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考点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1.区域整体性(1)区域要素构成:自然要素有地质、地貌、[1]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人文要素有人口、文化、[2]经济等。(2)要素之间的关系: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有些是直接影响,有些是[3]间接影响。(3)整体性的形成: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4]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4)区域地理特征2.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1)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如地理位置差异、自然条件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等。(2)区域关联:主要是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实现的。区域之间流动的要素种类及其方向、强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5]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3)区域差异的分析思路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3.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1)区域的发展,既要根据[6]自身的地理条件,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又要充分考虑自身地理条件和区域关联的发展[7]变化,及时调整人类的活动方式,从而做到因地制宜。(2)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既需要研究各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要分析各区域与区外的[8]关联性。(3)因地制宜是发展变化的:区域各要素的[9]综合作用,以及区域的对外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随着技术、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的。(4)区域差异案例分析①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要素 区域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地理位置 纬度 30°N—33°N附近 大致位于44°N—48°N海陆位置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 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特征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雨热同期,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耕地条件 类型 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壤 以经过人们长期耕作改造而形成的水稻土为主,生产力较高 黑土分布广泛,肥力更高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②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经济 区域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农业 类型 水田耕作业、水产业 旱地耕作业、畜牧业作物 经济作物 油菜、棉花等 大豆、甜菜等粮食作物 水稻 玉米、春小麦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工业 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邻近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发展变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人口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不断调整,耕地面积大幅减少,逐渐由全国的粮食净输出区变为粮食净输入区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全球气候变暖,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情境1荷兰木鞋和风车荷兰地势低平,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木鞋和风车是荷兰的特色,都曾为荷兰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下图示意荷兰木鞋和风车。(1)分析荷兰木鞋反映出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征。【提示】结合木鞋的特点分析即可。【参考答案】 地势低平,气候湿润,地面易积水。(2)18世纪末,荷兰约有1.2万架风车,推测当时风车最主要的功能。【提示】结合荷兰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参考答案】 排出低地积水,以保障大部分土地免受水患的威胁。情境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人民吼叫秦腔。”秦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表演高亢激昂,穿透力强。下图为表现我国不同区域特色的四幅剪纸图。(1)推测秦腔起源于图示区域的④(填序号)。【提示】结合“黄土飞扬”与图示进行对比分析。(2)分析秦腔起源地的自然环境特征与秦腔表演特征之间的关联度。【提示】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进行分析。【参考答案】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加上处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人们交流很不方便,因此形成了以吼为主的秦腔。情境3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国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众多,当地政府对传统村落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发展措施。下图示意我国西南部分地区传统村落分布。(1)分析相较于川渝地区,滇黔地区传统村落分布更为密集的主要原因。【提示】从环境和民族组成方面分析。【参考答案】 村落受外界干扰小,利于传统村落保留;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地域文化独特,易形成传统村落。(2)推测当地政府对传统村落采取的合理发展措施。【提示】从保护性开发方面分析。【参考答案】 修复保护为主,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研透高考 明确方向命题点1区域的整体性1.[2023湖南地理卷,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上,广东省是我国多次大规模南下移民的重要目的地。移民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不同的方言区。下图示意广东省方言区分布。(1)描述广东省方言区分布的主要特点。(4分)【参考答案】 方言类型复杂,空间差异大;(1分)以粤语、客家语为主,粤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西部,客家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1分)闽语主要分布在粤东沿海、雷州半岛;(1分)非粤语区存在诸多粤语岛。(1分)【解题思路】先整体概述,再分区描述。整体上,广东省方言区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复杂多样,空间差异大。从各方言的分布看,主要的方言为粤语、客家语和闽语。粤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西部;客家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闽语主要分布在粤东沿海和雷州半岛地区。此外,在非粤语区还存在一些粤语岛。这种方言区分布的特点使广东省的方言类型多样,并且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2)客家语方言区内的许多中心城镇成为粤语岛,请推测其原因。(6分)【参考答案】 省会城市广州地处粤语区,省会城市和省内中心城镇之间长期存在密切的人员来往、文化交流,省会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力;(2分)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香港和澳门也以粤语为主,与其他地区的中心城镇联系较多;(2分)(与乡村地区相比,)中心城镇人口来源复杂,受周边方言影响小。(2分)【解题思路】原因可从历史移民、商贸活动和文化交流方面分析。这些城镇与广州等经济较发达且讲粤语的城市有着密切的联系,促进了方言的交流和融合。相比于乡村地区,中心城镇的人口来源更加复杂,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较小。这些因素共同促使在客家语方言区的中心城镇粤语岛的形成。命题点2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2.[2023新课标卷,2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泰国北部山地民族素有利用大叶种茶树的粗叶腌制酸茶的习俗。酸茶以食用为主,也可泡饮,具有清凉、提神等作用。1914年,茶房村(位置见下图)发现大片野生大叶种茶树,从而成为泰北重要的酸茶生产地。之后,茶房村引入新的茶树品种和茶叶加工技术,新建利用茶树新芽嫩叶生产红碎茶的工厂,并与曼谷等地的茶叶、茶饮料公司建立紧密联系。20世纪90年代,随着交通和电力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茶房村建立了几家大型茶叶加工厂,使茶叶加工从分散走向集中,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叶产业链。目前,茶房村围绕茶叶的旅游活动也悄然兴起。(1)结合地形和气候条件,解释泰北山地民族吃酸茶习俗的形成原因。(8分)【参考答案】 地形起伏大,常年高温,旱雨季分明;(2分)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制作酸茶的原料丰富;(2分)山地人口分散,交通闭塞,形成当地独特的酸茶制作工艺;(2分)酸茶具有清凉、提神作用,适宜人们应对当地的湿热气候,且可作为菜品四季食用。(2分)【解题思路】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泰北山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山地能阻挡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形成大量地形雨,空气湿度大,山区云雾缭绕,光照减弱,适合大叶种茶树生长,酸茶原料丰富;当地地势起伏大,交通闭塞,酸茶制作工艺独特;在气候炎热且空气潮湿的环境下,当地居民就地取材,利用大叶种茶树的粗叶腌制酸茶并食用,可起到清凉、提神的效用。(2)分析茶房村生产的酸茶和红碎茶主要销售范围。(6分)【参考答案】 吃酸茶是当地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酸茶销售范围主要在泰北山区。(3分)利用红碎茶生产的茶饮料在泰国湿热的气候下有广泛的销售市场,销售范围可至全国大部分地区。(3分)【解题思路】由材料可知,吃酸茶是泰北山地民族独特的习俗,故酸茶主要的销售范围是泰北山区;红碎茶是用茶树新芽嫩叶制成的,品质好,茶房村红碎茶生产工厂与曼谷等地的茶叶、茶饮料公司合作,可销售地区广。(3)分析生产集中化对茶房村茶叶加工企业采购和销售的有利影响。(8分)【参考答案】 采购:形成相应的专业化供应商和稳定的供应渠道,方便企业采购,降低风险;(2分)茶叶原料集中采购,成本降低。(2分)销售:便于形成稳定的客商和销售渠道(规模较大的市场);(2分)有利于发挥平台优势,获得市场、技术等相关信息(避免价格战)。(2分)【解题思路】采购方面,由材料可知,茶房村建立了几家大型茶叶加工厂,使茶叶加工从分散走向集中,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叶产业链,有利于保证茶叶加工企业的原料质量和稳定供应,降低采购成本和风险,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声誉。销售方面,产品集中化,有利于形成规模更大、更稳定的市场,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避免同行恶意竞争。(4)围绕泰北山区酸茶文化习俗,针对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出建议。(6分)【参考答案】 开发酸茶旅游商品,增加采茶、制茶体验活动;开展古茶树认养活动;展示酸茶文化,加强宣传等。(每点2分,共6分)【解题思路】围绕泰北山区酸茶文化习俗,从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提出建议。社会方面,进一步挖掘泰北山地民族酸茶文化,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不断传承创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向人们展示泰北山地民族酸茶文化历史。经济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弘扬泰北山地民族酸茶文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黄金旅游路线,开发特色酸茶旅游产品等。生态方面,加强山区环境保护,保持文化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命题拓展说明茶房村大力培育和推广酸茶产业的重要价值。【参考答案】 经济价值:培育和推广酸茶产业,延长产业链,促进就业。生态价值:培育和推广酸茶产业,扩大茶树种植面积,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当地水土流失。文化价值:酸茶产业历史悠久,培育和推广酸茶产业,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名师指导区域空间尺度与区域面积区域空间尺度的大小与区域面积的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空间尺度大的区域,面积不一定大;空间尺度小的区域,面积不一定小;面积大小不能决定空间尺度的大小。方法点拨区域特征的认知与比较区域分析最常见的形式是区域特征的认知与比较。区域特征的认知是根据地理位置判断出区域要素的特征。区域特征的比较是多个区域特征的对比。区域特征比较的思维过程:第一,找到比较的本体;第二,确定比较的角度;第三,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方法技巧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思路知识拓展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和人文环境因素差异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1)气候差异的形成(2)地貌差异的形成(3)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4)土壤差异的形成(5)植被差异的形成2.人文环境因素差异人文环境因素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素质、增长速度等差异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分布、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交通 地形、气候、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差异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课标要求 命题方向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区域地理环境分析 2023湖南,T17 2020全国Ⅱ,T1—2 【区域认知】 区域是地理考查的载体,高考试题常对接具体的区域,考查区域的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相关知识。 【综合思维】 高考试题多聚焦具体区域,结合区域状况从城市、人口、产业、区域联系等角度综合分析该区域的发展变化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2023新课标,T36 2022全国甲,T36(1)(2)(4)命题分析预测 高考试题多给出具体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等区域发展的相关材料,结合区域图,要求学生根据区域地理特征分析影响城市、人口、产业、区域联系等的因素。要求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能够根据区域图中的信息分析当地的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特征和人口、交通、产业等人文地理特征,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区位因素备考策略 在复习区域与区域发展时,不能机械地记忆区位条件的一般要求,而应该把重点放到城市、人口、产业、区域联系的特点等方面,结合区域发展的现状和国家相关政策,运用综合思维判断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考点1区域及其类型1.不同类型的区域(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1]目的和标准划定的[2]空间单元。区域≠地域“区域”和“地域”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地理空间。但是“区域”是泛指,其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加强调地方性、景观性,如农业地域、工业地域。(2)区域的内涵内涵 举例区域具有一定的[3]范围、形状和边界 云南省轮廓形似孔雀有些区域,边界是[4]明确的;有些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行政区或流域,边界是明确的;自然带或语言区,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3)区域的类型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的区域类型也不同。如下图所示:区域的类型2.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1)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5]较大尺度对应;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6]较小尺度的区域。(2)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7]促进。(3)同一尺度的区域,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8]发展方向。认识区域的一般思路根据区域的内涵和特点,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认识区域:情境1崇明岛的变迁崇明岛是中国最大的沙岛,成陆历史已有1 300多年,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由于泥沙淤积,永隆沙、兴隆沙两岛与崇明岛合为一体,其后崇明岛分属江苏省和上海市管辖。下图示意崇明岛位置和轮廓。(1)推测在永隆沙、兴隆沙两岛与崇明岛合为一体前,苏沪间ab段行政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提示】主要考虑自然因素。【参考答案】 天然河道。(2)原崇明岛属上海市,现一小部分归江苏省管辖,分析其主要原因。【提示】从岛屿的变化和行政归属分析。【参考答案】 崇明岛面积扩大,但行政区分界线未变。情境2“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人们习惯以巫山为界,把长江中上游部分区域分为“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1)分析“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划分的依据。【提示】主要从材料中的“以巫山为界”进行分析。【参考答案】 地形。(2)推测划分“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主要目的。【提示】主要从划分后对于两地发展的益处分析。【参考答案】 有利于了解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加以开发。研透高考 明确方向命题点区域地理环境分析[2020全国Ⅱ卷]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区域有1 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1—2题。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A)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解题思路】据材料可知,地名常与地理环境有关,是地理要素的表现。所以,地名中的“河”代表水文;“梁”是一种地貌类型,代表地貌;“柳”是指柳树,代表植被。故选A。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D)A.风俗习惯改变 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C.人口迁徙频繁 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解题思路】据题干可知,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有“河”“沟”“湾”出现,说明两地区地理环境曾经相似,均为河流较多的地区。但从图中可知,目前乙地河流分布较少,说明乙地区自然环境变化较大。故选D。命题拓展图中甲地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高,推测甲地区地形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参考答案】 特点:沟壑众多,平地少。原因: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多暴雨,黄土分布广泛,水土流失严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备考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考点1区域及其类型.docx 备考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考点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