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 《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土地改革,理解其对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意义。这一单元主要介绍的是新中国成立及政权巩固,《土地改革》与前两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相连接,共同构成这一条重要历史主线。土地改革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所以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了解土地改革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土地改革发生的基本线索,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运用史料分析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对巩固新中国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对土地改革的学习,理解基本国情是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加深对党和政府政策的认同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八年级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期待老师的赞许。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他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分析理解能力日渐增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经历,实践经验,其思维方式,思维角度不够全面。另外本节课的内容,学生通过相关电影、纪录片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为本课的进行创造了条件。【导入新课】展示土地改革视频,引入第3课——《土地改革》。(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出土地改革来进入本课。【整体感知】壹:追根溯苦源——探土改之因贰:依法分田地——明土改经过叁:翻身促生产——析土改意义【解读课标 明确目标 培育素养】【新课教学】【壹】追根溯苦源——探土改之因(一)问题探究1: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呢?(设计意图)通过图文史料展示土地改革进行的原因,通过史料中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展示表格分析土改前中国土地占有情况,得知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而农民无地少地,进而分析出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中国农村和社会的发展,这也是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进而再分析出土地改革也是巩固新政权的需要,通过史料、表格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设计意图)展示土地改革地图,通过地图分析可以得出,新中国成立后占有人口三分之二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新解放区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这也是土地改革进行的直接原因,通过地图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贰】依法分田地——明土改经过(一)问题探究1:土地改革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土地改革的经过,通过归纳教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二)问题探究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内容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效信息?(设计意图)图文史料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分析后可以得知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是改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仍然是私有制,通过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三)问题探究3:土地改革中在经济上保存富农、在政治上中立富农,这是为什么?(设计意图)史料展示,分析出土地改革中在经济上保存富农、在政治上中立富农是为了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有利于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四)问题探究4:观察图片,经过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什么?(设计意图)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可以分析出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了土地、牲畜、生产工具、房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五)素养提升:回顾所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政策有哪些?(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梳理归纳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表达观点,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六)知识拓展:西藏土地改革(设计意图)图文史料了解西藏土地改革,丰富课堂,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叁】翻身促生产——析土改意义(一)问题探究1:阅读史料,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个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1950年6月)材料二: 在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家里的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农具,每年只收入350千克谷,一年之中吃野菜、麦皮、杂粮达8个月之久,全家一年只吃2千克油、3.5千克盐。土地改革后,他家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1953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一年能吃24千克油、14千克盐。——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材料三:正如土改时担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后来所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聂俊华《新解放区土地改革成功原因探析》材料四:1949—1952年全国主要农业产品产量统计(单位:万吨):年份 粮食 棉花 油料 黄花麻 糖料 茶叶 水果1949 11318.0 44.4 256.4 3.7 283.3 4.1 120.01950 13212.5 69.2 267.2 7.9 337.8 6.5 132.51951 14368.5 103.1 362.0 25.0 498.9 7.9 156.41952 16391.5 130.4 419.3 30.6 759.5 8.2 244.3(设计意图)学生阅读分析史料,整理出土地改革的意义:①彻底摧毁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③得到农民拥护,巩固人民政权④解放农村生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过渡:当前农村经济新发展(设计意图)图片视频展示当前农村经济新发展,感受新中国经济腾飞,祖国强大,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二)素养提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翻身作了主人,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这给我们今天的建设和发展有什么启示?(设计意图)通过本课学习知道建立适合农村发展的经济制度,解放生产力,才能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的发展,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的土地改革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了解一下自己家乡关于土地改革的历史故事。壹:追根溯苦源——探土改之因贰:依法分田地——明土改经过叁:翻身促生产——析土改意义在开篇环节通过视频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在讲授新课环节,通过三个子目来讲本课内容进行教授,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素养提升、拓展延伸等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层层剖析,深入浅出,更好地理解土地改革发生的背景及其影响,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共产党政策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但纵观这节课,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比如:由于时间关系,这堂课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因时间有限,出现以下不足的地方:给学生探讨的时间不够充分,没能较好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不够关注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没有做到对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激励的反馈。所设计了一系列探究问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有点多,使一些题目没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真正展开,无法深入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