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经济法(教案)高教版(第四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经济法(教案)高教版(第四版)

资源简介

课程类型 理论基础课 学时分配 1课时
方法手段 启发法、案例法 使用教具 多媒体课件
章节名称 经济法律法规基本知识(第一章)第二节 经济法
教学目的要求 培养学习法律意识、兴趣的一章,对理解学好法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二节 经济法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法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的。经济法是以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作为调整对象的。所谓经济法是国家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和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关系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上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关系。这里的“调整”是指法律对社会关系加以区别对待,即对有些关系,法律加以巩固、保护使其发展;对有些关系,法律加以限制、禁止甚至取缔;对有些关系,法律则给予奖励或者加以惩罚。也就是说,“调整”是规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违反了怎么处罚等。在实践中,经济关系是一种极为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关系,经济法调整的对象不可能包括全部经济关系,它只能调整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其中既包括纵向的经济管理关系,也包括横向的经济协作关系。需要说明的是,经济关系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纵向经济管理关系和横向经济协作关系相互渗透,不可能截然分割。因此,经济法在调整纵向经济管理关系时,也必然会调整一部分横向经济协作关系。我国目前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建立间接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措施。宏观经济调控就是国家通过行政的、经济的和法律的“适度干预”,实行国家资源的优化配置。国家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科学化的计划,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二,通过建立和执行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行为; 第三,通过政府的职能行为,协调竞争性市场可能带来的市场矛盾。 宏观调控关系是指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 二、市场主体调控关系 市场主体调控关系是指国家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在协调市场主体的组织和行为过程中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市场主体具体分为市场协调主体和市场运行主体。 (一)市场协调主体 国家作为市场协调主体,协调的客体是本国经济运行中的经济关系,协调的方式是法律手段和管理手段,协调的目标是使市场经济运行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具有自身的规律,人们不能创造也不能改变和消灭其规律,但是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国家协调时,力求做到将市场经济运行协调到符合客观规律的轨道上。 (二)市场运行主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中,企业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国家为了协调经济运行,必然对企业组织管理关系加以调整,这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家通过经济立法不仅调整企业组织的外部关系,而且还通过制定一些法规来调整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关系。我国市场运行的主体包括股份制公司、合伙企业、私营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等主体,对此均通过法律形式进行了规范。此外,对于企业的设立、变更、终止,企业内部机构的设置及其职权,企业的财务、成本、经济核算、技术规程、安全规程等也通过法律形式进行了规范。 三、市场运行管理关系 根据我国过去的实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法律关系主体,在以一定的物质利益为目的的经济活动中,在同等的法律条件下,实现经济价值规律基础上的利益平衡,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主体进行市场交易的基本追求和基本条件,而最容易影响经济公平的往往是不恰当的行政干预、差别政策、税赋不公、分配不公、价格体制不健全、权力经商、不正当竞争和垄断等因素。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显得尤其迫切和必要。为了培育市场体系,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克服市场本身无力消除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需要国家的协调和加强市场管理。为此,我国制定了诸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等诸多法律法规来协调市场运行过程中的经济管理关系。 四、社会经济保障关系 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无法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因此,必须要国家出面强制实施互济互助、社会化管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通过立法建立和发展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诸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国家通过立法对企业和劳动者实行强制社会保险,使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得到必要的安全保障,确保劳动者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等情况下,都能获得基本生活保障。 五、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关系 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是以人类为基本主体、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物质空间以及各种直接地影响人类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环境可分为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随着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震惊全球的“八大公害”事件频频发生,治理“三废”、加强环境保护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产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客观要求,也是各国政府亟须解决的问题。国家除了必须加强坏境立法以外,更需要国家强有力的治理与管理。人类要持续发展,除了要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以外,还必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所谓自然资源,通常是指人类从自然坏境中获得的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它是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物质基础,是劳动对象的组成部分。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与依法保护,直接关系到人类的持续发展。要想留给子孙后代一片沃土,还给下一代一片蓝天白云,需要亿万人几代的自觉努力,更迫切需要国家强有力的法律干预。 经济法的地位 经济法的作用 经济法是与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根本任务相联系,并为其服务的。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战略决策,必须对现行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改革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经济体制,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法的作用就是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种作用是广泛而深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障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 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经济法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法以法律的形式,指明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经济法不仅可以肯定已经取得的成绩,而且可以做出纲领性的规定,促进我国经济改革方向向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健康方向发展。经济法对经济改革的方向做出明确规定,使之规范化、法律化,就是用法律的形式,预先把经济改革的方向引导到经济规律的轨道上来,通过法律保障经济体制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例如,我国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了各类企业的主体资格,设立、变更、终止、解散的条件,企业组织机构设置,企业的权利义务,等等。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种经济形式的蓬勃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第二,经济法用法律手段贯彻经济体制改革的各种措施。经济法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经济法对经济体制改革和各种措施作出规定,就使这些措施具有普遍约束力,便于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严格遵守,国家也可以依靠法律强制力,排除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各种干扰,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保障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促进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济法通过对各种经济主体法律地位的确认和对其合法利益的保护,促进它们的健康发展。 国有经济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法通过对它的财产权和经营权的保护,保障其独立自主地进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促进其发展。 城乡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法通过对其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的保护,对其生产经营给予引导、管理和监督,促进其大力发展。 经济法还通过对外国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不断促进投资环境的改善,鼓励和吸引外商来年投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的经济发展。 三、促进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知识经济呼唤日臻完善的法律体制,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已成为全球人的共识。现代社会要不断发展,就不能离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与科学成果的广泛运用。 随着法律和科学技术关系的日益密切,科学技术既促进法律和法律科学完善与发展,法律也保障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专利法》、《著作权法》、《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发明奖励条例》、《自然科学奖励条例》、《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施行,对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促进企业改善经管管理,增强经济活力 企业管理是搞好微观经济活动的根本措施,是我国国民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经济法规定的经济核算制度是企业进行管理的基本制度。它要求企业必须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规定了合理安排和科学地组织生产,掌握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对于企业不计成本、不计消耗、浪费严重、造成损失的现象,以及在履行经济合同中的违法情况,还规定了制裁措施。总之,经济法要求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要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放在重要的位置,建立和健全各种生产经营责任制度和一整套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管理制度,促进企业认真改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素质和劳动生产率。 五、促进对外经济联系,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方针。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专业化和协作的日益发展,促使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不断加强。任何一个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在考虑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还必须着眼于国际关系的总体。我国经济法是正确体现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法律规范,它调整我国利用外资和外国技术过程中与外国政府、外商之间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我国颁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合同法》、《对外贸易法》、《外汇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维护国家主权,坚持平等互利与外国政府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和科学技术交流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阅读书目 注册会计师经济法教材、初级经济法基础
教学后记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作用提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多用案例教学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