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电生磁》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电生磁》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资源简介

《电生磁》
一、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电流可以产生磁场的现象,即电生磁的基本原理。
学会利用小磁针、铁屑、通电导线等器材探究电生磁现象。
理解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方向的判断方法(安培定则)。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推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已知知识进行合理推理,形成新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电磁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科学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电与磁的相互联系,体会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电生磁现象的理解。
安培定则的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关系。
安培定则中电流方向与四指弯曲方向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师:(手持指南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吗?
生:认识,是指南针!
师:对,这是指南针。你们知道指南针为什么会指南北吗?
生:因为地球有磁场!
师:非常正确!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体,有着自己的磁场。那么,电和磁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我们能不能用电来产生磁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这个问题。
【新课】
一、电生磁现象的探究
师:为了探究电和磁的关系,我们需要做一些实验。首先,请同学们看这里(教师展示实验器材:小磁针、铁屑、通电导线)。我将导线接通电源,你们观察小磁针有什么变化?
(教师接通电源,小磁针发生偏转)
生:小磁针偏转了!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通电导线周围产生了磁场!
师:对,这就是电生磁的现象。那么,这个磁场的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教师改变电流方向,再次观察小磁针的变化)
生:小磁针偏转方向改变了!
师: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师:非常棒!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确实有关。当电流方向改变时,磁场方向也会改变。
二、安培定则的探究
师:我们刚才探究了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方向。那么,对于通电螺线管,它的磁场方向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有一个重要的定则来帮助我们判断,那就是安培定则。请大家伸出右手,跟我一起做。
(教师演示安培定则,学生跟随操作)
师:安培定则的内容是: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请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定则,它对于我们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非常有用。
【练习】
选择题:
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方向主要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A. 电流大小 B. 电流方向 C. 导线长度 D. 导线材料
关于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通电螺线管周围一定存在磁场
B. 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无关
C. 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方向可用安培定则判断
D. 通电螺线管内部的磁场方向与外部相反
下列电器中,利用电生磁原理工作的是?
A. 电动机 B. 发电机 C. 电灯 D. 电烤箱
右手握住通电螺线管,四指指向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方向是?
A. 螺线管内部的磁场方向
B. 螺线管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
C. 螺线管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
D. 电源正极的方向
填空题:
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着__________,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__________效应。
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__________的磁场相似,它的两端相当于__________的两极。
判断通电螺线管磁极的方法叫__________,内容是: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__________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__________极。
通电螺线管的极性跟__________有关,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__________来判定。
计算题:
一个通电螺线管中电流强度为0.8A,线圈匝数为50匝,铁芯长度为15cm,求铁芯一端的磁感应强度。(给定螺线管常数k=1.2T/A·匝·m,忽略其他因素)
一个电磁起重机由电流强度为4A的电流驱动,线圈匝数为100匝,铁芯横截面积为10cm ,求铁芯表面的磁感应强度。(给定电磁起重机常数k'=0.6T/A·匝,忽略其他因素)
(学生答题,教师巡视指导,并针对错误进行纠正和解释)
四、板书设计
《电生磁》
电生磁现象
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安培定则
判断通电螺线管磁场方向
右手握住螺线管,四指指向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方向为N极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师生对话和实验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了电生磁的现象和安培定则的应用。通过实验观察和归纳推理,学生对电生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练习环节针对电生磁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进行了巩固,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安培定则中电流方向与四指弯曲方向的对应关系存在混淆,后续需要加强相关练习和指导。同时,可以进一步增加实验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