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课件(共15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课件(共15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15张PPT)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
《选择性必修三》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考情统计与分析
核心考点 2022年 2023年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北京卷7
科学思维的特点、意义 北京卷17;
逻辑思维的三个基本规律 浙江6月28;广东卷16;湖北卷13
逻辑思维规则 判断 海南卷20 山东卷12;新课标Ⅱ卷23;辽宁卷15;浙江6月27;湖北卷21(2);湖南卷15
归纳 海南卷22 辽宁卷19(2);湖南卷20(3);江苏卷12
推理 山东卷18⑴;北京卷8;辽宁卷16;海南卷21 山东卷13;北京卷7、18(3);浙江1月28、29;浙江6月32;湖北卷12;湖南卷15;江苏卷20(2)
辩证思维方法 山东卷9;辽宁卷20(2)
创新思维能力 山东卷13 山东卷17;新课标Ⅱ卷40(2);北京卷6;辽宁卷15;浙江1月34;广东卷20(3);湖北卷14;江苏卷13
核心素养与考向预测
素养 内容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 理解概念的含义和特征,明确概念外延的关系,培养科学精神。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概念的逻辑规则,培养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  通过准确把握概念,自觉树立科学思维。
考向预测  结合逻辑知识考查概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明确内涵和外延的方法及其逻辑规则。
 结合实际事例,运用定义与划分的方法,明确其逻辑规则,辨识其逻辑错误。
考点一 概念的概述
一.属性
(1)属性的含义: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
(如:“苹果是红色的”。“红色”是“苹果”的性质。/
“3大于2”,“大于”表示的是“3”与“2”的关系。)
(2)属性的分类: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其中,本质属性是指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如:“人”的本质属性有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这些属性将“人”与其他高等动物区分开。/“人和其他动物都有逃生的本能”,“逃生”属于非本质属性)
二.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
(如:商品的概念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概念与属性的关系: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三.概念的表达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
①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例如:老师、师傅都表示授业者)
②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例如:“母亲”指妈妈,也指祖国)
四.概念的基本特征
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商品的内涵: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商品的外延:超市里待售的水果、蔬菜、面粉、服装、家电……)
2.概念之间的外延分类(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1)相容关系
①含义: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的部分,为相容关系。
②种类: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如:“《史记》的作者”与“司马迁”);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如:“动物”与“马”是属种关系,“松树”与“植物”是种属关系);交叉关系——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如:“中学生”与“三好学生”)
③图示:设A、B为任意两个外延相容的概念,其相容关系可以用欧拉图表示为:
(2)不相容关系
①含义: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为不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又称为全异关系。
②种类:矛盾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如:“团员”和“非团员”);
反对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如:小学生和大学生)
③欧拉图示:
设A、B为任意两个外延不相容的概念,其不相容关系可以用图表示为:
设A、B为任意两个外延不相容的概念,C为A、B共同的属概念,其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可以用图表示为:
(A+B=C)
(A+B<C)
五.明确概念的方法
1.明确内涵的方法(定义法)
(1)含义: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2)构成: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
(3)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种差加属概念。
提示 下面是给“文学”概念下定义的图示:
①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被定义项”与其他同属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
②属概念:是指被定义项的属概念;
③“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
(4)下一个正确定义的要求
①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
②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
1)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如:商品是劳动产品→“定义过宽”;/ 商品是用人民币交换的劳动产品→“定义过窄”)
2)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如:麻醉就是麻醉剂所起的作用→同语反复;/和平是战争的中断,战争是和平的中断→循环定义)
3)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定形式只是说明被定义项不是什么,而没有揭示它究竟是什么。)否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注意:定义一般是肯定性陈述)
(如:高中生不是社会青年)
4)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如: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
2.明确外延的方法(划分法)
(1)含义: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2)构成: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
(3)划分的方法: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
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
(如:人可以分为男人和女人。
在这个划分中,“人”是属概念,“男人”和“女人”是种概念,划分的依据是“人的性别”)
(4)正确外延划分的要求
①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
②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1)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如: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划分不全】
从市场范围看,市场分为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和资本主义市场【多出子项】)
2)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3)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如:农田里种有棉花、黄麻和粮食作物。
在这个划分中,“棉花””黄麻“属于”经济作物,而“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是同一级关系。这就是“越级错误”。)
①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准确地把握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又要分清概念的外延。
②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同时,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和精确。
(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类又发现了许多新型的病毒,就对病毒这一概念的外延进行了丰富。)
总结
概念的概述
概念的含义: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事物的性质和关系
概念的表达:语词
本质属性(成为自身且同其他事物不一样)
非本质属性(同其他事物有一样的部分)
①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②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概念的基本特征
内涵:反映本质属性,是什么
外延:反映范围,有哪些
相容关系
(范围上有相同部分)
不相容(全异)关系
(范围上无相同部分)
全同关系
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
交叉关系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明确概念的方法
明确内涵的方法
(定义法)
明确外延的方法
(划分法)
构成: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
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种差加属概念。
下正确定义
①具备科学知识
②遵循逻辑规则
方法:依据标准,把外延分为几个小类
构成:母项和子项
正确外延划分
①了解反映对象间的客观关系
定义与被定义项外延全同
定义项不能包含被定义项
不能用否定形式和比喻
②遵循逻辑规则
子项外延之和等于母项外延
划分标准必须唯一
不能越级划分
正确把握概念
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可能固定不变
本课小结
了解1个关系:内涵与外延的关系
区分2个关系: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明确2个方法:明确内涵的方法和明确外延的方法
掌握2个逻辑规则:定义的逻辑规则和划分的逻辑规则
跨越误区
1.动物与植物这两个概念之间关系是矛盾关系。
【解析】动物与植物这两个概念之间关系是反对关系。
2.“工人”和“工厂”两个概念的外延关系是种属关系。
【解析】“工人”和“工厂”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应是全异关系。这一错误的实质在于将概念之间的关系混同于事物之间的关系,认为工人是在工厂里面工作的,所以认为“工人”这个概念的外延包含在“工厂”这个概念的外延里面。
3.任何概念都有外延。
【解析】真实概念,由于客观世界中存在着相应的事物,是有外延的;虚假概念,由于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相应的事物,是没有外延的。
4.概念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具有客观性、具体性。
【解析】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人们认识了某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并把它们反映到头脑中来,才能产生某一类事物的概念。概念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反映某一类客观事物的概念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它们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概念,一方面只抓住某一类所共有并且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又不专指某个具体对象。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5.每一事物只有一种属性,概念是反映事物属性的思维形式。
【解析】事物总有许多的性质和关系。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跨越误区
6.语词和概念完全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解析】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7.正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是一成不变的。
【解析】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同时,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和精确。
8.划分就是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部分的逻辑方法。划分的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小于母项的外延。
【解析】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9.要明确概念的内涵,消除概念在内涵方面的歧义,就需要运用划分的方法。划分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解析】要明确概念的内涵,消除概念在内涵方面的歧义,就需要运用定义的方法。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10.种差指同一种概念与其属概念之间的差别,即“定义项”与其同属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
【解析】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被定义项”与其同属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