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3 测量密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小石块)的体积。掌握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2、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3、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有初步认识和感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处理的体验,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2、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对密度的物理意义加深理解。三、 教学用具天平、量筒、烧杯、石块、水、牛奶四、教学方法 讨论、归纳、实验探究五、教学过程激趣导入翻卡牌游戏:翻卡牌回答下列问题1.密度的公式?2.在实验室测量物体的质量的器材是什么?3.如何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4.在实验室测量物体的体积的器材是什么?5.如何测量固体和液体的体积?【设计意图】通过翻卡牌游戏 激发学生兴趣,并复习前两节的知识为本节内容打基础。合作交流一.体积的测量由导入部分让学生得出如何测量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再次进行总结并强调测不规则固体的体积的方法。测固体体积的方法: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此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③用V2-V1,得到待测液体的体积。提醒:石块要用细线系住轻放入量筒中,以免损坏量筒。不能将量筒放在天平上测质量,以免打翻、摔碎。二.测量固体的密度测量原理:ρ=m/v测量仪器:天平、量筒测量对象:小石块小组讨论:先测量矿石的质量还是体积?为什么?学生总结测固体的步骤: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石块的质量m;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V1;3.用细线拴好石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记录水面到达的刻度V2;4.根据公式计算ρ=m/v2-v1石块的密度。三.测量液体的密度测量原理:ρ=m/v测量仪器:天平、量筒测量对象:小石块小组讨论: 两组测量液体的方法那个更好?为什么?方案一: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将烧杯中的液体倒一部分到量筒中,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2;读出量筒中的液体的体积v;根据ρ= m1- m2/v 计算得出该液体的密度。方案二: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干燥烧杯质量m1;2、将被测水倒入一定量到量筒中,加砝码至天平重新平衡后,读出量筒和水的总质量m2;3、把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v;4、根据ρ= m2- m1/v 计算该液体的密度。学生总结:(1)对比两组实验方案,要克服液体的壁挂现象,应选择方案二,引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记录表格。 学生分组实验:分成两大组,12个小组,第一大组测石块的密度,第二大组测液体牛奶的密度。大屏幕上出示记录表格。巡视学生实验过程,纠正实验过程中不规范操作。固体密度数据记录表格。石块的质量m(g) 石块放入前水的体积V1(cm3) 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cm3) 石块的体积V=V2-V1 (cm3) 石块的密度ρ(g/cm3 ) 液体密度数据记录表格玻璃杯和水的质量 m1(g) 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质量m=m1-m2 (g)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v(cm3) 盐水的密度ρ(g/cm3) 感悟探究拓展运用1、某同学从一均匀大岩石上砸下一小块岩石,用天平称得质量是27g。放入装有80mL水的量筒中,水面升到90mL,这块岩石的密度是__________kg/m3,这一小块岩石的密度与那一大块岩石的密度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2.一小瓶的质量为78g,装满水时总质量为178g,则这个小瓶的容积是 _____ cm3。一次测量中,先在这个空瓶中装入少许某固体颗粒,称得总质量为132g,再往瓶内注满水,称得总质量为212g,则这种固体物质的密度是 _____ kg/m3,它可能是_____。3.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种食油的密度时,以下操作步骤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 )A.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B.取适量的油倒人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C.将烧杯中的油倒人量筒中,测出倒人量筒中的油的体积D.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作业设计:蜡块不沉入水中,也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看,应该怎样办?请同学们利用如下器材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器材:天平、量筒、水、蜡块、针、铁块、细线七、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