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高考备考精英联赛调研)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高考备考精英联赛调研)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年高考备考精英联赛调研卷
高三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2000年的陶寺遗址(山西)大墓中,发现了来自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用以表明等级身
份或祭祀的玉琮和玉璧,还有来自长江中游地区的石家河文化玉饰,以及来自黄河下游地区
的陶制酒器、棺椁制度等。据此可推知
A.陶寺遗址已经初步具备国家形态
B.交通发达促进了各文明间的交流
C.中原地区文化受周边文化的影响
D.长江流域文明水平超过黄河流域
2.《墨子》中记载:“古之圣王,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而劝之为善,发宪布令以教海,明赏
罚以劝沮。”《荀子》中记载:“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据此可知,两者
A.均反对尊卑有别的社会等级
B.具有共同的社会责任感
C.因代表下层民众而得到支持
D.分歧已经完全消失殆尽
3.该文物图片可以用来印证当时
四川汉代荷塘渔猎画像石
(注:左侧为泡塘捕鱼图案,右侧为狩猎图案)
A.农耕经济的优势地位被打破
B.追求奢靡生活的社会风气盛行
C.时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D.渔猎活动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4.唐元和二年(807年)至龙纪元年(889年),共有高级文官25人出任西川节度使,其中武元
衡、段文昌、杜元颖、李固言等10人以宰相出镇成都,形成“硕德名儒”节度使局面。这一局
面的出现
A.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
B.说明唐朝中枢机构出现异化
C.得益于藩镇割据问题的解决
D.是导致唐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高三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5.唐《调琴啜茗图》中的贵妇人眉毛弯弯,肌肉丰满,形态艳丽多样。宋《撵茶图》画中则突出
对场景的描绘,呈现出一种静谧的画面。这一风格变化反映了
《调琴啜茗图》(局部)
《撵茶图》(局部)
A.商品经济持续繁荣
B.审美观念根本改变
C.儒家思想深人发展
D.制茶技术水平提高
6.元朝时,各急递铺置铺兵五人,负责传递文书,设铺司一名掌管铺兵,另有监察人员负贵对传
递的文书进行核验、查封等,后又增设提领和邮长。这一举措
A.有利于急递铺效能的发挥
B.削弱了大运河运输效率
C.促进了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D.加重了中央的财政负担
7.洪武七年(1374年),皇侄朱桓在定远知县任上贪赃枉法,监察御史郑士元等人到定远县查
访后认为朱桓之罪当诛,由于朱桓的父亲对朱元璋曾有救命之恩,故朱元璋不想治朱桓死
罪。而郑士元却据理力争,最终朱桓被处斩。这表明了
A.国家司法随意无序
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C.明朝吏治腐败难治
D.御史权势失去控制
8.顺治十八年(1661年)规定,出巡官员进入巡察地域“人境三日内,将御史出巡禁约及皇帝有
关敕谕脊黄刊刻,每一司道发十张,每一府州县各发十张,遍示城乡绅士人民。如不刊刻、不
遍示,经都察院举劾,即以违旨论处。”清政府此举旨在
A.限制官员活动范围
B.了解地方民情
C.扩大监察官员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9.鸦片战争爆发半年后,为医治伤病清兵,清军参考以往经验,就近低价征聘医生,但户部拖了
近3个月才给答复,以节省为由,指令闽浙海防就近征医,不给安家行装费,只酌量减给口粮
工食银。这说明了清政府
A.官员贪腐致使征医受阻
B.军事配套服务的滞后
C.财政负担决定救助水平
D.军队军事训练的废弛
10.1865年,京师同文馆举行了第一次翻译大型考试,考试内容以洋文为主,并增加了文学翻
译和口语会话,其中翻译考试注重综合性以及时事性,学生需要了解国家大事并且掌握相
关翻译理论知识才可以通过翻译考试。这反映了
A.“师夷长技”成为社会的共识
B.学习西方的时代诉求
C.学堂选官引发教育的根本变革
D.变革制度的社会潮流
高三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2024年高考备考精英联赛调研卷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 25小题,每小题 2分,共 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在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陶寺遗址中发现了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
及黄河下游的文化的部分遗存,从侧面说明周边文化向中原地区的传播与影响,故选 C项。
材料反映的是其他文化对陶寺文化的影响,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交通发达与史前文明特征
不符,排除 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D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墨子、荀子都主张崇尚贤人治理国家,体现了两者的社会责任感,
故选 B项。儒家代表统治者利益,主张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故排除 A、C两项;D项与史
实不符。
3.【答案】D
【解析】图片材料反映了汉代注重渔猎活动,说明渔猎活动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
选 D项。农耕经济在汉代占据主导地位,排除 A项;B项从图片中无法得出;仅从图片无法
得出时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排除 C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以后,节度使长期由武人或武人化的节度使
出任,导致西南动乱频仍。唐中后期任用文官担任地方节度使,不易滋生跋扈、割据风气,
故选 A项,排除 D;材料反映的是对地方的管理,未体现中枢机构的变动,排除 B项;C项
与史实不符。
5.【答案】C
【解析】由图片可知,唐代的茶图突出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唐代的繁华与高贵。宋代
的茶图突出场景的描绘,强调静谧和谐,这一画风的变化与宋代理学密切相关,故选 C项。
商品经济的繁荣与“静谧”画面风格没有直接的联系,故排除 A项;审美观念的变化是表现,
故排除 B项;从材料无法得出唐宋时期制茶技术的变化,故排除 D项。
6.【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元朝急递铺官员设置齐全及分工明确,为急递铺的正常运转提供了
保障条件,有利于急递铺效能的发挥,故选 A项。急递铺设置的目的主要是传送公文,B项
从材料中无法得出;C项夸大了该举措的作用;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1 5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QQABIQCAogCIABIAAQhCQwmICgGQkAGAAAoORAAEoAIASANABAA=}#}
7.【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朱元璋想减轻朱桓之罪而未得偿,说明监察御史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故选 B项。朱桓贪赃枉法,在监察御史查访后予以处罚,说明司法程序规范,故排除 A项;
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中监察御史郑士元的做法是本职所在,而非御史权势失去控制,
故排除 D项。
8.【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御史出巡必须遍告百姓,巡视公开。这样一方面便于御史了解当地民情、
发现监察线索,另一方面也便于政府与百姓对御史的监察工作进行监督。所以,此举旨在加
强中央集权,故选 D项。该规定是规范御史出巡的行为,而非限制官员活动,故排除 A项;
B项只体现了该规定的部分目的,而非根本目的,故排除 B;材料并未涉及监察官员权力的
变化,故排除 C项。
9.【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鸦片战争爆发半年后,清廷的军医制度依旧延用之前经验,与近代
战争发展严重脱节,反映出清政府军事配套服务的落后,故选 B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贪
腐问题,故排除 A项;C项说法太过绝对,故排除;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10.【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1865年京师同文馆的翻译考试注重对时事的掌握,体现了洋务运
动时期学习西方的时代需求,故选 B项。洋务运动期间,学习西方依然受到部分顽固势力的
攻击,故排除 A项;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实行学堂选官制度,故排除 C项;洋务运动
并未涉及制度的变革,故排除 D项。
11.【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20世纪初,对于川路的收回问题中央与地方产生了明显矛盾,故
选 A项。材料未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故排除 B项;戊戌变法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
台,故排除 C项;D项出现在鸦片战争后。
12.【答案】C
【解析】材料中蔡和森对中国早期历史的认识,强调经济基础的重要性,明显受到了马
克思主义史学的影响,故 C项正确。材料涉及思想界对中国早期社会发展认识的态度,A项
夸大其影响;B项中“消除了”说法太绝对;达尔文进化论是自然科学,蔡和森研究的是历史
学,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故 D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在边区政府发展经济过程中,注重对私营经济扶持,符合了新民主
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故选 D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共对私营经济的扶持,并非对纺织业的管
理,排除 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公营经济依旧持支持态度,故排除 B项;当时处于抗战时期,
中共这一做法旨在为抗战作物质准备,故排除 C项。
2 5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QQABIQCAogCIABIAAQhCQwmICgGQkAGAAAoORAAEoAIASANABAA=}#}
14.【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 1950年至 1952年,四川达县注重预防接种,涉及人员多、范围广,
体现了建国初期对人民生命的关心,故选 C项。三大改造开始于 1953年,故排除 A项;1953
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故排除 B项;材料未涉及接种预防的社会背景,故排除 D项。
15.【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1978—1981年山东省和全国农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纯收
入不断增加,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故选 B项。1992年十四大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 A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纯
收入的增加,无法得出城乡差别缩小,故排除 C项;D项与史实不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下生产资料仍是公有制。
16.【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波斯帝国统治者强调宗教统一的同时,也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
这一做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进而维护帝国统治的稳定,故选 D项。A项与史实不符;维
护宗教多样性是为了维护帝国的统治,排除B项;对宗教的重视并非其本质目的,故排除C项。
17.【答案】A
【解析】14世纪,英王为了争取得到大学的支持而强化皇权,所以给予大学许多特权。
到了 15世纪末,皇权得到强化,为进一步加强统治,对大学特权进行了限制,故选 A项。B
项发生在启蒙运动期间;此时庄园经济尚未解体,C项与史实不符;教育的地位在近代世界
发展史上不断提升,故排除 D项。
18.【答案】A
【解析】18世纪前期,英国国债发行数量不断增加,这一做法有利于国家集中社会资本,
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故选 A项。价格革命发生于新航路开辟后,故排除 B项;从表格信息
中无法得出政府的债务危机,故排除 C项;此时流行的是重商主义,排除 D项。
19.【答案】A
【解析】德意志帝国从限制工人阶级的活动,到采取福利措施缓和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说明资产阶级在不断的调整统治策略,故选 A项。福利国家的建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故排除 B项;C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只能说明在不断完善,排除 D项。
20.【答案】B
【解析】1914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戏剧《蒂珀雷里的家》中男主的话,鼓励大家
参与战争,说明戏剧成为了战争动员的重要手段,故选 B项。法西斯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
大战后,排除 A项;现代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排除 C项;材料未反映地主和农民
的价值取向,故排除 D项。
3 5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QQABIQCAogCIABIAAQhCQwmICgGQkAGAAAoORAAEoAIASANABAA=}#}
21.【答案】C
【解析】英国针对埃及民族觉醒的局面,多次武力示威,这从侧面说明埃及民族意识加
强,故选 C项。手段单一与史实不符,近代殖民国家对殖民地的统治手段呈现多样化,故排
除 A项;1884年的柏林会议上提出“有效占领”原则,排除 B项;英国在 18世纪中后期就已
成为世界殖民帝国,故排除 D项。
22.【答案】C
【解析】二战期间,黑人参与战争为美国赢得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利于战后黑人争
取平等权利运动,故 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二战期间黑人的贡献与美国政府对外扩张没有
必然的联系,故 A项错误;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尚未废除种族歧视条例,故 B项错误;意识
形态的强化是在二战结束后,故 D项错误。
23.【答案】B
【解析】1966年,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对国营农场进行改革,实行有保障
的劳动报酬制、社会保证金与保险制度,有利于提升庄员的劳动积极性,故选 B项。赫鲁晓
夫改革以农业为重点,故排除 A项;苏联一直都没有解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故排除
C项;苏联历次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修修补补,并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带来的种种弊端,
故排除 D项。
24.【答案】D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从 1960年到 1983年,英国社会保障支出不断增多,且增长
速度快,这一支出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故选 D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货
币主义反对凯恩斯所主张的国家干预政策,故排除 A项;B项与史实不符;社会保障的支出
增多不能说明英国社会经济水平持续下降,排除 C项。
25.【答案】D
【解析】从漫画可看出,美国披着“和平”外衣,干涉插手世界事务,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
荡,故选 D项。美国的强权政治不利于世界秩序的和平发展,故排除 A项;漫画并未反映各
国间经济的联系及环境问题,故排除 B、C两项。
二、非选择题(共 3小题,共 50分)
26.(20分)
【参考答案】
(1)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与宗教、政治活动密切联系;受到国家的重视;在传承的
过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体现多民族融合。(8分,任答 4点即可)
(2)原因:改革开放,思想得到解放;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华民族文
化博大精深,营养丰富;作品创作者的积极推动。(6分,任答 3点即可)
4 5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QQABIQCAogCIABIAAQhCQwmICgGQkAGAAAoORAAEoAIASANABAA=}#}
(3)简析:舞蹈是丰富民众生活的重要手段;舞蹈是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舞蹈是
国际沟通的重要方式。(6分,每点 2分)
27.(12分)
【参考答案】
论题: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2分)
论证:自中共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共的领导下,先后进行了国民革命、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开始
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共的领导下,国民经济得到初步
恢复,经过“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不懈探索,尽管有曲折及失误,但也
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 4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外交全方位布局,形成面向未来、放眼全球的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贡献了中国智慧。(7分)
总之,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生成的背景都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侵略,都寓
含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民族救亡、民族复兴梦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担当了建设现代化强国
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并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
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条件。(3分)
28.(18分)
【参考答案】
(1)内容:把货币等同于财富;国家重视干预经济。(4分,每点 2分)
影响:积极,顺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有利于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对政府的经济政策具有一定指导作用;消极,刺激了拜金主义思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弊端;
推动殖民国家的对外殖民掠夺。(4分,注意从积极、消极两方面作答)
(2)历史背景:启蒙运动发展,思想得到解放;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重商主义弊端日
益显露;国家经济职能在不断强化。(6分,答出 3点即可)
特点: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强调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顺应工业革命发展的需求。(4
分,每点 2分)
5 5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QQABIQCAogCIABIAAQhCQwmICgGQkAGAAAoORAAEoAIASANABA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