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练习一、单选题1.下图出自敦煌莫高窟壁画,清晰表现了唐朝曲辕犁的使用。据此可知唐朝时曲辕犁( )A.改变了敦煌地区的生产模式 B.是当时最为先进的耕犁C.在全国得到大规模推广使用 D.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2.战国时期,魏国西门豹兴建引漳灌邺的水利工程,魏国还利用春秋时期修建的“鸿沟”将黄河和淮河连接起来;秦国李冰更是修筑了著名的都江堰,同时关中平原的郑国渠也修建成功。这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主要原因在于( )A.国家组织能力增强 B.农用动力的革命C.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统一大业的完成3.下图所示是陕西绥德延家岔出土的一幅汉代画像砖,描绘了一个农夫手持短镰,其前有七棵谷穗下垂的谷子,农夫准备持镰收割成熟的谷子。据此可知,当时A.关中地区率先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大地主田庄上的劳作状态C.土地私有制开始取代土地国有制 D.自然经济下农业丰收情形4.《晋书·傅玄传》谈到曹魏政府对土地的管理,是以“不务多其顷亩,而务修其功力”为原则,并对晋初“耕夫务多种而耕不熟,徒丧功力而无收”的情况提出批评,当时北方亦有“顷不比亩善"的农谚。这表明当时( )A.农业经营模式发生改变 B.精耕细作农业备受重视C.重农抑商政策得到贯彻 D.传统经济政策得以实施5.古代赫梯人给人类提供了最有用的金属,成为最先进入铁器时代的民族。赫梯人正是依靠这种用金属制作的兵器大举南侵,成了两河流域的霸主。据此可知( )A.经济发展促使铁制工具的变革 B.冶铁技术诞生于两河流域C.铁制兵器提升了赫梯人战斗力 D.古代铁器的使用范围有限6.以下是古代生产工具使用表:原始农业 商周时期农业 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工具 石刀、石斧、石犁等石器 耒耜和石锄、石犁 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及推广 西汉:耦犁、犁壁、耧车 隋唐:曲辕犁(完善)此表可以用来说明A.生产工具决定了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B.古代耕作方式的变化C.生产工具的演进与精耕细作无关联D.犁是古代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7.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由此推断,中世纪农奴获得人身自由的主要且直接的条件是( )A.垦殖运动兴起 B.新兴城市产生 C.地租形式改变 D.土地集中经营8.元代王祯在《农书》中记载了前代某工具:竖轮之傍架一立轴,立轴上有上下大小两个卧轮,上面卧轮轮齿与竖轮轮齿咬接。水流冲击下面的小卧轮转动,上面的卧轮随转,带动竖轮,从而刮水上岸。文中描述的工具是( )A.水排 B.水转翻车 C.戽斗 D.风力水车9.下图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局部),描绘了农业生产的场景。据此可推知,东汉时期该地区A.屯戍政策推动边疆开发 B.耕作方式受中原影响C.农业生产工具不断进步 D.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10.汤普逊在《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一书中指出,除了在饥荒时期之外,很少有小麦及其他谷物的地方性市场;至于葡萄酒、啤酒、羊毛、麻布、皮革、毛皮等的地方性市场,也是很少的。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 )A.民众的生活水平较高 B.相对封闭的经济形态C.自治城市的兴起发展 D.宗教禁欲主义的盛行11.下图为汉代画像砖,其记载了汉代农业的发展情况。该图说明( )A.农村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B.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制度C.当时从集体劳作过渡到个体劳作D.汉代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技术12.“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出现在( )A.原始社会 B.商周 C.春秋战国 D.西汉13.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耕犁也有所革新,除制造全铁的犁铧外,还创造了犁壁。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A.铁制农具广泛使用 B.经济重心逐渐转移C.农业生产体系完备 D.农业生产技术提高14.元朝初期,北方民间结成一种农民互助组织,称为“锄社”。王祯(农书》卷三:“其北方村落之间,多结为锄社。以十家为率,先锄一家之田,本家供其饮食,其余次之,旬日之间,各家田皆锄治。自相率领,乐事趋功,无有偷惰。间有病患之家,共力助之,故苗无荒秽,岁皆丰熟。”由此可知,“锄社”A.兼具生产和保卫的管理职能 B.体现了游牧和农耕经济的结合C.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15.西周时期出观“千耦其耘”的劳动场景,春秋战国时期出观“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这表明A.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耕作到个体农耕B.小农经济成为古代社会基本生产模式C.土地制度由国有制演变为地主私有制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16.如表为不同史籍关于“箕”的记述( )记述 出处箕之簸物,虽去粗留精,然要其终,皆有所除是也 《庄子》箕主簸扬,糠秕及陈 汉代李尤《箕铭》A.手工业生产 B.农业播种 C.谷物清选 D.盛放物品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材料三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是有(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的一种什么基本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2)材料二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18.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2022年2月4日立春之时,经由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让全世界为之惊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夏小正》记载:正月,启蛰(立春);雁北乡;鱼陟负冰;田鼠出;梅、杏、他桃则华。商代卜辞里有分至日的完整记录,并以“析”“彝”指春分和秋分,意思是昼夜平分,又以“因”“九”指夏至和冬至,意思是白昼极长和极短。战国后期成书的《礼记·月令》中有八个节气的名称:(立)春、日夜分、立夏、日长至、立秋、日夜分、立冬、日短至。汉武帝在位时颁行《太初历》,将一回归年平分为“二十四节气”。汉代是节气风俗文化成熟的重要时期,沿袭了先秦的阴阳五行学说思想和刑德观念,朝廷以春庆、夏赏、秋罚、冬刑来对应天道信仰,普通百姓的生活起居也依照一年四季时令的阴阳流转规律来安排,形成了各具节气时令特色的民俗活动。唐代高僧一行发明了“复矩”测量仪,能准确测出冬至日、夏至日、春分日、秋分日四天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和漏刻昼夜分差。北宋科学家沈括制订了把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明代崇祯年间,精通天文的徐光启联合汤若望用“定气法”划分节气,成为最符合天象的计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如今的中国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诸如化肥、农药与机械。但是,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却更加困难。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传承“二十四节气”背后所包含的理念。——整理自徐旺生《“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原因及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作为申遗代表团成员,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阐述申遗理由。(要求:史论结合,简明扼要,表述清晰)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当时许多公田出现“田在草间”的荒凉景象。管仲创造性地制定了“相地而衰征”制度,即在个体生产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的肥瘠不同差额征收土地税。“相地而衰征”共分为三个步骤:一是“相地”,二是“均地分力”,三是“与之分货”。“相地”就是测量土地面积(正地),并将土地按肥沃程度分定等级(相壤);“均地分力”类似于今天中国农村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把公田分给农户耕种,扩大各户所占有的份地数量,变集体劳动为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与之分货”,即实行级差地租制,生产者按照土地等级将一定比例的收获物交给国家其余部分则留给生产者自己,以实物税代替过去的劳役税。同时,为了鼓励农民开垦荒地,管仲规定“凡新垦荒地,免交三年租税”。——摘编自侯锦超《管仲的经济变革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管仲“相地而衰征”土地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管仲“相地而衰征”土地改革的积极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出现于1990-1991年发掘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断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2003年出版的《中国军事工程技术史》对出土的秦代铁兵器做了统计,结果如下表:在汉墓发掘中,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出土铁兵器141件,但青铜器高达6751件,其中兵器1904件。一直要等到西汉中翔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摘编自《碾压世界的秦代“上古神兵”真的存在吗 》材料二西汉早期兴起了“百炼钢”技术和铸铁脱碳钢。到了中期又相继出现了炒钢技术,这是继生铁冶铸之后,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上又一重大事件。西晋刘琨写下“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后,百炼成钢、千锤百炼成语由此而来。根据上述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真实、史论结合)参考答案: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唐朝时曲辕犁用于农耕,印证了唐朝耕作工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D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敦煌地区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生产模式是精耕细作,材料信息不能证明敦煌地区的生产模式变了,排除A项;材料未与其他耕犁比较,无法得出曲辕犁“是当时最为先进的耕犁”,排除B项;由材料信息只能知道唐朝曲辕犁的使用,不能得出“在全国得到大规模推广使用”,排除C项。故选D项。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水利工程工程得以修建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组织能力增强,能够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办大事,A项正确;农用动力革命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B项;交通运输发展是影响因素之一,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统一大业完成是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A项。3.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汉代画像砖描绘的场景体现了自然经济下农业丰收的情形,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关中地区率先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排除A项;材料显示的场景并不一定是大地主田庄,排除B项;C项表述中的“开始”之说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D项。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流散,荒地较多,但人们对土地的经营并没有因此转向粗放,在指导思想上仍然主张精耕细作,反对广种薄收,B项正确;这一时期农业的经营模式仍旧是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没有发生改变,排除A项;“抑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传统经济政策即重农抑商政策,抑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古代赫梯(小亚细亚)。根据材料“赫梯人正是依靠这种用金属制作的兵器大举南侵,成了两河流域的霸主”可知赫梯人依靠铁制武器打败了自己的敌人,铁制兵器提升了赫梯人战斗力,C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经济的发展状况,不能得出经济发展促使铁制工具的变革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并非诞生于两河流域,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讲赫梯人将铁器用于武器,没有说明其他民族的用法,不能得出古代铁器的使用范围有限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6.B【详解】古代生产工具使用的变化也反映了古代耕作方式的变化,这是材料的主旨,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生产工具的演进与精耕细作的关系十分密切,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仅仅强调犁是古代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耕作方式的变化。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可知,新的生产方式即租地农场出现,说明中世纪农奴获得人身自由的主要且直接的条件是地租形式改变,C项正确;10世纪中叶-13世纪中叶,西欧各地一直在不断地开垦荒地,从而构成了一场声势浩大、为时长久的大垦殖运动,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新兴城市产生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土地集中经营本身不能直接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排除D项。故选C项。8.B【详解】根据材料“竖轮”“大小两个卧轮”“水流冲击”等信息可知,这是水转翻车,与B描述相同,B正确;A是冶铁工具,排除;C依靠人力,排除;D依靠风力,排除。9.B【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内蒙地区采用与中原地区相同的生产方式,说明的是耕作方式受中原影响,B项正确;材料与屯戍政策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生产工具不断进步无关,排除C项;内蒙地区虽然出现了农耕经济,但是并未取代游牧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0.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中国)。材料反映了中世纪很少有地方性市场,反映了西欧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即相对封闭的经济形态,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少量的市场交换,根源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发展缓慢﹐民众的生活水平较高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自治城市兴起的原因是市场繁荣,而不是市场较少,排除C项;材料与宗教禁欲主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1.D【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画像砖中展示的二牛一人犁耕场景,体现出汉代农业生产中已出现了铁犁牛耕技术,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汉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排除A项;重农抑商制度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从集体劳作过度到个体劳作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并非汉代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春初砍山,众木尽噘……借其灰以粪”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这一耕作方式出现在原始社会,A项正确;商周时期井田制已经大规模地采用简单协作的农业耕作方式了,排除B项;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之后,普遍采用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方式,排除C项;西汉时,普遍采用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1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耕犁有所革新,除制造全铁的犁铧外,还创造了犁壁,体现了农业生产技术提高,D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秦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提高,未体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排除A项;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秦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体系完备”说法夸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4.D【详解】“锄社”是一种互助组织,在这种互助模式下,能实现“自相率领,乐事趋功,无有偷惰。间有病患之家,共力助之,故苗无荒秽,岁皆丰熟”,对于农业发展而言,有助于恢复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D正确;“锄社”并没有保卫的管理职能,排除A;锄社是农耕文明,不是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的结合,排除B;锄社是克服小农经济分散性脆弱性的一种手段,依然属于自然经济范畴,排除C。15.A【详解】“千耦其耘”的劳动场景是集体劳作,而“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属于个体农耕,由此说明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耕作到个体农耕,A正确;通过题干无法判断小农经济的地位,排除B;题干中的“五口之家”不能判定为“地主”,而且通过题干无法得出土地制度的变化,排除C;题干未对同时期中西方农耕技术进行比较,排除D。1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箕之簸物,虽去粗留精”“箕主簸扬,糠秕及陈”,可知“箕”有筛选去杂的功能,C项正确;“箕”是一种家庭生活器具,材料未涉及它用于手工业生产,排除A项;“箕”是一种扬米去糠的器具,与播种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箕”可以盛放物品,排除D项。故选C项。17.(1)模式:小农经济。特点: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关系:将农业与商业对立。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社会进步。(3)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业资本活跃,商品经济发达。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4)农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与农业发展并不矛盾,可以齐头并进地发展。【详解】(1)本题是列举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小农经济。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关系,据材料二“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可知,将农业与商业对立。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与商业对立,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社会进步。(3)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新现象,据材料三“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业资本活跃,商品经济发达。第二小问主观因素,据材料三“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是有(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可得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据材料三,“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可得出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4)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材料是围绕农业和商业发展,以及二者的关系展开的,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农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与农业发展并不矛盾,可以齐头并进地发展。18.(1)原因:农耕文明发展的需要,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受到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思想影响;天文学发达;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任意四点即可)影响:有利于划分农耕周期、安排农事劳作,推动农耕经济发展;推动形成了各具节气时令特色的民俗活动;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经验和借鉴。(任意两点即可)(2)理由: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普通百姓的生活起居也依照一年四季时令的阴阳流转规律来安排,形成了各具节气时令特色的民俗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耕文明发展的需要,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根据材料“沿袭了先秦的阴阳五行学说思想和刑德观念,朝廷以春庆、夏赏、秋罚、冬刑来对应天道信仰。”可知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受到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思想影响。根据材料“明代崇祯年间,精通天文的徐光启联合汤若望用“定气法”划分节气,成为最符合天象的计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可知天文学发达。影响:根据材料“普通百姓的生活起居也依照一年四季时令的阴阳流转规律来安排。”可知有利于划分农耕周期、安排农事劳作,推动农耕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形成了各具节气时令特色的民俗活动。”可知推动形成了各具节气时令特色的民俗活动。根据材料“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传承“二十四节气”背后所包含的理念。”可知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经验和借鉴。(2)理由:根据材料“北宋科学家沈括制订了把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可知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1)背景:井田制趋于瓦解;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2)评价:实质上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调动了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拥有更多的对产品的支配权;劳动者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促进了齐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间接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社会的转型。(答出三点即可)【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中国。据材料“当时许多公田出现‘田在草间’的荒凉景象”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井田制趋于瓦解;据材料“在个体生产的基础上”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当时铁犁牛耕使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为了富国强兵。(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中国。据材料“根据土地的肥瘠不同差额征收土地税”“把公田分给农户耕种,扩大各户所占有的份地数量,变集体劳动为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实质上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据材料“实行级差地租制,生产者按照土地等级将一定比例的收获物交给国家其余部分则留给生产者自己”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调动了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拥有更多的对产品的支配权以及劳动者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据材料“凡新垦荒地,免交三年租税”可以得出促进了齐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据材料“把公田分给农户耕种”“根据土地的肥瘠不同差额征收土地税”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间接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社会的转型。(答出三点即可)20.示例一观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论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西周末至春秋初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出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冶铁技术、铁器的使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示例二观点:西汉中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论证:河南三门峡虢季墓中出现得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只表明了中国开始使用铁器以及冶铁术发明的年代;秦代铁兵器在秦军兵器中所占比例小,汉初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中的铁兵器占墓葬总兵器的比例不足10%,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西汉中期相继出现炒钢技术,这是继生铁冶铸之后,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上又一重大事件。总结:铁器开始使用的年代、冶铁术发明的年代和进入铁器时代的年代,这三者是有区别的;西汉中期,中国铁农具、铁兵器日益增多,冶铁技术也明显进步,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详解】从材料“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和“一直要等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工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可总结出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的观点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或“西汉中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运用相关史实进行阐释即可。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为例。论证:根据题干所提供的西周相关知识可知,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西周末至春秋初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出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总结:对论证过程进行简单总结升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冶铁技术、铁器的使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