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预习案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学习目标
1. 必备知识:了解中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和中华法系;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全面掌握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关键能力: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科学性;学习和初步形成运用马克思注意法律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看待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白我国法治的渐进性。
二、学科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认同马克思注意法律思想的科学性;知道我国法治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依法治国的信心。
2.科学精神: 通过我国法治历程的学习,明白我国法治的渐进性;通过学习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依法治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实践,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
3.法治意识:知晓依法治国方略已经写入我国宪法,生活中要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4.公共参与: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法律的权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全面掌握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学习难点: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全面掌握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自主学习】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法律的产生、发展历程和本质。
(1)法律的产生。
(2)法律的本质。
(3)法律的发展历程。
2. 中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及评价。
(1)中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时间 状况
春秋战国时期
西汉时期
唐朝时期
鸦片战争后
(2)评价:
(3)名词解释:中华法系。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吸取前人,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础上创立的,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特别是法律现象,如法的产生、本质、发展规律等重大问题而形成的基本理论观点。
1.法的产生:
2.决定因素:
3.法的历史类型:
4.法的特征:
(5)名词解释。
制定:
认可:
社会规范: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的原因。
2.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简写)
【自主构建知识框架】
【自主学习效果检测】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仁人志士的法治建设梦想最终归于失败。其原因在于(  )
①法治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
②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③他们试图移植的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不适合中国
④一国法治必须与本国国情相适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集中表现为(  )
①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不断发展
②建立了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④全面实施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 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施法治可以(  )
①保证公民的各项权利 ②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④消除现阶段基本矛盾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训练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法律一般划分为五大法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阿拉伯法系,印度法系和中华法系。根据你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背景的了解,指出传统中华法系的特征是( )
A.重私法和法典权威,明确立法与司法分工
B.以礼入法,礼刑结合,国家确认家族法规
C.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宗教教规入法
D.效法英美,中西结合,救亡图存色彩强烈
2.在中华法系中,与商业有关的民事法律得不到充分发展,重视公权益即国家利益,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私权益即庶民个人利益,却得不到应有重视。材料表明中华法系( )
A.重视维护君主专制
B.基于小农经济和宗族社会
C.维护商品经济秩序
D.侧重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仁人志士的法治建设梦想最终归于失败。其原因在于(  )
①法治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
②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③他们试图移植的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不适合中国
④一国法治必须与本国国情相适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 下列关于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法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工人阶级和全体公民意志的体现
②既执行政治职能,又执行社会职能
③其职能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中
④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规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 下列图片展现了我国一段时间的热点事件,它们所反映的主题是( )
A.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B.完善立法有法可依
C.法治改革不断深化 D.法治建设成就卓著
6.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施法治可以(  )
①保证公民的各项权利
②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④消除现阶段基本矛盾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7.依法治国需要全面推进。其中立法方面的要求和目标应该是(  )
A.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B.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D.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日趋现代化
8. 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所谓法律至上是指(  )
A.任何人无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必须遵守法律,违反法律都要受到惩罚
B.在国家或社会的所有规范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
C.法律是约束权力最大的“笼子”,具有制约公权力的重要功能
D.法律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9.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到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1999年“依法治国”载入宪法,到党的十六大“依法治国”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我国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C.我国尚未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D.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10.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我国成立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①是实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②目的是纠正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③需要发挥人民群众在依法治国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④旨在促进部分维权意识薄弱的公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主观题
1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法治建设在路上。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开启法治建设新纪元。
1954年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1982年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
1999年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法治建设揭开新篇章。
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法治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我国宪法进一步完善。
(1)结合材料和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对你有什么启示?
(2)结合材料并结合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相关知识,归纳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并分析两条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
7.1预习案答案
1.D 2.D 3.B
训练案答案
1-5BADCD 6-10BBBDA
11.(1)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的启示是: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法治建设成就的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