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复习导学案(共10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复习导学案(共10份打包)

资源简介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
第二章 声现象(第1课时)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_产生的,__________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的传播不一定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一般情况下,ν固_________ν液________ν气
4.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5.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____________形成的
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发声体一定在振动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C.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2.如图所示,小明在物理课上做声学实验,敲击音叉,听见敲击声,看见塑料球弹起。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小明听到敲击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该实验可以把音叉微小的实验现象放大
C.小明听到的敲击声是塑料球振动产生的
D.塑料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图1,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感觉喉头振动
B.图2,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感到发麻
C.图3,不断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变小
D.图4,播放音乐时,放在扬声器纸盆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
B.宇航员在空间站外不能直接用语言交谈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月球车在月球表面行走时,是用超声波探测前方障碍物的
二、声音的特性
2.超声波:指频率超过___________Hz的声音; 次声波:指频率低于___________Hz的声音
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1.指出下列声音所描述的特性及所改变声音的特性
(1)震耳欲聋、窃窃私语( )(2)声若银铃( )(3)闻声识人( )
(4)引吭高歌( )(5)女高音歌唱家( )(6)拉二胡时,手指按不同的位置( )
(7)响鼓也得重锤敲( )(8)人能识别鼓声和锣声( )
2.吹竖笛用手指交替按压不同的孔是为了调节(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噪声
3.学校举办歌唱比赛,同学们在教室里用洪亮的歌声演唱歌曲《歌唱祖国》。演唱中涉及下列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洪亮的歌声”指的是音调高
B.优美的歌声是通过大地传播的
C.老师可以通过音色分辨出是哪位同学在唱歌
D.唱歌时声带振动的幅度越大,歌声传播的距离越近
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色会不同
B.“闻其声辨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C.敲击鼓面时,看到鼓面上的纸屑在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演奏二胡用不同手指按弦是为了改变响度九年级物理总复习
第二章 声现象(第2课时)
三、声的利用
1.声音能够传递____________
声音传递信息的实例,在括号内填上关键词
( ) ( ) ( ) ( ) ( )
2.声音能够传递____________
声音传递能量的实例,在括号内填上关键词
( ) ( ) ( ) ( )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定义:
(1)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_______________振动产生的声音
(2)生活角度:影响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
2.噪声的等级单位______________,符号________;0dB指人们刚刚能听到的声音
3.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_dB,长期生活在_____dB以上的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等疾病。
3.噪声的控制:
(1)______________减弱噪声(2)____________________减弱噪声(3)____________减弱噪声
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1.说出减弱噪声的方法
(1)开会时手机调成静音( )(2)城区禁止鸣笛( )
(3)校园周围植树( )(4)公路两旁的隔音板( )
(5)嘈杂的车间戴耳罩( )(6)跳广场舞时,音量应小一些( )
2.(2018.包头)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波和电磁波都能在真空中传播
B. 吹笛子时手按不同的笛孔是为了改变音调
C.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如果所受外力全部消失将做匀速圆周运动
D. 摩擦起电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2019.包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音叉在真空中振动不会产生声音
B.倒车雷达是利用电磁波来探测车后障碍物的
C.滚摆在滚动过程中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D.热机和电动机在能量的转化方式上是相同的
4.(2020.包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天坛公园的圜丘第三层台面中心略高,四周微微向下倾斜 人站在台中心喊话,被栏杆和台面反射的声音与原来的声音混在一起,觉得声音格外响亮
B. 信鸽是地磁场导航的,如果把一块小磁铁部在信鸽身上,它做会失去定向的能力
C. 太阳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所以太阳的密度远远大于地球的密度
D. 现在开采的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实际上都源于上亿年前的太阳能
5.(2021.包头)2021年5月天舟二号升空与天宫空间站顺利完成对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天舟二号在升空过程中机械能始终保持不变
B.天舟二号与天宫空间站对接后始终处于平衡状态
C.宇航员在天宫空间站内不能用声音交流
D.太阳能电泡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可供空间站使用
6.(2022.包头) 2022年央视元宵晚会上,宇航员王亚平在空间站弹奏悠扬的《茉莉花》为全国人民送上祝福。关于琴声说法正确的是(  )
A. 悦耳的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B. 琴声通过超声波从空间站传回地面
C. 用力拨动琴弦,琴声的音调变高了
D. 琴声在空间站里的传播速度是九年级物理总复习
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1课时)
一、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
(1)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摄氏度的规定:
①把标准大气压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
②把标准大气压下_______________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
(3)温度的读法:20℃________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3.体温计的结构和实验方法:
(1)量程_________________℃ (2)分度值_________℃ (3)使用前一定要_________
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1.如左图所示为某温度计一部分,则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_____℃,此时甲的读数为_____℃,此时乙的读数为_____℃。在使用温度计测某液体温度时,图a、b、c中操作正确的是______。
2.上图中体温计读数为_________℃,它是利用液体的__________________原理制成的。
二、物态变化
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1. 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的是( )
A.初春,湖面的冰层变薄 B.盛夏,湿衣服很快晾干
C.深秋,草叶上出现露珠 D.严冬,室内玻璃窗上形成冰花
2.(2017.包头)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放置于衣柜中的樟脑球逐渐变小,是汽化现象
B.烧开水时,锅中水面上冒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C.深秋,地面上出现的霜,是凝固现象
D.严冬,结了冰的衣服也能变干,是升华现象
3.(2018.包头) 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水蒸气
B.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小冰晶
C. 高压锅内部液面气压增大,液体的沸点升高
D. 加油时闻到刺鼻的气味,说明汽油在常温下易升华
4.(2019.包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初春,冰雪消融是汽化现象
B.深秋,草叶上的白霜是凝华现象
C.盛夏,地面温度升高,地面含有的热量增多
D.严冬,搓手取暖是利用了热传递增大内能
5.(2020.包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之间
B. 色拉油加热后比热容变大
C. 夏天在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快,是因为水蒸发吸热
D. 内燃机的做功冲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6.(2021.包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的物体内能为零 B.清晨树叶上的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D.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7. (2022.包头)“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关于节气中物质状态的形成说法正确的是(  )
A. “谷雨”,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 “白露”,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 “霜降”,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 “小雪”,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九年级物理总复习
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2课时)
2.液体沸腾:
(1)条件:达到沸点继续____________,方可沸腾
(2)规律:沸腾后继续吸热,温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________,随气压减小而__________
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1.小刚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温度计正确插入海波中,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正确读数是从_____(A、B或C)视角去观察;以C视角去观察,与实际值相比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__(偏大、偏小或不变);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___℃.
(3)图丙是小丽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像,图中BC段海波___________热量,温度_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内能__________;加热到第11min时,物质的状态为________(选填“液态”、“固态”或“固液共存”);海波熔点是___________℃。
(4)为了使海波均匀受热,还应该采取的一个关键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丁是小刚绘制的蜂蜡的熔化图像,蜂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该物质是___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如图是给100g冰加热时冰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CD段物质是_______________态,CD段比AB段倾角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C段物质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_J(C水=4.2×103J/kg·℃,C冰=2.1×103J/kg·℃)。
3.小明和小华都选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实验时,给盛水的烧杯加热,是通过 ______________方式改变水的内能;
(2)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_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实验过程中两位同学分别绘制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两位同学图像不同的原因是水的 ______________不同;
(4)水沸腾后,立刻将水倒入烧瓶,发现水停止沸腾。如图丙所示,用橡皮塞塞住烧瓶口并将其倒置,向烧瓶底部浇冷水,会观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右图中,水沸腾前是图________。
(6)从乙图判断:当地大气压应_____________1标准
大气压。
(7)如图丁,锅中的水已沸腾一段时间,锅内小盆中的水___________(会、不会)沸腾。九年级物理总复习
第四章 光现象(第2课时)
四、实验
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且可绕ON 转动。
(1)如图(a),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
看到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便立即得出实验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这样得出结论__________(选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纸板EF必须与平面镜M____________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______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___的;
(4)如图(b),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上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这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__________(选填“在”或“不在”) 同一平面内。
(5)如图甲,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时,三次改变入射角i的大小(如图乙),实验所测数据如下表,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小明实验中出现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平面镜成__________像 (2)像与物大小______________
(3)像与物到镜面距离____________ (4)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____
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准备的实验器材有:玻璃板,A、B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铅笔,光屏。需要添加的测量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目的是便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三次实验。用直线将物和像的位置连接起来,如图乙所示,发现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__,用刻度尺测得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蜡烛B的位置放一光屏,在光屏上________(能、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__________像;
(6)将蜡烛A远离平面镜,A的像_________(靠近、远离)平面镜,且像的大小___________(变大、不变、变小);
(7)将玻璃板从中间拆开,并将两块玻璃板分别向左右水平移动,蜡烛A的像_____(A:一个像,位置不变 B:两个像,分别向左和向右移动);
(8)综上可得,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________。小轿车前挡风玻璃是倾斜安装的,这样安装的好处是:夜间行车时,如果车内开灯,车内乘客经前挡风玻璃成的像在司机的_______
(选填“斜上方”“正前方”或“斜下方”),这样会减小对司机观察路况的干扰;
(9)蜡烛A的像,是蜡烛发出的光经玻璃板____________而形成的。要判断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应____________(选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上有没有像。
(10)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蜡烛B始终与A的像无法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11)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丙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图 ________(选填“A1”“A2”或“A3”)。
五、光的色散和看不见的光
1.牛顿用三棱镜将白光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种色光。
2.光的三原色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外线具有热效应:遥控器、夜视仪;紫外线具有荧光效应和灭菌作用:验钞机、灭菌灯九年级物理总复习
第四章 光现象(第1课时)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____m/s
3.光沿直线传播现象:影子的形成、日食、______________、夏日大树下圆形光斑
光沿直线传播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激光准直、瞄准射击、日晷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
2.光的反射类型:(1)________________反射 (2)_______________反射
3.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_____的
下列现象属于何种光学现象:
(1)看不到不透明物体后的事物 ( )
(2)立竿见影 ( )
(3)看到课桌上的书本 ( )
(4)对着镜子打扮自己 ( )
(5)在电影院,清楚的看到银幕上的画面 ( )
(6)上午,黑板的某位置刺眼,看不清黑板上的字 ( )
三、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规律:
三线_______________、两线______________、空气_______________,垂直入射方向不变
在光在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_______________的。
2.解释现象:
(1)“鱼”升高了 (2)“硬币”升高了 (3)看到河底变浅了(4)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向上弯折
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1.(2016.包头)下列光现象,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雨后彩虹 B.海市蜃楼 C.小孔成像 D.水中倒影
2.(2017.包头)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岸边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观察到厚玻璃板下面的字比实际位置高,是光的反 射形成的
C.发生漫反射时,每条光线的反射角都等于入射角
D.人面镜时,人在镜中所成的像会变大
3.(2019.包头)与“立竿见影”现象原理相同的是( )
A.平静湖边,倒影可见 B.山间小溪,清澈见底
C.林荫树下,光斑点点 D.雨过天晴,彩虹出现
4.(2020.包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测温枪测量体温,利用了红外线的热效应
B.日环食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时,反射角为30°
D.在电影院,坐在不同座位都能观赏电影场景,是由于 银幕对光线产生镜面反射
5.(2021.包头)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湖边树木的倒影,与该现象光学原理相同的是( )
A.哈哈镜中的“人”变得奇形怪状
B.阳光透过树丛,在地面上形成光斑
C.看远处物体,眼睛中晶状体变薄,使光会聚在视 网膜上
D.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屏上出现彩色光带
6.(2022.包头)雨后的校园清新洁净,景色分外美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浓密的树荫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 娇艳的花朵是光源,可以发出光线
C. 洁白的云朵在积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D. 温暖的阳光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九年级物理总复习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1课时)
一、透镜
1.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____作用;2.凸透镜有两个___________焦点
3.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_____作用;4.凹透镜有两个____________焦点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1.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2.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判断像的特点
3.成实像时: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焦距变小像近小,焦距变大像远大;
蜡烛光屏互换时,透镜仍然成实像;
移动中间凸透镜,透镜能成两次像。
4.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加眼镜:加远视镜,像________凸透镜;加近视镜,像_______凸透镜。
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1. (2018.包头)如图所示,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此时在光屏中心已成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时烛焰在光屏上的成像特点与投影仪成像特点相同
B. 若蜡烛移至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缩小的像
C. 若蜡烛移至4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放大的像
D. 在图示中的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近视镜,将光屏左移可再次成清晰的像
2.某组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调到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恰好能观察到一个清晰的蜡烛火焰的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
B.将蜡烛移到20cm处时,移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C.将蜡烛移动到35cm处时,为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向右移动光屏
D.将蜡烛移动到45cm处时,为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向右移动光屏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如图甲:
(1)安装并调节烛焰和光屏中心位于凸透镜的________________上,目的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实验记录并绘制了像距v与物距u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__cm ;
(2)当蜡烛在如图甲所示位置时,调节光屏的位置可在光屏上得到倒立、_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
生活中的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步骤(2)清晰的像的基础上,只对调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光屏上的像依然清晰,因为光发生折射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所成的像的应用是生活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凸透镜换成焦距f=12cm的凸透镜,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保持不变,要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_________移动;实验过程中蜡烛逐渐变短,光屏上烛焰的像会向________移动,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凸透镜应向_________移动;
(5)甲图中,将蜡烛移动到35cm处,要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___移动;将蜡烛移到45cm处,光屏上____________(会、不会)得到烛焰的像,但是可以从凸透镜的________侧通过凸透镜看到烛焰___________、放大的___________像,生活中对此成像的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6)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移到____________cm处,在光屏上还能得到清晰的像;
(7)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一近视镜,要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____移到。九年级物理总复习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2课时)
一、眼睛和眼镜
1.我们看物体时,物体在眼睛前方的二倍焦距以外,物体在视网膜上成______立、___________(缩小或放大)、_______像,经视神经传导到大脑,我们就看到物体了。
2.近视眼和远视眼
二、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让视角变大,看清微小的物体 2.望远镜让视角变大,看清远处的物体
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1.(2022·怀化)现在中学生近视眼患者越来越多,保护眼睛刻不容缓,学校开展了上、下午各一次眼保健操活动来预防近视,下图中关于近视眼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
2.(2019.包头)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 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恰能在光凭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__cm;
(2)保持蜡烛与凸透镜位置不变,换用一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将光屏向右移动才能重新得到清晰的像,此时像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换用的凸透镜焦距可能为( );
A.10.0cm B.20.0cm C.30.0cm D.35.0cm
(3)将图中的凸透镜换成玻璃板后光屏上的像消失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0.包头)某同学用光具座 凸透镜 蜡烛,光屏和度尺等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为了测量凸透镜的焦距,让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用刻度尺测出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如图甲所示,凸透镜焦距为________cm
(2)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40m刻度线处,点燃蜡烛,左右移动光屏,出现图乙所示现象(成像清晰) 为使像呈现在光屏中央,应将光屏向________调节;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调整烛焰中心 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将蜡烛移至34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______________的实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续向左移动10.0cm,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__移动一段距离
4.(2021.包头)某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等器材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1)该实验需要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节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______的实像。若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只需把光屏向_______移动,会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3)实验过程中,一只小虫落在凸透镜上,光屏上_____________(会、不会)出现小虫的像。
5.(2022.包头) 如图所示,是小明研究电影放映时银幕上的影像情况。
(1)进入影院,小明发现银幕表面较为粗糙,观众在不同位置都可以看到银幕上的影像,这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了________反射。
(2)小明在银幕上看到了清晰的影像,这个影像相对于胶片上的图案是_______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的。同时,影像又是放大的,是因为胶片放在了距离镜头________(填答案序号)的位置。
A.一倍焦距以内 B.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 C.二倍焦距以外
6.小红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所用凸透镜的焦距可以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测得。
(1)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__;
(2)在实验时,为了使成像的位置在光屏的正中央,应先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器材处于图乙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与_______________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相同;
(4)将蜡烛移动至45cm刻度处时,取下光屏,从凸透镜右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 ______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__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5)老师用发光二极管制作了一个“F”形光源(如图丙)代替蜡烛放在30cm刻度处, 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是图丁中的 _______(填序号),若将发光二极管和光屏颠倒位置 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地像。
7.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小明同学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活动课中,他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如图甲),看到手指 _____________的像;再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房屋(如图乙),看到房屋 __________的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2)如图甲所示,小明将凸透镜和小灯泡位置固定,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能呈现一个面积大小不变的光斑,则该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____cm;
(3)小明用蜡烛代替小灯泡继续做实验,固定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乙,移动光屏到图示位置时,小明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在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中利用该成像情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小明仅将光屏拿去,则烛焰的像_______________(选填“消失”或“仍存在”);
(5)若小明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向右移动到65cm刻度处,光屏上______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6)小明不慎在凸透镜的左表面滴了一滴墨水,光屏上___________(会、不会)有墨水的像;小明用白纸将凸透镜左侧的上部分挡住,光屏上的像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变、变成原来一半),但比原来变________________;
(7)甲图中,把凸透镜换成玻璃板,通过玻璃板看到光屏___________(上有、没有)烛焰的像。九年级物理总复习
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1课时)
一、长度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国际单位:_________,符号_________
常用单位关系:1m=_________km =_________dm =________cm =________mm =________nm
2.长度的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3.刻度尺的使用:
(1)看量程、_______________和“0”刻度的位置
(2)对齐、放正
(3)视线与尺面____________,读数时____________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1)减小误差的方法:
①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②多次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1.正确的读数方法是( )
2.下图中A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mm,木块的长度是___________cm,下图中B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cm,木块的长度是___________cm。
3.中图测量硬币的直径,刻度尺的分度值________cm,硬币的直径___________cm;右图中凸透镜焦距是___________cm。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教室长度12m B.新铅笔长度18dm
C.误差是不能消除的 D.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练习:练习册第8页,1~3组,典例1、2题 4~6组,考点训练1、2题
二、机械运动
1.物体的_____________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我们就说物体是____________的;位置没发生改变,我们就说物体是_____________的。
2.一位同学背着书包去上学,以路旁的树为参照物,书包是_______,以自己为参照物,书包是_________的;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运动情形不同,说明运动和静止是_________的。
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1.如图所示的情景中描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小明相对于小红是运动的
B.图乙中,卡车相对于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C.图丙中,扶梯上站立的人相对于自动扶梯是运动的
D.图丁中,空中加油机相对于战斗机是运动的
2.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中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对接前,两飞行器以较低的速度缓缓靠近。对接后,形成组合体,二者一起遨游太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接后,“载人飞船”相对于“天和核心舱”是静止的
B.对接前,“载人飞船”相对于“天和核心舱”是静止的
C.对接后,“载人飞船”和“天和核心舱”处于平衡状态
D.“载人飞船”在升空时机械能保持不变
3.如图是水鸟从水面开始起飞的画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水面为参照物,水鸟是静止的
B.以水中的像为参照物,水鸟是静止的
C.以水鸟为参照物,水面向下运动
D.水鸟在水中的像逐渐变小
4.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两车交汇时,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北运动,看到乙车向北运动,由此可以判断可能存在(  )
A.甲、乙两车都向南运动 B.甲、乙两车都向北运动
C.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D.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九年级物理总复习
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2课时)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长的________ (2)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短的________
2.速度:
(1)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公式:______________,公式变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际单位 常用单位
4.速度换算关系:
1m/s=__________km/h,15m/s=__________km/h, 108km/h=__________m/s
成人正常步行速度大约在1~1.5m/s之间;
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m/s;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约为_________________m/s。
5.平均速度:总路程与总时间之比。平均速度表示的是物体在一段时间(一段路程)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平均速度公式_______________
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1.小明家距学校2.4km,他骑自行车到学校共用了10min,小明骑车行驶的速度为______m/s。
2.一个人骑自行车前进,开始以2m/s的速度匀速走了40m,然后又以5m/s的速度匀速走了50m,则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3m/s B.7m/s C.3.5m/s D.2.5m/s
四、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快慢和方向不变的运动;根据公式S=νt可知: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与时间成________比。
2.变速直线运动:运动快慢改变的机械运动。
3.ν—t图像和S—t图像
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3.下列图像中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如图所示是某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做直线运动的s—t图像,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物体在4~6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B.物体在2~4s内运动速度是5m/s
C.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的速度相等
D.物体在6s内平均运动速度是2.5m/s
5.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同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可知(   )多选
A.若以乙车为参照物,则甲车向后运动
B.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静止
C.若以乙车为参照物,则丙车向后运动
D.若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向前运动,乙、丙两车静止
6.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本次实验中,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0.27m/s
B.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则可测出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
C.测量BC段的平均速度时要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开始滑下,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得出vBC>vAC>vAB
D.选择较小坡度的斜面,是为了方便测量时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