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会 化解手机冲突的四把钥匙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班会 化解手机冲突的四把钥匙 素材

资源简介

【初中班会 网络成瘾&亲子关系】化解手机冲突的四把钥匙2.0
课程信息
1)教学准备:多媒体、ppt
2)讲座对象:家长
设计理念
本次家庭教育微课,以手机冲突为例,运用心理学的理念、技术,从觉察双方情绪、看见彼此需求,共情沟通技术,约定手机规则四个方面,为家长朋友们提供化解手机冲突的方法。
四个方面可以是单独的技术,但在手机冲突的操作中强调遵循一定的次序。最终,希望通过手机问题的探讨,能让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树立起科学养育的家庭教育意识,同时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陪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明白自己心中的父母是什么样子,认识自身对父母的期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学会平衡自身期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正确看待亲子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自己对父母的期待,正确认识期待
难点:学会平衡期待,在实际生活中增进自己与父母的相互理解
课程环节:
一、第一把钥匙——觉察
二、第二把钥匙——看见
三、第三把钥匙——共情
四、第四把钥匙——约定
第一把钥匙——察觉
逐字稿节选:
首先,看第一把钥匙——觉察。
那么,在手机冲突中,我们究竟要觉察什么?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只是“自我”浮于水面的一小部分,而水平面下更大的内在部分如感受、观点、期待等都是不能轻易被察觉的。就手机冲突问题而言,大部分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家长和孩子的行为表现;而没有觉察到双方的情绪。
表面上看,家长的情绪是生气,而背后真正传递的也许是对孩子不能自主学习、担心孩子落后的焦虑。对孩子来说,表面上看是叛逆情绪,而背后真正的情绪可能是想好好学习却无法专心投入的焦虑,也或许是渴望被理解但不知如何表达的烦躁。但是,因为双方都没有觉察对方和自己真正的情绪而导致冲突升级。
第二把钥匙——看见
逐字稿节选:
当我们足够理性的时候,才能用好第二把钥匙——看见。
孩子沉迷手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他们的需求是什么?手机是否是他们逃避现实的工具?这些隐藏在手机问题背后的原因及心理需求究竟是什么?
有研究表明,中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主要是满足放松、娱乐、沟通、归属、情感的需求。那么,孩子是属于哪种需求呢?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喜欢上网聊天、刷抖音、发朋友圈,他有可能对沟通、归属、情感的需求比较强烈。这时,需要家长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与陪伴。
第三把钥匙——共情
逐字稿节选:
共情是指共情式沟通,简而言之就是在沟通过程中能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交流、互动,以真诚、接纳的态度表达对孩子的感受,使孩子感到自己的情感被认同,需要被肯定,从而愿意和您打开心扉聊一聊。
共情式沟通在萨提亚沟通中也叫一致性表达,共有四个步骤。一、陈述事件,常用句:我看到/听到……;二、表达感受,常用句:我感到……三、解释感受,常用句:因为我……四、提出请求。常用句我希望……
那么,各位家长,在这里,请您思考一下,如果邀您运用共情式沟通来和孩子就手机问题进行表达,您会怎么说呢?
第四把钥匙——约定
逐字稿节选:
最后一把钥匙是约定。
当我们可以共情沟通了,才能平等地坐下来探讨具体、明确、可行、可测量的与手机和谐共处的约定。比如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可以玩,可以玩多久,弹性时间是什么,遵守和破坏约定的奖励与惩罚又是什么?
关于约定,有两点需要和家长们强调:
一是,执行时态度须和善而坚定。
二是,约定是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协商制定的。
联盟说:
开展家长心理讲座对于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增强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心理老师应该重视并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为家长提供更加全面和专业的服务。
小建议:现场讲座中可以穿插问答与互助讨论,让家长们有机会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促进老师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老师说:
在家校沟通中,我发现当下最让家长头大的问题莫过于孩子的手机问题了。很多家长反映常常因为手机问题都会弄得不欢而散;但如果强制收掉手机,孩子又会闹情绪,有的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比如用不写作业、厌学等方式消极抵抗,严重还用暴力、自伤等形式威胁家长。那么面对这些现象,用好这四把钥匙,相信有效化解手机带来的亲子冲突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