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导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0课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46、47课时)
【导学目的要求】
1.了解纪念碑的结构特点,品味作者感情。
2.理清本文说明顺序,明确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导学重点难点】
把握本文作为说明文的各个知识点。
导学过程 导学方法
第1课时 一、预习检查 瞻仰(zhān) 橘黄(ju) 上溯(sù) 挑衅(xin) 旌旗(jing) 天堑(qiàn) 逾越(yú) 重幔(màn) 矗立(chu) 峻峭(qiao) 二、新知研习 (一)把握文章的脉络 第一段(1)点题开头,总领全文,说明瞻仰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第二段(2-10)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碑的构造、题词、碑文以及十幅浮雕等。 第一层(2-3)介绍纪念碑的位置、环境、兴建过程、规模、质料和意义。 第二层(4-5)介绍纪念碑的结构、碑心石上的题字和碑文。 第三层(6-10) 依次介绍大碑座四周的十幅浮雕。 第三段(11)总结瞻仰后的深切感受,呼应开头。 (二)理解文章的顺序 1.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顺序?请从文中找出表明顺序的关键词语。 (1)空间顺序:以作者的活动顺序为主(主要是由远到近的参观顺序),以纪念碑的方位顺序为辅。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上石道----走到碑前----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 (2)时间顺序:从1839年到1949年 (3)逻辑顺序:从主要到次要 2.来到第二层平台仔细瞻仰,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说明? 明确:先四周,后中间,先台阶,后碑身,先正面,后背面。 3.既然文章第4、5两段是按由下到上的空间顺序在写,为什么“小碑座”不放在“碑身”前说明,“大碑座”不紧接着“平台”“汉白玉栏杆”加以介绍? 明确:这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写的。 4.第6~10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按照由东到南到西,最后到北的空间顺序,同时也是按照事件的历史顺序介绍的。 三、归纳总结 全文主要以作者瞻仰时的地点为顺序,介绍纪念碑以空间顺序为主,介绍浮雕时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 四、巩固拓展 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10幅浮雕分分类;研究课文,思考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这8个历史事件。由此说说为什么要建造这座纪念碑? 第2课时 一、复习提问 二、新知研习 (一)问题探究 1.阅读第1段,说说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1)内容上,回答了全国人民极为关注的问题,点明了作者对纪念碑的总体印象和当时的心情。(2)结构上,点题、总领全文。 2.阅读2~5段,说说文中通过哪些语句来说明纪念碑的特征? 明确:第2段第2句(雄伟),第3段第4句(巍峨),第3段5/6句、第5段1/2句(庄严)。 3.阅读第7、8段,比较段中浮雕的写法。 第7段:介绍第一幅时,首先写明事件,然后描述画面,最后点明主题。介绍第二幅时,首先交代事件,然后阐述历史意义,最后再现画面。第8段:前者先绘画面后写意义,后者先写意义后绘画面。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笔法灵活,同中有异,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6.阅读第11段,说说它与上文哪些地方照应? 归纳:第一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呼应2、4段,第二三句呼应第三段所说的建碑意义,“走下台阶”与第4段的“踏上台阶”照应。 (二)表达方式 明确:1.说明(略)2.描写:如第2段第2 句描写纪念碑的外形。3.记叙:如第2段写“我”的瞻仰路线。4.议论:如第8段第4句揭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说明方法 明确:1.打比喻:如第2段第2句,将将纪念碑比作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纪念碑巍峨、雄伟的特点,增强了表达效果。2.列数字:如第3段第4句,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纪念碑的高度,使说明更有说服力。3.作比较:如第3段第4句,将纪念碑与天安门进行比较,突出了纪念碑巍峨、雄壮的特点。4.摹状貌:如第5段第1句,描摹了装饰花纹的构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纪念碑庄严的特点。 (四)说明语言 1.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 明确:“中国”表示地域范围,“自古以来”表示时间,“最大”表示程度。这些词语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和地位。 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年到1000年之久。 明确:“至少”表示最小限度,说明了这些浮雕可以保持在800到1000年以上,如果去掉后就太绝对了。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归纳总结 (本文作为说明文的各个知识点)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语文练习册”本课各题 五、教学反思 查阅资料,掌握字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