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2023学年人文地理(下册)第六单元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 练习
一、单选题
1.(2017·浙江模拟)2016年嘉兴市开展以工业废气治理、交通尾气治理、城乡烟气治理、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为重点,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工作,淘汰燃煤小锅炉1600台,实行全行政区域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废弃物。对此举认识正确的是( )
①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②有利于彻底解决我市空气污染的问题
③是我市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举措
④有利于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的做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据此回答小题
(1)根据图表,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2013—2017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数据(单位:万人)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随迁子女 1277.18
1294.73
1367.1
1394.77
1406.63
农村留守儿童 2120.78
2075.42
2019.23
1726.29
1550.56
A.2013—2017年,农村随迁子女数量始终居高不下
B.2013—2017年,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之间数量差距越来越大
C.2013—2017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减少
D.2013—2017年,随迁子女人数在不断减少
(2)留守儿童离开父母,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有效关爱,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许多隐患和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下列哪些措施是可行的( )
①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建设
②禁止农村居民进城务工
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④降低农村儿童出生率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3.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个地区(国家)在一段时间内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差值(即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下图是中国、德国、埃及、印度四国2007年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情况。其中与德国情况相符合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下列事例中,能通过食物链引起生态危机的是( )
A.酸雨 B.汞、镉等有毒物质的积累
C.温室效应 D.臭氧减少,臭氧层出现空洞
5.如果我们想要做一个浙江省水质环境的调查,资料的来源可以是( )
①关于水域周边居民的调查访谈 ②档案馆中有关浙江水质的文献档案
③对浙江水域的实地考察数据 ④根据自己的想象撰写的调查报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从节约资源的角度看,“新年祝福”应倡导的方式有( )
①短信拜年 ②送纸质贺卡 ③网络传递祝福 ④请人大吃大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越慢越好
B.人口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C.人口增长快慢与我们无关
D.人口增长越快越好
8.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各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B.环境污染不断加重
C.人均粮食不断上升 D.自然资源数量持续增加
(2)人口激增很可能会导致( )
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 ②人均粮食持续上升 ③自然资源枯竭
④环境污染加重 ⑤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9.人口增长过快可能带来的问题有 ( )
①粮食短缺 ②劳动力短缺 ③国防兵源不足 ④草原遭到破坏,土地沙化加重
⑤交通、住房等方面的压力较大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10.结合下表,了解某地区人口变化情况,表中内容最适合的标题是( )
年份 0-14岁 15-64岁 65岁以上
1978 38.00% 57.59% 4.41%
…… …… …… ……
2002 23.36% 69.58% 7.06%
2003 22.57% 70.18% 7.25%
A.人口素质变化表 B.男女性别比例变化表
C.人口总量变化表 D.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表
二、填空题
11.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突破 亿,世界人口总趋势在不断 ,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人口 增长;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 。尤其是二战结束后,大多数 国家的人口迅猛增长,使世界人口总量急剧增加。
12. 、 、 与 问题,简称为PRED问题。人口的 、自然资源的 、生态环境的 等问题与人类社会的 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13.当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获取速度,超过了自然资源的 、 和 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此外,自然资源的 、与 不匹配,也是区域性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
14.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面临着 与 的双重压力, 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15.事实是事物的真实情况,观点则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请区分下列描述是事实还是观点。
①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②学数学真难。
③《江南Style》这首歌真好听。
④2008年,中国北京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
⑤今天气温35摄氏度,好热呀! ⑥杯子里装的是可口可乐,它非常好喝。
⑦2013年4月20日0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
上述材料中属于观点的有 ,属于事实的有 。(填写序号即可)
三、综合题
16.浙江沿海地区,近年来多次发生“赤潮”现象。下面是我国海洋“赤潮”形成及影响示意图。据此回答问题。
(1)以上图示说明( )
A.人类发展经济必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B.人类与环境是互相对立、互不相容的
C.人为因素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D.因海水缺乏自净能力,赤潮很难解决
(2)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必须( )
①坚持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 ②降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
③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④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国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2017·浙江模拟)阅读下图及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南海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据探查,南海仅石油资源就约570亿吨,占全球的12%;南海战略位置非常突出,是世界第二大海上生命线。近年来,一些东盟国家在西方势力的支持下,觊觎南海的油气资源,侵占岛屿、偷采石油,南海争端日益突出,并出现了非法无效的南海仲裁案。
(1)“南海战略位置非常突出,是世界第二大海上生命线。”图中箭头所示⑤为一海上交通要道,写出其地理名称及沟通的两大海洋①和②。
(2)此次南海争端中,东盟国家③和④是相对表现最为激烈的国家,请问它们分别是中国的哪一海上和陆上邻国?
(3)“一些东盟国家和西方势力”制造南海事端说明当今世界还存在着什么问题?为了世界的和平应该如何处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吴是浙江省舟山人,一直在外地工作,很多年没有回老家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吴从《舟山晚报》上得知自己的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近还被评为全国十大宜居城市之一。于是。他查找了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历史照片,最后决定亲自到家乡去一探究竟,还采访了当地的人。
材料二:十几年前,舟山一些小镇的村民也只是养鱼种田,人民生活水平并不高。没有正儿八经的道路,车辆、人员都很难进入,现在镇里投入大量资金兴建道路,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建设海岛新城,这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
(1)材料一中,小吴在认识区域变化时都运用了哪些资料?
(2)材料二中,分别反映了区域哪些方面的变化?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一说有哪些具体的原因促使舟山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4)为更好地建设舟山,请你提一些合理的建议。
19.调查你的祖辈和父辈,完成下面的问题。
(1)了解他们的少年时代都有哪些媒体。
(2)他们当时接触最多的是哪种媒体 你接触最多的媒体是哪种
(3)比较一下你和长辈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是否存在差异。如果有,请分析原因。
20.(2017·浙江模拟)“雾霾”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一些城市的标志性难题,如北方的北京,天津,而近年来南方城市也开始受到雾霾的影响。雾霾危害性大,如诱发呼吸道、心脑血管疾病,引发各种细菌性疾病、患癌症的风险增高、易发生交通事故等等。雾霾的源头多种多样,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甚至火山喷发等等,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雾霾”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1)“雾霾”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为解决“雾霾”问题,我国必须坚持哪一项基本国策。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概述“雾霾”问题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请分别从国家、企业、个人三个角度说说能为解决“雾霾”问题做些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我国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嘉兴市的举措并不能彻底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所以②表述错误;嘉兴市的举措有利于环境保护,推动当地的物质文明建设,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答案】(1)C
(2)B
【知识点】中国人口基本特点
【解析】【分析】(1)根据图表分析, 2013—2017年,农村随迁子女数量逐渐增多,但增幅不大,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从2013年2120.78万人减少到2017年的1550,56万人, 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之间数量差距越来越小,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2)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可行的有: ①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建设, 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对于 ②禁止农村居民进城务工 ,这个不可行,且与中国城市化发展不符合。 ④降低农村儿童出生率也不行,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留守儿童存在问题:一、超高比例;二、监护不力;三、缺乏抚慰;四、疏于照顾;五、心理问题;六、学习问题;七、生活问题。
3.【答案】D
【知识点】世界人口基本情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世界人口基本情况的相关知识。因为题中的四个国家中,德国的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人口总量呈现负增长。而符合该事实的只有图丁。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点评】理解分析世界的人口基本情况。
4.【答案】B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毒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到大气中,容易导致酸雨的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还会导致全球的温度的提升,形成“温室效应”,对南极臭氧洞形成原因的解释有三种,即大气化学过程解释,太阳活动影响和大气动力学解释,综上所述,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生态危机的是汞、镉等有毒物质的积累和浓缩。B项汞、镉等有毒物质的积累能通过食物链引起生态危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区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变化的相关知识。调查报告的特点调查报告所反映的内容必须是调查研究的结果,经过调查所亲自了解到的情况,决不能是道听途说,东拼西凑的东西。也要绝对真实,不能有半点浮夸和虚假。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有很强的针对性。
【点评】能够区分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并知道它们对于判断和论述的不同价值;能够区分事实和观点,并据此分析材料。
6.【答案】C
【知识点】我国资源问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我国的资源问题。②④两项都涉及动植物资源的浪费,故从节约资源角度看,选择C。
【点评】要知道节约资源的具体举措。
7.【答案】B
【知识点】世界人口基本情况
【解析】【分析】关于人口增长的有关说法,人口增长并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慢越好,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故答案为:B
【点评】人口过多会造成交通压力增大 ,居住条件变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类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人口老龄化,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人口过少会造成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产生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重等问题,因此人口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8.【答案】(1)B
(2)B
【知识点】世界人口基本情况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图中各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解读正确的是人口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环境污染不断加重,人均粮食先上升,后降低;自然资源数量持续减少。(2)人口激增很可能会带来还很多问题,导致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人均粮食持续下降、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等现象。故答案为:(1)B;(2)B;
【点评】人口过多会造成交通压力增大,居住条件变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类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人口老龄化,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人口过少会造成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产生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重等问题,因此人口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9.【答案】B
【知识点】世界人口基本情况
【解析】【分析】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会产生资源短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出现就业困难,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的问题;①④⑤符合题意,人口数量过少会,增长过慢,会出现劳动力不足,国防兵员不足;②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产生的影响;
资源问题:资源短缺;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
社会问题:就业困难、居住条件差、交通拥堵等。
10.【答案】D
【知识点】中国人口基本特点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根据表格横向第一行“0-14”、“15-64”和“65以上”看出,这个表格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与人口素质、总量和男女性别比例无关。答案是D.
【点评】知道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
11.【答案】70;增长;缓慢;大大加快;发展中
【知识点】世界人口基本情况
【解析】【分析】 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突破70亿, 世界人口总趋势在不断增长,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人口缓慢增长; 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尤其二战结束后,大多数发展中 国家的人口迅猛增长,使世界人口总量急剧增加。
【点评】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和特点:①世界人口的数量,自有记录以来,总趋势在不断增长。②在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是有差异的。 公元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相当缓慢,此后世界人口进入迅速增长的时期,到2011年世界人口突破了70亿.
12.【答案】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快速增长;短缺;恶化;经济发展
【知识点】世界人口基本情况;全球环境问题;世界资源问题
【解析】【分析】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 简称为PRED问题。人口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点评】 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发展才是硬道理”。面对当代世界“发展”的主题,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摆在世人面前的一道难解而又必须有解的题。
13.【答案】补给;再生;增殖速度;分布不均;与地区经济发展
【知识点】世界资源问题
【解析】【分析】①当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获取速度,超过了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速度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②因为非可再生资源的蕴藏量不会再增加,所以,对它们开采的过程就是耗竭的过程。 ③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匹配,也是区域性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③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匹配,也是区域性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
故答案为:补给;再生;增殖速度;分布不均;与地区经济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资源短缺问题出现的原因。知道“①当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获取速度,超过了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速度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是资源短缺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14.【答案】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发展主题与发展问题
【解析】【分析】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点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必然选择。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根据我国国情,突出发展主题,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视为统一整体,综合协调地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我国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并治理环境污染。如:在流动沙丘地区建设沙障;在荒漠化地区建立人工草场;在非宜耕地区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在生态环境恶劣的牧区实行禁牧等。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对水体污染、城市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开展治理工作。
15.【答案】②③⑤⑥;①④⑦
【知识点】区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①④⑦ 属于事实。 ②③⑤⑥ 属于观点。
【点评】 事实是事物的真实情况,观点则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 。观点,一指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二指专指政治观点,从一定的阶级利益出发所形成的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三指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
16.【答案】(1)C
(2)D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利用图示设计连环题,一目了然。从图示中分析得出,由于人类在经济 发展过程中,大量地排放工业污水和养殖废水,使海水富营养化,使得赤潮产生,而赤潮现象又影响了经济发展,从中可以看出人为因素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 因,故第1题选C。而解决以上问题,不能实行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方法,也不能降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而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基本国策,即正确答案为D。
【点评】 本题是考查我国环境问题的成因,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以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17.【答案】(1)马六甲海峡。①太平洋;②印度洋。
(2)菲律宾、越南。
(3)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和平的力量团结起来,反对战争,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挥联合国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保持政局的稳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国防建设;倡导建 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知识点】大洲和大洋;我国的疆域;和平主题与和平问题;发展主题与发展问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世界重要海域分布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为太平洋;②为印度洋;⑤为马六甲海峡。
(2)本题考查的是我国邻国分布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③为菲律宾,④为越南。
(3)本题考查的是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些东盟国家和西方势力”制造南海事端说明当今世界还存在着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为此,我们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和平的力量团结起来,反对战争,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挥联合国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保持政局的稳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国防建设;倡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重要海域分布、我国邻国分布的识记,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理解。
18.【答案】(1)新闻报道资料、文献调查资料、实地考查资料、访问调查资料等。
(2)道路交通、环境、人民生活水平。
(3)人们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人民的艰苦奋斗、道路的完善、政府的投入等。
(4)略。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区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资料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吴在认识区域变化时都运用了新闻报道资料、文献调查资料、实地考查资料、访问调查资料等。
(2)本题考查的是区域变化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可知,道路交通、环境、人民生活水平这些发生了变化。
(3)本题考查的是舟山变迁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舟山发生了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在于人们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人民的艰苦奋斗、道路的完善、政府的投入等。
(4)本题考查的是关注地方发展,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回答合理即可,如坚持科教兴国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区域变化的理解,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9.【答案】(1)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书籍等
(2)他们接触最多的是广播,我接触最多的是电视和互联网
(3)存在差异。原因:长辈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经济还不发达,技术也还比较落后,许多媒体还未得到普及。现在,科技发达了,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富裕了,许多媒体都能走进寻常百姓家。
【知识点】区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想了解祖辈和父辈的少年时代可以借助 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书籍等 媒体。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他们接触最多的是广播,我接触最多的是电视和互联网 。
(3)通过比较可知,我们和长辈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存在差异。原因:长辈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经济还不发达,技术也还比较落后,许多媒体还未得到普及。现在,科技发达了,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富裕了,许多媒体都能走进寻常百姓家。
【点评】文化传播需要一定的手段或载体作为媒介,这种手段和载体就是传媒。纵观历史的发展过程,可以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印证传媒的发展历程,比如课本84页对于“烽火狼烟”“晨中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等。
20.【答案】(1)实质:发展问题;国策:保护环境。
(2)①危害国民身心健康;②阻碍交通;③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国家:出台相关环境保护政策,提高处罚和监管;
企业:控制排污,优化生产结构;
个人:较少私家车出行,可采用公交车或自行车。
【知识点】我国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发展主题与发展问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雾霾”问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雾霾”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为解决“雾霾”问题,我国必须坚持哪一项基本国策。
(2)本题考查的是“雾霾”问题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雾霾”问题危害国民身心健康,阻碍交通,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本题考查的是“雾霾”问题的有关知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回答合理即可,如:国家出台相关环境保护政策,提高处罚和监管;企业要控制排污,优化生产结构;个人应较少私家车出行,可采用公交车或自行车。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雾霾”问题的理解,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 / 12022-2023学年人文地理(下册)第六单元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 练习
一、单选题
1.(2017·浙江模拟)2016年嘉兴市开展以工业废气治理、交通尾气治理、城乡烟气治理、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为重点,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工作,淘汰燃煤小锅炉1600台,实行全行政区域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废弃物。对此举认识正确的是( )
①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②有利于彻底解决我市空气污染的问题
③是我市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举措
④有利于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的做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知识点】我国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嘉兴市的举措并不能彻底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所以②表述错误;嘉兴市的举措有利于环境保护,推动当地的物质文明建设,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据此回答小题
(1)根据图表,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2013—2017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数据(单位:万人)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随迁子女 1277.18
1294.73
1367.1
1394.77
1406.63
农村留守儿童 2120.78
2075.42
2019.23
1726.29
1550.56
A.2013—2017年,农村随迁子女数量始终居高不下
B.2013—2017年,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之间数量差距越来越大
C.2013—2017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减少
D.2013—2017年,随迁子女人数在不断减少
(2)留守儿童离开父母,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有效关爱,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许多隐患和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下列哪些措施是可行的( )
①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建设
②禁止农村居民进城务工
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④降低农村儿童出生率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C
(2)B
【知识点】中国人口基本特点
【解析】【分析】(1)根据图表分析, 2013—2017年,农村随迁子女数量逐渐增多,但增幅不大,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从2013年2120.78万人减少到2017年的1550,56万人, 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之间数量差距越来越小,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2)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可行的有: ①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建设, 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对于 ②禁止农村居民进城务工 ,这个不可行,且与中国城市化发展不符合。 ④降低农村儿童出生率也不行,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留守儿童存在问题:一、超高比例;二、监护不力;三、缺乏抚慰;四、疏于照顾;五、心理问题;六、学习问题;七、生活问题。
3.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个地区(国家)在一段时间内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差值(即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下图是中国、德国、埃及、印度四国2007年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情况。其中与德国情况相符合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知识点】世界人口基本情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世界人口基本情况的相关知识。因为题中的四个国家中,德国的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人口总量呈现负增长。而符合该事实的只有图丁。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点评】理解分析世界的人口基本情况。
4.下列事例中,能通过食物链引起生态危机的是( )
A.酸雨 B.汞、镉等有毒物质的积累
C.温室效应 D.臭氧减少,臭氧层出现空洞
【答案】B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毒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到大气中,容易导致酸雨的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还会导致全球的温度的提升,形成“温室效应”,对南极臭氧洞形成原因的解释有三种,即大气化学过程解释,太阳活动影响和大气动力学解释,综上所述,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生态危机的是汞、镉等有毒物质的积累和浓缩。B项汞、镉等有毒物质的积累能通过食物链引起生态危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如果我们想要做一个浙江省水质环境的调查,资料的来源可以是( )
①关于水域周边居民的调查访谈 ②档案馆中有关浙江水质的文献档案
③对浙江水域的实地考察数据 ④根据自己的想象撰写的调查报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知识点】区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变化的相关知识。调查报告的特点调查报告所反映的内容必须是调查研究的结果,经过调查所亲自了解到的情况,决不能是道听途说,东拼西凑的东西。也要绝对真实,不能有半点浮夸和虚假。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有很强的针对性。
【点评】能够区分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并知道它们对于判断和论述的不同价值;能够区分事实和观点,并据此分析材料。
6.从节约资源的角度看,“新年祝福”应倡导的方式有( )
①短信拜年 ②送纸质贺卡 ③网络传递祝福 ④请人大吃大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我国资源问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我国的资源问题。②④两项都涉及动植物资源的浪费,故从节约资源角度看,选择C。
【点评】要知道节约资源的具体举措。
7.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越慢越好
B.人口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C.人口增长快慢与我们无关
D.人口增长越快越好
【答案】B
【知识点】世界人口基本情况
【解析】【分析】关于人口增长的有关说法,人口增长并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慢越好,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故答案为:B
【点评】人口过多会造成交通压力增大 ,居住条件变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类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人口老龄化,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人口过少会造成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产生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重等问题,因此人口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8.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各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B.环境污染不断加重
C.人均粮食不断上升 D.自然资源数量持续增加
(2)人口激增很可能会导致( )
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 ②人均粮食持续上升 ③自然资源枯竭
④环境污染加重 ⑤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答案】(1)B
(2)B
【知识点】世界人口基本情况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图中各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解读正确的是人口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环境污染不断加重,人均粮食先上升,后降低;自然资源数量持续减少。(2)人口激增很可能会带来还很多问题,导致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人均粮食持续下降、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等现象。故答案为:(1)B;(2)B;
【点评】人口过多会造成交通压力增大,居住条件变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类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人口老龄化,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人口过少会造成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产生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重等问题,因此人口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9.人口增长过快可能带来的问题有 ( )
①粮食短缺 ②劳动力短缺 ③国防兵源不足 ④草原遭到破坏,土地沙化加重
⑤交通、住房等方面的压力较大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世界人口基本情况
【解析】【分析】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会产生资源短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出现就业困难,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的问题;①④⑤符合题意,人口数量过少会,增长过慢,会出现劳动力不足,国防兵员不足;②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产生的影响;
资源问题:资源短缺;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
社会问题:就业困难、居住条件差、交通拥堵等。
10.结合下表,了解某地区人口变化情况,表中内容最适合的标题是( )
年份 0-14岁 15-64岁 65岁以上
1978 38.00% 57.59% 4.41%
…… …… …… ……
2002 23.36% 69.58% 7.06%
2003 22.57% 70.18% 7.25%
A.人口素质变化表 B.男女性别比例变化表
C.人口总量变化表 D.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表
【答案】D
【知识点】中国人口基本特点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根据表格横向第一行“0-14”、“15-64”和“65以上”看出,这个表格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与人口素质、总量和男女性别比例无关。答案是D.
【点评】知道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
二、填空题
11.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突破 亿,世界人口总趋势在不断 ,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人口 增长;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 。尤其是二战结束后,大多数 国家的人口迅猛增长,使世界人口总量急剧增加。
【答案】70;增长;缓慢;大大加快;发展中
【知识点】世界人口基本情况
【解析】【分析】 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突破70亿, 世界人口总趋势在不断增长,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人口缓慢增长; 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尤其二战结束后,大多数发展中 国家的人口迅猛增长,使世界人口总量急剧增加。
【点评】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和特点:①世界人口的数量,自有记录以来,总趋势在不断增长。②在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是有差异的。 公元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相当缓慢,此后世界人口进入迅速增长的时期,到2011年世界人口突破了70亿.
12. 、 、 与 问题,简称为PRED问题。人口的 、自然资源的 、生态环境的 等问题与人类社会的 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答案】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快速增长;短缺;恶化;经济发展
【知识点】世界人口基本情况;全球环境问题;世界资源问题
【解析】【分析】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 简称为PRED问题。人口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点评】 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发展才是硬道理”。面对当代世界“发展”的主题,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摆在世人面前的一道难解而又必须有解的题。
13.当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获取速度,超过了自然资源的 、 和 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此外,自然资源的 、与 不匹配,也是区域性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
【答案】补给;再生;增殖速度;分布不均;与地区经济发展
【知识点】世界资源问题
【解析】【分析】①当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获取速度,超过了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速度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②因为非可再生资源的蕴藏量不会再增加,所以,对它们开采的过程就是耗竭的过程。 ③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匹配,也是区域性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③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匹配,也是区域性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
故答案为:补给;再生;增殖速度;分布不均;与地区经济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资源短缺问题出现的原因。知道“①当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获取速度,超过了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速度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是资源短缺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14.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面临着 与 的双重压力, 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答案】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发展主题与发展问题
【解析】【分析】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点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必然选择。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根据我国国情,突出发展主题,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视为统一整体,综合协调地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我国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并治理环境污染。如:在流动沙丘地区建设沙障;在荒漠化地区建立人工草场;在非宜耕地区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在生态环境恶劣的牧区实行禁牧等。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对水体污染、城市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开展治理工作。
15.事实是事物的真实情况,观点则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请区分下列描述是事实还是观点。
①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②学数学真难。
③《江南Style》这首歌真好听。
④2008年,中国北京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
⑤今天气温35摄氏度,好热呀! ⑥杯子里装的是可口可乐,它非常好喝。
⑦2013年4月20日0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
上述材料中属于观点的有 ,属于事实的有 。(填写序号即可)
【答案】②③⑤⑥;①④⑦
【知识点】区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①④⑦ 属于事实。 ②③⑤⑥ 属于观点。
【点评】 事实是事物的真实情况,观点则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 。观点,一指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二指专指政治观点,从一定的阶级利益出发所形成的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三指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
三、综合题
16.浙江沿海地区,近年来多次发生“赤潮”现象。下面是我国海洋“赤潮”形成及影响示意图。据此回答问题。
(1)以上图示说明( )
A.人类发展经济必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B.人类与环境是互相对立、互不相容的
C.人为因素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D.因海水缺乏自净能力,赤潮很难解决
(2)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必须( )
①坚持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 ②降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
③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④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国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C
(2)D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利用图示设计连环题,一目了然。从图示中分析得出,由于人类在经济 发展过程中,大量地排放工业污水和养殖废水,使海水富营养化,使得赤潮产生,而赤潮现象又影响了经济发展,从中可以看出人为因素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 因,故第1题选C。而解决以上问题,不能实行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方法,也不能降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而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基本国策,即正确答案为D。
【点评】 本题是考查我国环境问题的成因,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以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17.(2017·浙江模拟)阅读下图及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南海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据探查,南海仅石油资源就约570亿吨,占全球的12%;南海战略位置非常突出,是世界第二大海上生命线。近年来,一些东盟国家在西方势力的支持下,觊觎南海的油气资源,侵占岛屿、偷采石油,南海争端日益突出,并出现了非法无效的南海仲裁案。
(1)“南海战略位置非常突出,是世界第二大海上生命线。”图中箭头所示⑤为一海上交通要道,写出其地理名称及沟通的两大海洋①和②。
(2)此次南海争端中,东盟国家③和④是相对表现最为激烈的国家,请问它们分别是中国的哪一海上和陆上邻国?
(3)“一些东盟国家和西方势力”制造南海事端说明当今世界还存在着什么问题?为了世界的和平应该如何处理。
【答案】(1)马六甲海峡。①太平洋;②印度洋。
(2)菲律宾、越南。
(3)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和平的力量团结起来,反对战争,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挥联合国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保持政局的稳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国防建设;倡导建 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知识点】大洲和大洋;我国的疆域;和平主题与和平问题;发展主题与发展问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世界重要海域分布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为太平洋;②为印度洋;⑤为马六甲海峡。
(2)本题考查的是我国邻国分布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③为菲律宾,④为越南。
(3)本题考查的是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些东盟国家和西方势力”制造南海事端说明当今世界还存在着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为此,我们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和平的力量团结起来,反对战争,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挥联合国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保持政局的稳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国防建设;倡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重要海域分布、我国邻国分布的识记,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理解。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吴是浙江省舟山人,一直在外地工作,很多年没有回老家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吴从《舟山晚报》上得知自己的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近还被评为全国十大宜居城市之一。于是。他查找了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历史照片,最后决定亲自到家乡去一探究竟,还采访了当地的人。
材料二:十几年前,舟山一些小镇的村民也只是养鱼种田,人民生活水平并不高。没有正儿八经的道路,车辆、人员都很难进入,现在镇里投入大量资金兴建道路,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建设海岛新城,这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
(1)材料一中,小吴在认识区域变化时都运用了哪些资料?
(2)材料二中,分别反映了区域哪些方面的变化?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一说有哪些具体的原因促使舟山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4)为更好地建设舟山,请你提一些合理的建议。
【答案】(1)新闻报道资料、文献调查资料、实地考查资料、访问调查资料等。
(2)道路交通、环境、人民生活水平。
(3)人们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人民的艰苦奋斗、道路的完善、政府的投入等。
(4)略。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区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资料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吴在认识区域变化时都运用了新闻报道资料、文献调查资料、实地考查资料、访问调查资料等。
(2)本题考查的是区域变化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可知,道路交通、环境、人民生活水平这些发生了变化。
(3)本题考查的是舟山变迁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舟山发生了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在于人们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人民的艰苦奋斗、道路的完善、政府的投入等。
(4)本题考查的是关注地方发展,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回答合理即可,如坚持科教兴国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区域变化的理解,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9.调查你的祖辈和父辈,完成下面的问题。
(1)了解他们的少年时代都有哪些媒体。
(2)他们当时接触最多的是哪种媒体 你接触最多的媒体是哪种
(3)比较一下你和长辈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是否存在差异。如果有,请分析原因。
【答案】(1)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书籍等
(2)他们接触最多的是广播,我接触最多的是电视和互联网
(3)存在差异。原因:长辈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经济还不发达,技术也还比较落后,许多媒体还未得到普及。现在,科技发达了,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富裕了,许多媒体都能走进寻常百姓家。
【知识点】区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想了解祖辈和父辈的少年时代可以借助 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书籍等 媒体。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他们接触最多的是广播,我接触最多的是电视和互联网 。
(3)通过比较可知,我们和长辈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存在差异。原因:长辈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经济还不发达,技术也还比较落后,许多媒体还未得到普及。现在,科技发达了,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富裕了,许多媒体都能走进寻常百姓家。
【点评】文化传播需要一定的手段或载体作为媒介,这种手段和载体就是传媒。纵观历史的发展过程,可以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印证传媒的发展历程,比如课本84页对于“烽火狼烟”“晨中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等。
20.(2017·浙江模拟)“雾霾”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一些城市的标志性难题,如北方的北京,天津,而近年来南方城市也开始受到雾霾的影响。雾霾危害性大,如诱发呼吸道、心脑血管疾病,引发各种细菌性疾病、患癌症的风险增高、易发生交通事故等等。雾霾的源头多种多样,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甚至火山喷发等等,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雾霾”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1)“雾霾”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为解决“雾霾”问题,我国必须坚持哪一项基本国策。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概述“雾霾”问题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请分别从国家、企业、个人三个角度说说能为解决“雾霾”问题做些什么?
【答案】(1)实质:发展问题;国策:保护环境。
(2)①危害国民身心健康;②阻碍交通;③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国家:出台相关环境保护政策,提高处罚和监管;
企业:控制排污,优化生产结构;
个人:较少私家车出行,可采用公交车或自行车。
【知识点】我国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发展主题与发展问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雾霾”问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雾霾”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为解决“雾霾”问题,我国必须坚持哪一项基本国策。
(2)本题考查的是“雾霾”问题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雾霾”问题危害国民身心健康,阻碍交通,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本题考查的是“雾霾”问题的有关知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回答合理即可,如:国家出台相关环境保护政策,提高处罚和监管;企业要控制排污,优化生产结构;个人应较少私家车出行,可采用公交车或自行车。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雾霾”问题的理解,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