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必修四第四第五课易错易混点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课堂检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真理是客观性原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易错易混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重要标准之一。3.科学实验是为了获得感性认识。4.经验是不可靠的,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5.获得真理性认识是一切科研活动的最终目的。6.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种实践活动。7.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社会活动是不存在的。8.科学理论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9.认识的发展推动实践的发展。10.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11.认识的根本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1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人们能够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来改造客观世界。2.意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世界上总有一些事物是人们不可认识的。4.纠正谬误是获得真理的基础。5.超越历史条件才能获得真理。6.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之一。7.社会上多数人公认的认识就是真理。8.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因此,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9.真理是永恒不变的。10.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11.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12.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13.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说明真理以谬误为基础。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课堂检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易错易混5.1社会历史的本质1.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劳动决定了社会规律的形成和发展。3.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4.有目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发展。5.有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6.社会意识总是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不同步。 7.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相互依赖。 8.社会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9.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10.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一种变革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社会意识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是否反映社会存在。1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融合,没有确定的界限。1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分割的。5.2社会历史的发展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通过改革消除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改革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社会制度。3.改革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举措。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5.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6.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变革。7.上层建筑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现阶段我国基本矛盾的解决之所以可以通过改革来实现,是因为我国已没有了阶级斗争。9.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我国社会性质的变化。10.改革是推动社会关系变革的根本途径。1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2.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促进经济的发展。13.从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4.改革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15.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5.3社会历史的主体1.人民是历史主体,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2.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3.每个人的社会历史贡献相同。4.人民是推动发展的唯一动力。5.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尊重人民。6.群众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人民群众是创造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8.人民群众的意愿是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9.人民的需要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10.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领导力量。11.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解析】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重要标准之一。【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科学实验是为了获得感性认识。【解析】科学实验是为了获得理性认识,更好的改造世界。4.经验是不可靠的,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解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所以,有的经验是可靠的,并不是都需要亲身实践。5.获得真理性认识是一切科研活动的最终目的。【解析】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6.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种实践活动。【解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表现,不是实践活动。7.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社会活动是不存在的。【解析】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并不排斥所有单个人的活动。8.科学理论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解析】科学理论属于认识范畴,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9.认识的发展推动实践的发展。【解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10.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解析】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1.认识的根本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解析】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1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解析】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理性认识不一定都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人们能够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来改造客观世界。【解析】人们能够按照客观的内在本性来改造客观世界。2.意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解析】正确的意识(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世界上总有一些事物是人们不可认识的。【解析】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4.纠正谬误是获得真理的基础。【解析】实践是获得真理的基础。5.超越历史条件才能获得真理。【解析】人不能超越历史条件的限制。6.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之一。【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社会上多数人公认的认识就是真理。【解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公认人数的多少无关。8.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因此,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解析】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9.真理是永恒不变的。【解析】真理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我。而且真理是有条件的,条件变了,真理可能便成谬误。10.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解析】该观点是不可知论的观点。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人们可以获得真理。11.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解析】人的认识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运动,并非是封闭式的循环运动。12.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解析】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13.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说明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解析】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这说明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且实践是获得真理的基础。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5.1社会历史的本质1.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解析】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意识没有这一特点。2.劳动决定了社会规律的形成和发展。【解析】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3.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解析】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不是政治领域。4.有目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发展。【解析】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不能笼统地说有目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发展。5.有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6.社会意识总是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不同步。 【解析】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7.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相互依赖。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不依赖于社会意识。8.社会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解析】社会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9.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10.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能脱离社会存在。11.社会意识是一种变革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解析】社会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转变为变革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12.社会意识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是否反映社会存在。【解析】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社会意识是否正确地反映社会存在。1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融合,没有确定的界限。【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有确定的界限。1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分割的。【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能离开社会存在。5.2社会历史的发展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通过改革消除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解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不能被消除。2.改革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社会制度。【解析】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社会制度。3.改革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举措。【解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举措。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解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5.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解析】经济基础不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而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6.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变革。【解析】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7.上层建筑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解析】上层建筑改革不是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或者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物质基础。8.现阶段我国基本矛盾的解决之所以可以通过改革来实现,是因为我国已没有了阶级斗争。【解析】我国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阶级斗争,现阶段我国基本矛盾的解决之所以可以通过改革来实现,是因为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9.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我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解析】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变化决定社会性质的变化。10.改革是推动社会关系变革的根本途径。【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关系变革的根本途径。1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解析】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12.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促进经济的发展。【解析】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13.从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解析】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4.改革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解析】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15.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解析】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5.3社会历史的主体1.人民是历史主体,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解析】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2.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解析】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3.每个人的社会历史贡献相同。【解析】每个人的社会历史贡献不完全相同。4.人民是推动发展的唯一动力。【解析】“唯一动力”说法错误,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矛盾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5.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尊重人民。【解析】社会两大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6.群众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解析】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7.人民群众是创造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解析】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8.人民群众的意愿是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解析】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是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9.人民的需要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解析】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10.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领导力量。【解析】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不是领导力量,领导力量是代表当时生产力的阶级和集团。11.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解析】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