院(军事)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相权反弹宣政院宗教事务管理吐蕃元朝中书省相当于今天的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管理全国行政事务3.元朝的制度建设(重点)(2)中央:中书省(一省两院)(3) 地方制度:行省制度中央的宰相机构中书省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共设10个行省。辖区广阔,军政权力集中,行政效率较高。P61概念解读(3) 地方制度:行省制中央的宰相机构中书省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共设10个行省。辖区广阔,军政权力集中,行政效率较高。P61概念解读行省路、府、州、县(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山东、山西和河北)由中书省直接管辖。行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元】许有壬《至正集》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元】赵天麟《太平金镜策》行省制度:地方行政管理的创举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掌印),汉人充总管,回回充同知,永为定制。——《元史.世祖纪三》范围大!身份高!职权广!会不会重蹈唐朝藩镇割据覆辙?打破自然疆界划分行政区犬牙交错大而难独会不会再现北宋内重外轻窘境?路府州县在行省督办下征集赋税,再由行省汇总并将其中七成解运至京师,留三成供地方支用;行省严格管制路府州县的经费,有权批准金额在一千锭以内的开销。——整理自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点,地方大而难独---中央有效控制印章控制大而难独派出机构大而难独打破自然疆界划分行政区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 (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根据材料,指出行省制在权力分配上与郡县制有何不同?不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行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元】许有壬《至正集》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元】赵天麟《太平金镜策》行省制度:地方行政管理的创举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掌印),汉人充总管,回回充同知,永为定制。——《元史.世祖纪三》范围大!身份高!职权广!会不会重蹈唐朝藩镇割据覆辙?打破自然疆界划分行政区犬牙交错大而难独会不会再现北宋内重外轻窘境?路府州县在行省督办下征集赋税,再由行省汇总并将其中七成解运至京师,留三成供地方支用;行省严格管制路府州县的经费,有权批准金额在一千锭以内的开销。——整理自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点,地方大而难独---中央有效控制印章控制大而难独派出机构大而难独行省制的作用和影响:P61 背诵作用:①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后世影响:④是地方制度重大变革,我国省制的开端(对现在省的名称和辖区也有一定影响)(4)边疆治理措施:阅读教材58页历史纵横,指出元朝边疆治理的措施及成功的表现。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宣慰司宣政院管辖吐蕃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元史地理志》总结:“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朝的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成功表现:长期稳定,边内一体宣政院(吐蕃);元帅府 宣慰司(西域);巡检司(台湾)四、元朝——蒙古族(1271-1368)4.民族关系——民族政策①民族杂居、融合:蒙古族和回回的形成蒙古部落蒙古族②民族政策: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四等人制”元朝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措施,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民族交融四海一家回回汉人蒙古人畏兀儿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四等人制】等级 名称 民族一 蒙古人 蒙古族二 色目人 原西夏和畏兀儿、回回等三 汉人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契丹族、女真四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元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对各民族进行分化,让先被征服地区的人比后被征服地区的人地位高一些,人为地制造民族等级。元世祖时,把全国人分为四等(即“四等人制”)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权利义务上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当然,元朝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并不是一概而论,而是区别对待,一切以巩固统治为目的。元朝统治者对各族的上层都是优容有加,极力笼络联合,以使他们为蒙古政权忠实效劳。——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四、元朝——蒙古族(1271-1368)4、3、1、2班实质是蒙古贵族勾结各族地主阶级共同压迫各族人民民族政策的特点:融合与分化并举;结果:民族矛盾渐弱、阶级矛盾日益严重。后世概括的差别对待措施——“四等人制”蒙古人色目人: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汉人: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契丹族、女真族南人:南宋统治区的居民实质是蒙古贵族勾结各族地主阶级共同压迫各族人民民族歧视和压迫:“四等人制”3、元朝的制度建设 :(1)驿传制度:(2)行政管理制度:中央:一省两院;地方:行省制民族政策的特点:融合与分化并举;结果:民族矛盾渐弱、阶级矛盾日益严重。4、民族政策:“四等人制”民族:分化与融合并举疆域:统合与创新并举元 朝 的 统 治民族政策:“四等人制”政权 制度建设 主要特征辽西夏 金 元 传承创新学习汉制因俗而治基本模仿北宋 蕃汉两套官称南、北面官制+ 四时捺钵制度沿袭唐宋制度 猛安谋克制度驿传和行省制 边疆治理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及其整体特征★探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崖山之后无中国证据一:“疆域里有中国”,辽夏金元少数民族政权拓展中国疆域(从长城以南拓展到今天的东北、西北、西藏、云南等在内的几乎整个中国),提供多元文明的发展空间,奠定明清乃至现代中国疆域版图之基础。证据二:“制度里有中国”,辽夏金元少数民族政权丰富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模式,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持续发展。证据三:“民族中有中国”,辽夏金元少数民族政权推动民族交融,持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不断发展。崖山之后无中国?多元一体大中国!5816189079161038120612271115123411259609791127127613681616164418401912隋唐五代十国辽西夏北宋南宋金蒙古元明清后金中国历史纪年表(隋—清)1368根据地图、纪年表,概括辽宋夏金元的时代特征。政权时间?辽209年夏189年金119年战争时间?宋辽历时25年宋夏不到10年宋金历时10年时代特征:多民族政权并立,长期与两宋对峙,从分裂走向统一,和平局面为主导。空间的变动时间背后的信息长时段并存基本保持和平★探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1)创新制度,影响深远辽朝的南北面官制,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元朝行省制,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2)发展生产,开发边疆经过西夏政权的开发建设,地处西陲的今河西走廊和宁夏沿黄河地区农业和手工业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3)学习汉制,民族交融辽夏金元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内容,加深民族交融。课堂总结辽夏金元的统治辽朝西夏金朝元朝起源——契丹族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政治制度:南北面官、四时捺钵起源——党项族建立:1038年,元昊,兴庆府起源——女真族建立:1115年,完颜阿骨打,上京会宁府政治制度:沿袭唐宋制度 +猛安谋克制从大定之治到走向衰落蒙古汗国元朝统一:1271年,忽必烈,大都政治制度:驿传制度、行省制度等民族政策——四等人制元朝的灭亡从唐到元,在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推动下:“中国之域”:从长城以南拓展到今天的东北、西北、西藏、云南等在内的几乎整个中国。“中国之民”:从汉族延伸到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多个民族。“中国之名”:从区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标记变成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共有的政治符号,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崖山之后无中国?多元一体大中国!政治制度:基本模仿北宋 蕃汉两套官称5816189079161038120612271115123411259609791127127613681616164418401912隋唐五代十国辽西夏北宋南宋金蒙古元明清后金中国历史纪年表(隋—清)1368根据地图、纪年表,概括辽宋夏金元的时代特征。政权时间?辽209年夏189年金119年战争时间?宋辽历时25年宋夏不到10年宋金历时10年时代特征:多民族政权并立,长期与两宋对峙,从分裂走向统一,和平局面为主导。空间的变动时间背后的信息长时段并存基本保持和平府兵制:以均田制为基础特点:兵农合一,自备粮饷器械;兵将分离.作用: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防止将帅拥兵自重募兵制:国家雇佣招兵,政府出钱,供给衣食特点:兵将合一,弊端: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