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 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一、【课前导学】1.民法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2.民事法律关系的含义和构成要素有哪些?3.依法治国为什么要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4.遵循民法基本原则的必要性是什么?5.民法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二、【知识梳理】1、法律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地位)(1)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名成员,都处于社会生活之中。法律是社会生活的重要规范(2)我们要学习法律常识,增强法治意识,遵守法律规则.2、民法典(1)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由十三届全国人大3 次会议通过,共7编、1260条 ,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2)意义: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能够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民法典规范了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3、什么是民法?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4.民事法律关系(1)含义: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2)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①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平等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然人:自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合法成立时,其到终止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②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③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既是相互对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往往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就是另一方的权利,二者通常是对等的。5、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1)原因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2)体现:①法中有德:我国民法不仅体现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②德中有法: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力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二、解析民法基本原则1、规定民法基本原则的必要性(1)社会是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各成员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的利益。社会成员的私人利益之间以及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可能形成各种利益冲突。(2)民法规定一系列基本原则,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2、民法基本原则调整范围: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3、民法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1)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2)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3)公平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4)诚信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5)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6)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注意: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否则,即使出于善意,可能也要承担法律责任。三、【重点难点】1.区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自然人:即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是基于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例如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属于营利法人;公立学校属于非营利法人;政府机关属于特别法人。(法人应具备以下条件: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非法人组织:是指不具有法人资格,但能够依法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的组织。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2.民事权利、民事义务、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P4)①民事权利:是指民法赋予的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特定利益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自由。②民事义务:是指民事主体为满足民事权利所保护的利益而依法应当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约束。③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的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有没有——自然人从出生始到死亡止;法人、非法人组织从合法成立时起到终止时止)④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能不能——通过自己的行为)注意:民事主体需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才能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民事权利能力是一种资格,而不是实际的权利,它是民事主体获得民事权利的前提。自然人要想以自己的行为独立参加民事法律关系,还应当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的条件,所有的自然人都有民事权利能力,但不一定都有民事行为能力。四、【自我检测】1、下列社会关系属于民法调整范畴的是( )A.甲公司的生产部门与公司签订了生产责任状B.某市场监管局与自然人乙之间进行办公用品买卖C.丙请求税务机关退还其多缴的个人所得税D.丁许诺其女友如果求职成功就陪其出国旅游2、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下列对民事主体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是不一致的②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③民事行为能力不是所有自然人都具有的④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依法享有民事权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在杨某的以下行为中,无法律效力的是( )①7周岁时,私自从亲戚那里受赠了儿童自行车一辆②10周岁时,在父母陪同下购置了千元手机一部③13周岁时,用压岁钱购买了千元国外品牌鞋一双④16周岁辍学打工维生,17周岁用工资购买了二手汽车一辆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4、下列关于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对所购商品的所有权关系的客体是该商品②甲借给乙1万元的债权关系的客体是货币③甲假冒乙商标的侵权关系的客体是该商标④甲散布乙整容谣言的侵权关系的客体是造谣行为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亲,晒图加五星好评,返现金五元哟!"网购中部分卖家在评论上做起文章,一方面利用“小恩小惠”诱导消费者给予好评,另一方面购买“水军”刷好评。这种行为( )①违背了诚信原则②保护了公民财产权③违背了公序良俗原则④是商家销售创新手段,无可厚非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6、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以乙方的身份签订一些合同,如购买手机卡、购买保险、参加旅游等,其中可能有“最终解释权归甲方”的条款。如果合同内容加重乙方义务,则“最终解释权归甲方”主要违背了民法典确立的( )A.绿色原则 B.公平原则C.全面履行原则 D.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