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备考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科学备考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资源简介

课件31张PPT。 科学备考 切实提高
中考数学成绩


茂名市教育局教研室 黄文毓
办公电话:2270488
E-mail:hwy2277@163.com第一部分有关数学教学的几个观
点和数学教师的特殊素养
第二部分试释2009年数学科考试大

第三部分2008年中考数学试题特点
第四部分中考数学复习的有关问题
第一部分有关数学教学的几个观 点和数学教师的特殊素养有关数学教学的几个观 点
1、只有将自己从事的日常工作变成自己的兴趣之所在,才能创造出精彩和奇迹。
2、素质教育70%的工作是在学科内,30%的工作是在学科外,而不是像以往所理解的“素质教育主要表现在音乐、美术等课外活动之中”。
3、过程的教育不仅仅是指,在授课时要讲解或者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甚至不是指知识的呈现方式,而是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反思的过程。
4、素质教育不仅仅要重视知识,也要重视智慧。智慧并不完全依赖知识的多少而依赖知识的运用、依赖经验。
5、演绎推理的主要功能在于验证结论,而不在于发现结论。真理的发现主要靠归纳推理。
6、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的数学本质上都是在研究关系。
1、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
2、全面把握数学知识。
3、准确把握教材的新特征,明确重点、难点与关键。
4、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教师的特殊素养第二部分试释2009年数学科考试大纲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科考试内容,是以教育部制定的标准为依据,力求符合我市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实际。
考试要体现《标准》的评价理念:
有利于引导和促进数学教学全面落实《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
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益和效率;
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综合、有效地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二、命题原则 数学科学业考试的命题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考查内容要依据《标准》,体现基础性;
2.试题素材、求解方式等要体现公平性;
3.试题背景要具有现实性;
4.试题应具备有效性。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根据《标准》的总体目标关注初中数学体系中基础和核心的内容,考试内容应当以《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为基本依据,不得超越,要突出对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掌握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术的情况,对在数学学习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必须掌握的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和常用的技能要重点考查。
主要考查方面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活动过程;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对数学的基本认识等。具体内容(参看大纲)。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数学科学业考试的形式是书面闭卷考试。
试卷结构为,选择题 10 道、填空题 5 道;解答题 10 道。三类合计25道题。
选择题为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
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作图题、阅读分析题、探索性问题、开放性问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证过程。
试题按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难度为0.7 以上的题为容易题,难度为0.4~0.7 之间的题为中等题,难度为0.4 以下的题为难题。三种试题分值之比为3:5:2。考试范围不得超过本学业考试说明所列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学习)共四个领域在试题中所占的比重与它们在教学中所占课时的百分比尽量大致相同。数与代数约占35%,空间与图形约占35%、统计与概率约占25%、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学习)约占5%。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总分为150 分。
第三部分2008年中考数学试题特点 一、试题的来源主要有三大类:
①源于数学教材。本卷各题均可在教材上能找到原型,是根据课本上有关内容和情景进行改造或变式或延伸的题目。如下表:②自编题。试卷中的多数试题都由命题成员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自己设计编题。创设新的情境,而不简单模仿某一练习册,不直接套用陈题。主要目的是引起教师们今后在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停留在搞题海和套题型上。③竞赛类新颖题改编。
由于“希望杯”和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试题都是全国数学名专家所命制,新颖又注重能力的培养。其思想方法值得借鉴。二、试题特点
2008年我市的数学学业考试试卷有不少新的特点与亮点。总体上看,试卷内容关注了对数学核心内容、基本能力和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
1.关注对数学核心内容的考查 。
2.关注对应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考
查,突出试题的教育价值。
3.关注对数学活动过程的评价。
4.关注个性化评价。5、突出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检测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
对数学能力考查的试题有:
分析观察能力:第2、3、4、5、9、10、15、18、20题等;
归纳推理能力:第4、5、15、、18、20题等;
探索能力:第8、11、13、18、20、21、22、23、24、25题等;
逻辑推理能力:第17、21、22、23、24、25题等;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3、4、6、8、9、11、14、18、20、21、23题等;
空间想象能力:第4、10、21题等;
对数学思想方法考查的试题有:
转化思想:第8、10、13、15、22、25题;
分类讨论思想:第11、15、16、20、22、24题等;
设计思想:第18、20题;
整体转换思想:15题;
此外,试题中还有多道题对消元法、代入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观察法、图表法、类比法、分析综合法等数学方法的考查。6、题型活泼、情境新颖、关注生活中的数学是本试卷的一个特点
第2、5、7、10、10、15、19、22、25题:体现数学就在身边。
第14、19、20题:生活中的决策问题、方案的选择离不开数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考查学生形象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发散思维能力。
三、学生答卷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问题:因式分解的变形分不清,如12题学生得分率只有0.67;画图以实现数形结合的意识不强,如13、17、19、24、25题;准确计算能力不高,如14、17、20、25题。
2、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存在问题,如20题是说明理由就可以了,但是很多学生误认为要通过大量的计算后给理由。
3、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加强,在教学中要注意思维方法的培养,如:观察与实验(17、21),分析与综合(22、23),归纳与演绎,联想与类比,特殊到一般,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猜想与验证(20、24、25)等。这些思维方法都需要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并潜移默化。
4、学生知识的积累不够丰富,知识面不够宽,如21题的塔的高度,22题基本图形的特点。
5、课本基本题型的掌握不扎实,如19、24题,这一类问题往往运用方程思想解决,但学生运用得不熟练。
6、基本概念、性质的掌握存在似是而非的现象,如3、7、9、11、17题。第四部分中考数学复习的有关问题一、目前教学的主要优点
1、重视教学设计(自编讲义)。
2、重视课本教材。
3、重视基础讲授。
4、重视选配例题。
5、重视讲评点拔(先练后评)
6、重视总结归纳。
7、重视课堂训练
二、目前教学的主要不足1、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缺乏团队精神。
2、部分数学教师备课不深入,没有吃透《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照本宣科,照抄照搬,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
3、不够重视双基的教学,对基本概念、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分析不够,不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好,记忆好,运用好。4、部分教师以讲代练,自问自答,方法陈旧,没能进行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差。
5、部分教师逐题讲解,灵活性差,重点不突出,不注意逐类旁通、举一反三。
6、课堂容量少,学生思维量也少,一节课仅讲2—3道题。
7、在课堂中对数学中的五大能力的培养没能很好体现(五大能力是: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三、中考数学复习建议
1、发挥备课组的核心作用,几个数学教师打总体战,分工协作,资料、资源共享。
2、重视课本,夯实基础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我们不难发现,相当数量的基本题是课本上的例题、习题的直接引用或稍作改编而成的,即使综合题也是基础知识的组合、加工和发展,充分体现出教材的基础功能。往往这类试题具有典型性,它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活于教材。因此,在中考复习中,要排除各种复习资料的干扰,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对典型的例习题重视、挖掘其蕴含的深层潜力,认真探索一题多解,一题多变。3、有计划分阶段把握复习特点。下学期的复习时间大约可分四个月三阶段:
第一阶段,用两个月时间进行系统复习,这个阶段主要是复习初中阶段的知识点,以基础为主。一定要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不能好高骛远。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复习,不只是简单的重复,加强记忆,重要的是深化认识,从本质上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加以分类、整理、综合、构造,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系统。做到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常抓不懈。
第二阶段,用一个月时间专题复习,以中考试题为导向,对分式方程型综合问题、函数型综合问题、几何型综合问题、分类讨论题、情景应用性问题、开放探索性问题、阅读理解性问题、图表信息问题、操作设计性问题进行专题复习。
第三阶段,用一个月时间进行综合强化训练。
4、反思总结,不断提高练习的质量。
数学要练,但未必做得越多越好,因此,复习资料不能滥用,尤其在后阶段的复习中要精讲精练,每次练习后都必须及时进行反思总结。
反思总结解题过程的来龙去脉;反思总结此题和哪些题相似或有联系及解决这类问题有何规律可循;反思总结此题还有无其他解法,养成多角度多方位思维的习惯;反思总结做错题的原因:是知识掌握不准确,还是解题方法上的原因,是审题的不清还是计算错误等等。5、引导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方面。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 ????1.思维速度的训练 ???如讲解完新课后,安排课本中的练习作为速算题;也可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有一定灵活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以提高快速答题的能力。 ????2.思维质量的训练 ????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题解方法的特点,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以便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学生思路时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 ????3.逆向思维的训练 ????启发学生思考与已知过程相反的过程,培养学生倒过来想问题的习惯,考虑与已知条件相反条件下的状况,构思事物反作用的结果,从而开拓思路,找出解题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途径。 ????6、应考策略 ( 1)训练速度和准确度,处理好快与准的关系。
(2)认真读题审题训练耐心和畏难情绪。
(3)让会做的题不丢分。很多考生往往出现会做却丢分,要将解题策略转化为得分点,主要靠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这一点往往被一些考生所忽视,因此卷面上大量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
(4)学会处理难题,培养正常的考试心态。拿到试卷后,应将全卷通览一遍,一般来说是按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作答。衷心祝愿大家四行身体行!
自己行!
别人说您行!
说您行的人,行!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