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第1课+什么是能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六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第1课+什么是能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1.《什么是能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道能量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了解动能和势能都是机械能,能判断它们是能量的两种基本形式。
2.通过观察、分析生活中有关能量的具体事例,认识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位于高处或发生
形变的物体具有势能。
3.能够探究、分析、描述具体情境中动能和势能的具体表现并探究能量有大小。
4.认识到能量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研究能量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量的不同形式和转化方式;
2.能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3.能量的转化方式的理解和应用。
课前学习任务:
1.尝试放风筝或者玩运动器械,体验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现象。
2.观察周围的事物,思考它们是靠什么工作或运动的。
教学过程:
【任务一】
师:同学们好,上课!你们知道生活中有什么能量吗?现在老师给大家出示一些图片,请同学们来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这些物体是靠什么运动的,现在请同学们进行激烈的讨论吧。
观看图片:动车组列车、风筝、热气球、吉他、足球。
思考: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者运动?
总结: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虽然你看不见它,但它就在我们身边。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它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被储存和利用。
【任务二】
师:在能量中有一种能量叫做动能,所谓动能就是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我们就把这种能量叫做动能。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做撞棋游戏,体验以下动能。首先要固定A棋子、B棋子的位置,在同一起点把A棋子弹向B棋子。小组代表记录下每个人把B棋子弹开的距离。并思考以下的问题。
1.做撞棋游戏。
器材准备:标有A、B字母的两枚棋子,一把卷尺、一支记号笔、一张A3纸。
2.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棋子为什么会移动?
(2)是谁在起作用?
(3)什么情况下B棋子运动的距离更远?
总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作动能。A棋子具有动能。
【任务三】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书本中的图片(泥石流、龙卷风、撞击保龄球、钱塘江大潮),讨论一下这些事物具有动能吗?分别表现在哪里?将观点记录下来,完成以下表格。
1.泥石流:
2.龙卷风:
3.撞击保龄球:
4.钱塘江大湖:
总结:
1.泥石流:大量石块、泥沙(伴随着洪水)从高处急速流下。泥石流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常造成严重灾害。
2.龙卷风的动能表现在:空气的高速运动(形成猛烈旋风)。龙卷风会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等,甚至把人卷至空中。
3.保龄球:保龄球沿滑道向前快速滚动。保龄球将球瓶撞倒。
4.钱塘江大潮:海水携带大量泥沙高速冲到岸上。大潮会掀翻船只,拍打礁石,卷走岸边物体。
【任务四】
师:除了动能,还有一种重要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位于高处的物体具有能量,就叫做重力势能。下面请同学完成以下的小球反弹实验,去体验一下重力势能。
1.探究小球反弹实验。
(1)器材准备:一个皮球、一把米尺。
(2)完成实验记录单。
我的发现:
2.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手松开后,小球为什么会下落?是谁在起作用?
(2)小球为什么会反弹?是谁在起作用?
(3)让球从不同高度落下,什么情况下小球反弹的高度会更高?说明了什么?
结论:
1.观察发现小球落地后都向上弹起,说明小球具有重力势能。
2.从越高的位置释放,反弹得越高,说明重力势能与物体的高度有关。
【任务五】
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我们本节课最后的小任务,观察书本第4页图片(准备跳水的跳板运动员、拉开的弓),思考:这些事物具有能量吗,分别表现在哪里?
师:这些图片体现了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也具有能量,叫做弹性势能。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人发一个橡皮筋,让同学们亲自体验一下弹性势能,并说一说自己有什么感受?
2.拉伸橡皮筋,压弹簧,体验事物具有的势能。
(1)器材准备:一根橡皮筋、一根弹簧。
(2)记录实验发现:
拉长的橡皮筋:
压缩的弹簧:
总结:
1.拉长的橡皮筋发生弹性形变,橡皮筋要恢复原状对手有一各向内的拉力。松手后橡皮筋快速弹回,把手指都打疼了。
2.压缩的弹簧发生弹性形变,弹簧要恢复原状。手受到向外的推力,松手后弹簧向外弹出。
课堂小结:
1.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动能。
2.位于高处的物体具有能量,发生形变的物体也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势能。
3.动能、势能都是机械能,它们是能量的两种基本形式。
课后作业: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学习所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