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任务2 明确财政的职能一、教材名称《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会计专业)(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模块1 任务1.3《明确财政的职能》二、课时2学时(90分钟)三、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财经类专业中职一年级学生。他们刚离开初中的校园,进入中职阶段的学习,由于年龄较小,自主学习意识不足,完全依靠学生自己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次课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使专业理论知识简单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四、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1)掌握社会公共需要及公共产品的层次和内容(2)掌握公共财政的职能掌握鼓励客人投诉的措施2.能力目标学会用财政的视角分析日常活动的能力3.情感目标(1)通过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2)关心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的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公共需要的层次、公共产品的特征、财政的职能教学难点:公共需要的层次,公共产品、搭便车及资源配置的含义本节课在利用学生仅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国家财政有一定的了解,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的兴趣,并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提升。具体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共享等学习方法,教师点拨,设疑解惑,将知识点逐步迁移、升华。六、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合作探究、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等2.学习方法小组讨论法、课堂互动法、自主探究法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0分钟)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观看“三峡大坝”、“京广高铁项目建设”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图文材料和介绍。教师引导:图片看完了,大家的心情一定和我一样心潮澎湃。现在请大家思考:这些建设能靠个人和企业吗?如果不能,应该由谁来主办?(学生积极探究,踊跃发言)学生活动:聆听案例,积极思考,讨论问题,在教师引导下明确这些项目耗资巨大,只能有国家出资兴办;明白财政主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核心。这些投资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个人不会投资这些项目。如果由市场完全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这些行业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只能通过国家财政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过渡)人们的所有需要都能由国家财政来满足吗?(学生回答不是)那么,哪些需要才能由国家提供?教师:(启发点拨) 财政主要满足那些个人不愿提供或无力提供的公共需要,因此引出公共需要的含义及三个层次。设计意图:呈现学生生活中的事例,使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导学-自学-互学相结合,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层层推进,明确公共需要的含义(社会公共需要是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与私人需要不同的是,它是社会全体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所提出来的需要,不是单个经济主体需要的简单加总。)(二)学习新知(60分钟)教师活动:(1)播放2015年9月3日大阅兵的视频片断,结合视频对国防需要进行分析与解读。(1)播放高等教育、卫生医疗的相关资料,分析其需求的特点。(3)播放邮电、电讯、民航、铁路、公路、煤气、电力、钢铁等行业需求的特点。教师:对学生分组,讨论以上三类需求的异同。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聆听讲解,分组讨论。设计意图:视频、图片贯穿教学过程,通过看视频、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三类需求的异同。社会公共需要可以分为不同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社会公共需要的性质不同。1.公共需要的层次第一层次,完全的社会公共需要,是指保证履行政府职能的需要,这类需要是最典型的、最基本的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共需要的最高层次。第二层次,准社会公共需要,介于社会公共需要和私人需要之间,在性质上难以严格区分的一些需要,其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需要以政府为主加以满足。第三层次,视同社会公共需要,主要是指大型公共设施,甚至包括基础产业的需要。这些行业虽然可以按市场准则允许企业或个人进入,但由于耗资巨大、建设周期长等原因,企业或个人难以承担全部或只能承担一部分投资。教师归纳总结:社会公共需要和公共产品的分类社会公共需要 的分类 社会公共 需要的层次 公共产品的层次 经费负担的主体完全的社会公共需要 最高层次 国防、外交、公安、司法、行政、普及教育、卫生保健、基础科学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等 财政准社会公共需要 第二层次 高等教育、医疗机构、社会保险基金、抚恤救济、价格补贴等 财政、企业、居民视同社会公共需要 第三层次 邮政、电讯、民航、道路、桥梁、供气、电力、大江大河治理、大型农田水利设施等 财政、企业课堂讨论:分组进行,代表发言(1)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哪一层次的公共需要?(2)家里的灯泡坏了,我们一般都会自己及时购买更换,但是街道的路灯坏了,我们自己会不会出钱去修理或更换呢?为什么?2.公共产品的特征(承上启下过渡)教师活动:结合前面的视频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国防、公共安全等公共物品具有哪些特征?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每组派人回答。(1)公共物品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同享有,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某些个人或社会集团享用。——效用的不可分割性(2)某个人或集团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能排除其他个人或集团同时消费该公共产品。——消费的非排他性(3)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边际成本为零,因而价格也为零。——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4)提供公共产品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追求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设计意图:通过层层设问和小组讨论,把导学-自学-互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财政的职能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国家财政在哪些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1)呈现“武广高铁、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工程”图文材料并设问:这些基础项目建设有什么特点?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基础项目的建设体现了财政的什么作用?小结: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职能。所谓资源配置是指通过各种财政手段,对社会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举例国家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相关实例);二是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结合供给侧改革的实例进行分析);三是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介绍邓小平两个大局理论的相关内容)(2)呈现“财政在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材料并设问:以上材料体现了财政的什么作用?小结:国家财政具有收入分配职能。具体是指指通过财政的收支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全社会范围内收入与财产的分配,使之达到公平分配的目标。一是调节企业利润水平(举例营改增的目的和意义);二是调节在居民个人收入水平(如国家助学金的标准在上涨)。(3)(多媒体展示)呈现“国务院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出台扩大内需的十项政策”材料并设问:材料一中的财政支出有什么意义?以上的材料体现财政的什么作用?小结:具有经济稳定的职能。 一是通过政府预算政策,调节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二是通过财政的制度建设,发挥财政的“内在稳定器”的作用。知识拓展:经济稳定的含义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充分就业。是指有工作能力、且愿意工作的劳动者能够就业;第二,物价稳定。并不是指物价固定不变,而是物价总水平的变动在合理的范围内。一般认为,物价上涨率3%以下可视为物价稳定;第三,经济的适度增长;第四,国际收支平衡。在国际贸易中没有出现大的逆差或顺差。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材料,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主动发言,回答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认识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设计意图:结合图文材料学习,通过分析讨论,理解财政的作用,同时在分析讨论材料中培养了互动、分析、概括能力(三)操作演练(10分钟)布置任务:给学生5分钟时间掌握本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然后不同小组挑选一人进行比赛,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活动:利用5分钟时间进行记忆,然后回答教师提问。设计意图:通过集中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巩固学习的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小结巩固(6分钟)知识梳理:公共财政的职责以保证社会公共需要为核心。公共需要分为完全的社会公共需要、准社会公共需要、视同社会公共需要等三个层次;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各种政府活动和公共服务,称之为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以下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排他性、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等四个特征。财政的职能包括配置资源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五)布置作业(4分钟)1.完成《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本节课的相关课后练习。2.每一小组收集一则财政职能体现的具体案例,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六)板书设计任务1.3 明确财政的职能一、公共需要的层次1.完全的社会公共需要 2.准社会公共需要 3.视同社会公共需要二、公共产品的特征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2.消费的非排他性3.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4.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三、财政的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 2.收入分配职能 3.经济稳定职能九、教学反思本课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创设情境,学生模拟实训,巩固运用知识。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导向-自学-互学等环节的衔接,让学生学会如何自我思考,如何分析问题,在互动中体会与成长。同时把国家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去,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党的热爱。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