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 七年级寒假 预习学案 第三讲 耳和听觉(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 七年级寒假 预习学案 第三讲 耳和听觉(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讲 耳和听觉
知识精讲
1.耳的结构:
读图:耳的结构(见课本第53页图2-19)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如下表所示:
耳的结构 各部分功能
外耳 耳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传导声波
中耳 鼓膜 在声波作用下产生振动
听小骨 把声音放大后传到内耳
鼓室 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保护鼓膜
内耳 半规管 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感受器,能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化
前庭
耳蜗 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能接收声音振动刺激,产生信息
2.听觉的形成:
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振动)→耳蜗(听觉感受器接受声音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3.影响听觉的因素:
(1)人的听觉与年龄有关:听觉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变得不灵敏。
(2)人的听觉与听觉器官有关:听觉器官的一部分受到损伤,会使听力下降,甚至失聪。
◆教材<思考与讨论>:①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引起听觉障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声波在传送时,先由外耳道传至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振动又引起听小骨振动,并传入耳蜗,使耳蜗内的液体发生振动,听觉感受器便把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入大脑形成听觉。因此,引起听觉障碍有两种可能:一是传导出现障碍,如鼓膜、听小骨功能出现障碍;二是耳蜗、听觉中枢以及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发生损伤。
②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这是为什么
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捂紧双耳的目的是防止强烈的振动传到鼓膜,把鼓膜震破。鼓室通过咽鼓管与咽部连通,可以使鼓膜内外空气的压力保持平衡。张嘴使内耳的气压与外界环境的气压相同,保护鼓膜,使它不会因内、外压力差太大而震破。
【重要提醒】(1)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外耳、中耳起到传导声波和振动的作用,内耳的耳蜗会将振动转化为信息,经神经传到大脑形成听觉。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听觉的形成部位是在大脑的听觉中枢。
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有利于鼓膜的正常振动,若是相差较大,会对
精准练习
如图为人耳的结构示意图。当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巴并用双手堵耳,目的是为了保护图中的结构( A )
A.① B.② C.③ D.④
2. 绘制概念图是构建知识网络的学习方法,以下是小科学习笔记中概念图的一部分,其中不合理的是( C )
A. B.
C. D.
3. 今年5月1日凌晨,杭城遭遇狂风暴雨,许多市民在睡梦中被雷鸣声惊醒。下列关于人耳的有关结构在此过程中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B )
A.②收集声波 B.⑦带动听小骨振动
C.③放大振动 D.⑤产生听觉
4. 放炮竹时,在旁观看师,最好张开嘴或者捂住耳朵、闭上嘴。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B )
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
5. 飞机起飞时,妈妈让小金嚼口香糖,说这样可以减轻耳朵的不适感。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C )
A.嚼口香糖可以迅速补充糖分,减轻头晕的症状
B.味觉感受器在甜味的刺激下,产生愉悦的感觉
C.咀嚼时咽鼓管两端气压平衡,减轻鼓膜的不适
D.张嘴时人体内外得以相通,消除压力的差异
6. 下列各组中,能表示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是( A )
①声波;②听神经;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鼓膜;⑤听小骨;⑥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A.①→④→⑤→③_→②→⑥ B.①→②→④→⑤→③→⑥
C.①→⑥→⑤→②→③→④ D.①→③→④→⑤→②→⑥
7. 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图中所示的结构7是人的听觉感受器
B.11耳廓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
C.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D.听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可确保内外气压平等
8.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鼓膜接受声波刺激产生振动,然后通过[    ]   传到内耳,刺激[   ]   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   ]    传导到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听力下降十分严重,为了保护耳和听觉,我们需要养成科学的用耳习惯:
①感冒引起鼻咽部炎症时,要及时就医,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   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②不要经常戴耳机听高分贝的音乐,因为长期如此有可能损伤   ,使听力减退。
【答案】(1)⑤;听小骨;⑧;耳蜗;⑦;听神经(2)咽鼓管;鼓膜
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
(1)外界声波经过耳廓的收集,进入外耳道传到中耳,引起   的振动;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   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的特定区域,形成听觉。
(2)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听力下降十分严重。为了保护耳和听觉,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A.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治疗 B.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
【答案】(1)鼓膜;耳蜗(2)A;B
10.某班学探究小组就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建立了如下猜想:
①用两只耳朵听到的声音响度大,可以听得更清楚;
②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
(1)为了验证其猜想①的正确与否,同学们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 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用耳塞塞住)。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   ,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   和   方法。
(2)为了验证其猜测②的正确与否,同学们又做了实验且实验结果如下: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朵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根据以上实验的结果,可以判断猜测②是   的。
【答案】(1)用两只耳听比一只耳听更清楚;对照法;控制变量法(2)正确
知识精讲
1.音调:
(1)定义: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教材<活动>:①拿一把塑料尺,让它从木梳的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你能辨别它们发出声音的差别吗
将塑料尺从木梳的齿上划过,快划时声音的音调较高,慢划时声音的音调较低。
②将一根钢尺压紧在桌面上,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重复上述实验。仔细观察钢尺的振动快慢,听听它发出的声音,你发现了什么 钢尺伸出不同的长度,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声音的音调越低。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高。
(2)音调与频率:
①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作频率,它的单位是赫兹 (Hz),简称赫。
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
②音调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教材<活动>:取一套音叉。每支音叉上刻有一个数据,表示该音叉所产生的声音的频率。试利用不同的音叉产生不同频率的声音。听一听,频率越大的音叉,发出的声音音调是否越高
频率越大的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音调的高低与年龄、性别的关系:人的发声频率在65~1100赫之间。儿童的音调一般比成年人高,女人的音调一般比男人高。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20~20000赫。
◆教材<思考与讨论>:①一只蜜蜂飞过耳边时,我们能听到它飞翔时所发出的声音。可是一只蝴蝶飞过耳边时,我们却听不见。这是为什么
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人能听到。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是5~6赫,低于人耳所能听到的声音的最低频率—20赫,因此人听不见。
②吉他手演奏吉他时,他是如何改变吉他发出的音调的
吉他手通过手指在弦上不同位置的按压来改变弦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吉他发出的音调。
(5)超声和次声:
①频率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超声。蝙蝠利用超声波捕食。超声波应用广泛,如超声波造影,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等。
②频率低于20赫的声音叫次声,大象利用次声波交流。
2.响度:
(1)声音的强弱叫作响度。响度是人们对声音的主观感觉。
(2)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教材<活动>:①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屑,先轻轻地敲鼓,观察小纸屑的振动幅度。然后用力敲鼓,观察小纸屑的振动幅度。从中可发现声音的强弱跟声源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吗
轻轻敲鼓,听到的鼓声小,小纸屑的振动幅度小;用力敲鼓,听到的鼓声响,小纸屑的振动幅度大。从中可以发现:声源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也越大。
(3)响度用分贝来计量,符号为dB。正常说话的响度是50分贝左右。
3.音色:
(1)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2)影响音色的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
4.音调、响度和音色被称为声音的三要素。
【重要提醒】声音响度的大小和音调的高低容易发生混淆。声音响其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尖)其响度也可能是低的
4.噪声污染
1.自然界有乐音和噪声等各类声音,让人感觉烦躁不安的声音称为噪声。
2.噪声的危害:妨碍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污染环境,有害健康。
3.控制噪声的三条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教材<思考与讨论>:除了禁止按喇叭和高架路上安装隔音屏外,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还有哪些
戴耳塞、耳罩;参加会议时,将手机调到振动状态等。
【重要提醒】乐音是悦耳动听的声音,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也有可能成为噪声
1.在科学中对声音的特征的描述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些词,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B )
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
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
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
2.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在A、B处同时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 A )
A.频率较低的 B.音调较高的 C.能量较小的D.响度较小的
3.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有关声音的成语,下列对有关声音的成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B )
A.“声如洪钟”:说明声音的响度很大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很高
C.“抑扬顿挫”:说明声音的音调高低起伏,停顿转折
D.“天籁之音”:说明声音的音色很好
4.(2021七上·平阳月考)如图所示,同学们自制一件小乐器,在8个相同的透明玻璃中装有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这8个玻璃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中的“不同”主要是指声音的( A )
A.音调 B.振幅 C.音色 D.响度
5.(2021七下·西湖期末)下表中列出的是一组音乐的频率,通过讨论总结出下面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B )
音符 1 2 3 4 5 6 7
音名 do re mi fa sol la si
频率/Hz 256 288 320 341.3 384 426.7 480
A.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响度越大
B.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C.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低
D.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色越好
6.(2020七下·乐清期末)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学校组织歌咏比赛,音乐教师将班内的学生分为“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进行排练。这里“高音”和“低音”是指声音的( A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振幅
7.(2021七下·西湖期中)泸州市民乐团在江阳艺术宫举行了“迎春音乐会”,音乐会着重以民乐、民歌的表现形式来突出这场音乐会的特点。有琵琶、二胡、古筝等民乐器参加演奏,也有著名音乐家的独唱、合唱等。以下关于音乐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C  )
A.听众能听到声音,主要是通过大厅的墙壁传过来的
B.二胡演奏中,演奏者通过拉动弓的力度来改变声音的音调
C.男高音和女低音合唱中,男高音的声带振动得更快
D.我们很容易区分二胡和琵琶的演奏,主要是通过声音的响度
8.(2021七下·台州月考)如图是童谣“数鸭子”的乐谱及歌词,当菲菲同学唱到“真呀真多呀”期间,音调逐渐变 高,关于音调变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
A.声音的振幅逐渐变大
B.菲菲声带每秒震动振动的次数变多
C.菲菲声带每振动一次所用的时间逐渐变大
D.声音的频率逐渐变低
9.(2020七下·长兴期中)在科学中对声音的特征的描述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些词,请选出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B  )
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
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
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
10.根据声音的特性,回答下列问题。
(1)人常说“响鼓还得重锤敲”,这句话说明声源   越大,声音的   越大。
(2)如图所示,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能   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   。
“无声手枪”是在   处减弱噪声;放鞭炮时,用棉花塞住耳孔,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这是在   中减弱噪声。
【答案】(1)振幅;响度(2)传递信息;响度(3)声源;人耳;传播过程
11.(2021七下·新昌期末)2020年10月14日上午8点,新昌县首届全民健身季启动仪式暨江滨健步走活动在江滨公园隆重举行,现场的干部职工引吭高歌《歌唱祖国》。如图是健步走时的部分画面。
(1)“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选填 “音调”、“响度”或“音色”)
(2)岸边大量的树木在    (选填“声源处”、“人耳处”或“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从而使生活环境更安静。
【答案】(1)响度(2)传播过程中
如图是形状相似的三个钢笔笔套管,它们的唯一不同就是长度不一样,小龙同学发现:依次口吹这三个笔套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 越低。小龙在查阅资料后终于弄懂了口吹笔套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笔套内的空气柱。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吹笔套管产生声音的音调跟   有关。
(2)事后小龙根据这个实验在课余时间制作的一个竹笛(如图),在竹管开口①处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音调可以改变,吹奏歌曲.则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   。
【答案】(1)空气柱长短(2)a
13.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 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6
B 铜 60 0.8
C 铜 80 0.6
D 钢 80
 
(1)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的两根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三,D材料的横截面积应为   mm2。
(3)在本次研究中,小华用到的主要科学研究方法是   。
(4)在此基础上,若小华再利用D材料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则他的做法应该是   。
【答案】(1)A、C(2)0.6(3)控制变量
(4)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只改变琴弦的振动幅度,比较响度大小
14.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想: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1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c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则应选择   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    
请你据图2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低的是按住   点,最高的是按住   点。
【答案】(1)材料;b d;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2)B;A
15.(2020七下·乐清期末)将每年3月3日设为“国际爱耳日”,是为了引起人们对保护耳和听觉的重视。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耳和听力的是(D  )
A.每次使用耳机时间不超过一小时
B.禁用对耳和听觉造成损伤的药物
C.遇到强烈的爆炸声及时捂住耳朵
D.经常用尖锐和不洁的器具掏耳朵
16.(2021七下·西湖期中)杭州高架桥上在靠近居民区一侧会安装如图所示的隔离装置,以减弱车辆行驶噪音对民众的干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行驶噪音主要是由汽车周边空气振动产生的
B.车速越快,声源振动频率加大,音调减弱
C.此处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安装隔离装置的方法是在入耳处防止噪音
17.(2020七上·新昌期中)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的禁鸣喇叭标志。在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D )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D.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18.噪声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毛衣、报纸、棉花、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做耳罩的填充物,实验器材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   .
(2)下面的表格是为了上述两种实验方案而设计的,其中与方案B对应的是表   .
表一:
材料 毛衣 报纸 棉花 泡沫
响度 弱 响 最弱 较弱
表二:
材料 毛衣 报纸 棉花 泡沫
距离 短 长 最短 较短
(3)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排列顺序为   .
【答案】(1)机械闹钟(2)表二(3)棉花;泡沫;毛衣;报纸
19.如图所示是摩托车发动机引擎后端安装的消声器的结构图。安装消声器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弱噪声的?请你举出一个生活、生产中采用其它方法减弱噪声的实例。
【答案】消声器是采用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方法;在街道两旁种植树木——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合理即可)
20.据报道,1995年,有人为了奖金自愿做超音速飞机的噪声作用试验,飞机从他们头顶掠过,尽管他们双手掩耳,还是全部被噪声击毙,而且死状十分难看.1994年,某国空军的喷气式飞机做超音速飞行试验,6个月后,地面农场的10000只鸡遭受噪声致死的有6000只,幸存下来的或脱毛或不下蛋,奶牛也挤不出牛奶。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案】控制噪声十分有必要,人人都应该加强环保意识。
21.假如你是社区的志愿者,为了向社区的居民宣传噪声对人体的危害,请你准备一份社区环境噪声情况报告.请根据下列要求回答问题:
(1)请你列出社区噪声来源清单(至少三种);
(2)请你说说噪声对社区居民的影响与危害(至少两种);
(3)请给出一些解决社区噪声的措施(至少两种)。
【答案】(1)居民上下楼梯的声音、居民空调运行时的声音、小贩叫卖的声音等
(2)噪声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长期生活在高分贝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更严重时会造成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失去听力等
(3)把噪声较大的工厂搬迁至郊区,在公路两旁种植树林或安装隔音玻璃板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讲 耳和听觉
知识精讲
1.耳的结构:
读图:耳的结构(见课本第53页图2-19)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如下表所示:
耳的结构 各部分功能
外耳 耳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传导声波
中耳 鼓膜 在声波作用下产生振动
听小骨 把声音放大后传到内耳
鼓室 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保护鼓膜
内耳 半规管 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感受器,能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化
前庭
耳蜗 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能接收声音振动刺激,产生信息
2.听觉的形成:
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振动)→耳蜗(听觉感受器接受声音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3.影响听觉的因素:
(1)人的听觉与年龄有关:听觉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变得不灵敏。
(2)人的听觉与听觉器官有关:听觉器官的一部分受到损伤,会使听力下降,甚至失聪。
◆教材<思考与讨论>:①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引起听觉障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声波在传送时,先由外耳道传至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振动又引起听小骨振动,并传入耳蜗,使耳蜗内的液体发生振动,听觉感受器便把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入大脑形成听觉。因此,引起听觉障碍有两种可能:一是传导出现障碍,如鼓膜、听小骨功能出现障碍;二是耳蜗、听觉中枢以及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发生损伤。
②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这是为什么
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捂紧双耳的目的是防止强烈的振动传到鼓膜,把鼓膜震破。鼓室通过咽鼓管与咽部连通,可以使鼓膜内外空气的压力保持平衡。张嘴使内耳的气压与外界环境的气压相同,保护鼓膜,使它不会因内、外压力差太大而震破。
【重要提醒】(1)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外耳、中耳起到传导声波和振动的作用,内耳的耳蜗会将振动转化为信息,经神经传到大脑形成听觉。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听觉的形成部位是在大脑的听觉中枢。
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有利于鼓膜的正常振动,若是相差较大,会对
精准练习
如图为人耳的结构示意图。当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巴并用双手堵耳,目的是为了保护图中的结构(   )
A.① B.② C.③ D.④
2. 绘制概念图是构建知识网络的学习方法,以下是小科学习笔记中概念图的一部分,其中不合理的是(   )
A. B.
C. D.
3. 今年5月1日凌晨,杭城遭遇狂风暴雨,许多市民在睡梦中被雷鸣声惊醒。下列关于人耳的有关结构在此过程中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②收集声波 B.⑦带动听小骨振动
C.③放大振动 D.⑤产生听觉
4. 放炮竹时,在旁观看师,最好张开嘴或者捂住耳朵、闭上嘴。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
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
5. 飞机起飞时,妈妈让小金嚼口香糖,说这样可以减轻耳朵的不适感。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嚼口香糖可以迅速补充糖分,减轻头晕的症状
B.味觉感受器在甜味的刺激下,产生愉悦的感觉
C.咀嚼时咽鼓管两端气压平衡,减轻鼓膜的不适
D.张嘴时人体内外得以相通,消除压力的差异
6. 下列各组中,能表示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是(   )
①声波;②听神经;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鼓膜;⑤听小骨;⑥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A.①→④→⑤→③_→②→⑥ B.①→②→④→⑤→③→⑥
C.①→⑥→⑤→②→③→④ D.①→③→④→⑤→②→⑥
7. 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所示的结构7是人的听觉感受器
B.11耳廓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
C.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D.听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可确保内外气压平等
8.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鼓膜接受声波刺激产生振动,然后通过[    ]   传到内耳,刺激[   ]   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   ]    传导到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听力下降十分严重,为了保护耳和听觉,我们需要养成科学的用耳习惯:
①感冒引起鼻咽部炎症时,要及时就医,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   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②不要经常戴耳机听高分贝的音乐,因为长期如此有可能损伤   ,使听力减退。
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
(1)外界声波经过耳廓的收集,进入外耳道传到中耳,引起   的振动;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   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的特定区域,形成听觉。
(2)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听力下降十分严重。为了保护耳和听觉,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A.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治疗 B.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
10.某班学探究小组就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建立了如下猜想:
①用两只耳朵听到的声音响度大,可以听得更清楚;
②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
(1)为了验证其猜想①的正确与否,同学们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 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用耳塞塞住)。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   ,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   和   方法。
(2)为了验证其猜测②的正确与否,同学们又做了实验且实验结果如下: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朵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根据以上实验的结果,可以判断猜测②是   的。
知识精讲
1.音调:
(1)定义: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教材<活动>:①拿一把塑料尺,让它从木梳的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你能辨别它们发出声音的差别吗
将塑料尺从木梳的齿上划过,快划时声音的音调较高,慢划时声音的音调较低。
②将一根钢尺压紧在桌面上,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重复上述实验。仔细观察钢尺的振动快慢,听听它发出的声音,你发现了什么 钢尺伸出不同的长度,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声音的音调越低。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高。
(2)音调与频率:
①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作频率,它的单位是赫兹 (Hz),简称赫。
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
②音调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教材<活动>:取一套音叉。每支音叉上刻有一个数据,表示该音叉所产生的声音的频率。试利用不同的音叉产生不同频率的声音。听一听,频率越大的音叉,发出的声音音调是否越高
频率越大的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音调的高低与年龄、性别的关系:人的发声频率在65~1100赫之间。儿童的音调一般比成年人高,女人的音调一般比男人高。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20~20000赫。
◆教材<思考与讨论>:①一只蜜蜂飞过耳边时,我们能听到它飞翔时所发出的声音。可是一只蝴蝶飞过耳边时,我们却听不见。这是为什么
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人能听到。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是5~6赫,低于人耳所能听到的声音的最低频率—20赫,因此人听不见。
②吉他手演奏吉他时,他是如何改变吉他发出的音调的
吉他手通过手指在弦上不同位置的按压来改变弦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吉他发出的音调。
(5)超声和次声:
①频率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超声。蝙蝠利用超声波捕食。超声波应用广泛,如超声波造影,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等。
②频率低于20赫的声音叫次声,大象利用次声波交流。
2.响度:
(1)声音的强弱叫作响度。响度是人们对声音的主观感觉。
(2)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教材<活动>:①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屑,先轻轻地敲鼓,观察小纸屑的振动幅度。然后用力敲鼓,观察小纸屑的振动幅度。从中可发现声音的强弱跟声源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吗
轻轻敲鼓,听到的鼓声小,小纸屑的振动幅度小;用力敲鼓,听到的鼓声响,小纸屑的振动幅度大。从中可以发现:声源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也越大。
(3)响度用分贝来计量,符号为dB。正常说话的响度是50分贝左右。
3.音色:
(1)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2)影响音色的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
4.音调、响度和音色被称为声音的三要素。
【重要提醒】声音响度的大小和音调的高低容易发生混淆。声音响其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尖)其响度也可能是低的
4.噪声污染
1.自然界有乐音和噪声等各类声音,让人感觉烦躁不安的声音称为噪声。
2.噪声的危害:妨碍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污染环境,有害健康。
3.控制噪声的三条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教材<思考与讨论>:除了禁止按喇叭和高架路上安装隔音屏外,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还有哪些
戴耳塞、耳罩;参加会议时,将手机调到振动状态等。
【重要提醒】乐音是悦耳动听的声音,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也有可能成为噪声
1.在科学中对声音的特征的描述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些词,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
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
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
2.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在A、B处同时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   )
A.频率较低的 B.音调较高的 C.能量较小的D.响度较小的
3.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有关声音的成语,下列对有关声音的成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声如洪钟”:说明声音的响度很大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很高
C.“抑扬顿挫”:说明声音的音调高低起伏,停顿转折
D.“天籁之音”:说明声音的音色很好
4.(2021七上·平阳月考)如图所示,同学们自制一件小乐器,在8个相同的透明玻璃中装有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这8个玻璃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中的“不同”主要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振幅 C.音色 D.响度
5.(2021七下·西湖期末)下表中列出的是一组音乐的频率,通过讨论总结出下面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音符 1 2 3 4 5 6 7
音名 do re mi fa sol la si
频率/Hz 256 288 320 341.3 384 426.7 480
A.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响度越大
B.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C.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低
D.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色越好
6.(2020七下·乐清期末)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学校组织歌咏比赛,音乐教师将班内的学生分为“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进行排练。这里“高音”和“低音”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振幅
7.(2021七下·西湖期中)泸州市民乐团在江阳艺术宫举行了“迎春音乐会”,音乐会着重以民乐、民歌的表现形式来突出这场音乐会的特点。有琵琶、二胡、古筝等民乐器参加演奏,也有著名音乐家的独唱、合唱等。以下关于音乐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听众能听到声音,主要是通过大厅的墙壁传过来的
B.二胡演奏中,演奏者通过拉动弓的力度来改变声音的音调
C.男高音和女低音合唱中,男高音的声带振动得更快
D.我们很容易区分二胡和琵琶的演奏,主要是通过声音的响度
8.(2021七下·台州月考)如图是童谣“数鸭子”的乐谱及歌词,当菲菲同学唱到“真呀真多呀”期间,音调逐渐变 高,关于音调变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振幅逐渐变大
B.菲菲声带每秒震动振动的次数变多
C.菲菲声带每振动一次所用的时间逐渐变大
D.声音的频率逐渐变低
9.(2020七下·长兴期中)在科学中对声音的特征的描述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些词,请选出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
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
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
10.根据声音的特性,回答下列问题。
(1)人常说“响鼓还得重锤敲”,这句话说明声源   越大,声音的   越大。
(2)如图所示,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能   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   。
“无声手枪”是在   处减弱噪声;放鞭炮时,用棉花塞住耳孔,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这是在   中减弱噪声。
11.(2021七下·新昌期末)2020年10月14日上午8点,新昌县首届全民健身季启动仪式暨江滨健步走活动在江滨公园隆重举行,现场的干部职工引吭高歌《歌唱祖国》。如图是健步走时的部分画面。
(1)“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选填 “音调”、“响度”或“音色”)
(2)岸边大量的树木在    (选填“声源处”、“人耳处”或“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从而使生活环境更安静。
如图是形状相似的三个钢笔笔套管,它们的唯一不同就是长度不一样,小龙同学发现:依次口吹这三个笔套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 越低。小龙在查阅资料后终于弄懂了口吹笔套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笔套内的空气柱。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吹笔套管产生声音的音调跟   有关。
(2)事后小龙根据这个实验在课余时间制作的一个竹笛(如图),在竹管开口①处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音调可以改变,吹奏歌曲.则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   。
13.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 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6
B 铜 60 0.8
C 铜 80 0.6
D 钢 80
 
(1)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的两根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三,D材料的横截面积应为   mm2。
(3)在本次研究中,小华用到的主要科学研究方法是   。
(4)在此基础上,若小华再利用D材料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则他的做法应该是   。
14.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想: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1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c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则应选择   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    
请你据图2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低的是按住   点,最高的是按住   点。
15.(2020七下·乐清期末)将每年3月3日设为“国际爱耳日”,是为了引起人们对保护耳和听觉的重视。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耳和听力的是(  )
A.每次使用耳机时间不超过一小时
B.禁用对耳和听觉造成损伤的药物
C.遇到强烈的爆炸声及时捂住耳朵
D.经常用尖锐和不洁的器具掏耳朵
16.(2021七下·西湖期中)杭州高架桥上在靠近居民区一侧会安装如图所示的隔离装置,以减弱车辆行驶噪音对民众的干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行驶噪音主要是由汽车周边空气振动产生的
B.车速越快,声源振动频率加大,音调减弱
C.此处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安装隔离装置的方法是在入耳处防止噪音
17.(2020七上·新昌期中)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的禁鸣喇叭标志。在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D.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18.噪声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毛衣、报纸、棉花、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做耳罩的填充物,实验器材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   .
(2)下面的表格是为了上述两种实验方案而设计的,其中与方案B对应的是表   .
表一:
材料 毛衣 报纸 棉花 泡沫
响度 弱 响 最弱 较弱
表二:
材料 毛衣 报纸 棉花 泡沫
距离 短 长 最短 较短
(3)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排列顺序为   .
19.如图所示是摩托车发动机引擎后端安装的消声器的结构图。安装消声器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弱噪声的?请你举出一个生活、生产中采用其它方法减弱噪声的实例。
20.据报道,1995年,有人为了奖金自愿做超音速飞机的噪声作用试验,飞机从他们头顶掠过,尽管他们双手掩耳,还是全部被噪声击毙,而且死状十分难看.1994年,某国空军的喷气式飞机做超音速飞行试验,6个月后,地面农场的10000只鸡遭受噪声致死的有6000只,幸存下来的或脱毛或不下蛋,奶牛也挤不出牛奶。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21.假如你是社区的志愿者,为了向社区的居民宣传噪声对人体的危害,请你准备一份社区环境噪声情况报告.请根据下列要求回答问题:
(1)请你列出社区噪声来源清单(至少三种);
(2)请你说说噪声对社区居民的影响与危害(至少两种);
(3)请给出一些解决社区噪声的措施(至少两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