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量别薛华王勃明月沉珠浦①,秋风濯锦川②。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飘泊成千里,栖追③共百年。穷途唯有泪,远望独滑然。【注】①沉珠浦:河岸的美称。②濯锦川:即锦江。传说蜀人织锦濯其中则锦色鲜艳,混于它水则锦色暗淡。③栖追:同“栖皇”,奔波不定,神情不安。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与友人惜别的时间及地点,借“明月”“秋风”等意象描绘了清冷旷远的景象,肃杀凄清之感跃然纸上。B.颔联写景,由“楼台”到“洲渚”视线由近及远,其中“互”字突出了洲渚之长和江水的绵延无尽,境界极为开阔。C.颈联运用时空对举的手法抒写了羁旅漂泊之苦。李白《送友人》中“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两句与其异曲同工。D.尾联化用阮籍“穷途之哭”的典故,并通过“唯有泪”“独潸然”等细节展现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场景,情感深挚。1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而本诗中却说“穷途唯有泪,远望独潸然”,同样是与友人分别,两首诗在抒发情感上有什么不同?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骆宾王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干。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侠客,旧指急人之难、言出必信、见义勇为的人。尾联中的“燕丹客”即荆轲,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侠客,诗题中的“侠客”指郑少府。B.首联中,“边烽警榆塞”,突出东北边陲军情紧急;“侠客度桑干”,则突出友人临危不惧,慷慨赴敌之举。两者对照,强化了友人豪迈的气概。C.颔联中的“银镝”,指装饰精美的箭头。“柳叶开银镝”即“银镝开柳叶”,意思是银箭贯穿柳叶,这是以“百步穿杨”之典赞友人箭法之精。D.颈联“满月”“连星”二句,是说星月之光映照着弓剑,其中也有弯弓如满月,挥剑如连星之意,形象地写出了两军对阵、战事激烈的场面。16.荆轲常以英雄的形象出现在诗人笔端,这首诗中诗人却跟友人说“不学燕丹客”,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次韵李修孺留别二首(其二)苏轼此生别袖几回麾,梦里黄州空自疑。何处青山不堪老,当年明月巧相随。穷通等是思家意,衰病难堪送客悲。好去江鱼煮江水,剑南归路有姜诗。注:本诗元祐元年(1086年)作于汴京(今开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离别之际,诗人与李修孺互相赠诗惜别。“次韵”就是诗人按照李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进行创作。B.诗人回忆人生,不知曾多少次挥舞离别的衣袖;黄州作为他的贬谪地,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C.颔联“青山”“明月”两个意象造境含情,青山寄身,明月相随,蕴含着诗人漂泊异乡的复杂情感。D.羁旅宦游之人,无论生活贫穷还是人生显达,都会思念家乡,若再添疾病和离别,心中不免更增悲伤。16.本诗尾联化用了东汉姜诗夫妇取江水煮鱼孝敬母亲的典故。请简要分析其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6分)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6~17题。次虞仲房司马送秋韵宋 丁世昌自入秋光能几时,无端又赋别秋诗。夜长月冷虫鸣急,天阔风高雁过迟。三径黄花存旧节,半栏红叶堕残枝。往来毕竟乘除法,何用年年宋玉悲。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标题分析,虞仲房应该曾经写过一首与本诗韵脚相同、用韵次序相同的诗。B.首联以反问入笔,点出秋光之不永,无缘无故地又要开始写送别秋日的诗篇了。C.中间四句通过对自然风物的描摹,渲染出秋景的悲凉,让人感受到秋气的严酷。D.第七句中的“往来”指的是暑往寒来,秋去冬来,“乘除法”指的是主观情感。17.悲秋是古诗常见的主题之一,这首诗却“独拔于流俗之外”,对此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江苏省盐城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8-19题。画鹰①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②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③。绦镟④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注】 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② 身:即竦身,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③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④绦: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首联一反常法,描写了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起笔就反映出画鹰的不同寻常。B.颔联正面描写画鹰,“ 身”“侧目”写出它搏击前的情态,生动传神。C.颈联写绳环被摘下,画鹰凌空振翅,再现了画鹰栩栩如生、气势非凡的形象。D.尾联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希望画鹰能够奋飞于天去搏击凡鸟。19.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对这种写法进行赏析。(6分)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咏怀(其三十九)阮籍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壮士”二句出语壮阔,“何”字带着饱满情感,赞扬壮士威震八荒的昂扬高志。B.“驱车”句照应“威八荒”,“受命”句领起下文之出征效命,全诗章法严谨。C.“良弓”二句写壮士武器装备之精良,衬托壮士的英武风采和慷慨赴国难的豪情。D.此诗与《诗经·秦风·无衣》一脉相承,都表现战况的激烈和壮士轻生死重名节的气概。16.论者认为阮籍这首诗直承雄健深沉、悲凉慷慨的建安风骨。这种风骨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古代诗歌阅读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量别薛华王勃明月沉珠浦①,秋风濯锦川②。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飘泊成千里,栖追③共百年。穷途唯有泪,远望独滑然。【注】①沉珠浦:河岸的美称。②濯锦川:即锦江。传说蜀人织锦濯其中则锦色鲜艳,混于它水则锦色暗淡。③栖追:同“栖皇”,奔波不定,神情不安。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与友人惜别的时间及地点,借“明月”“秋风”等意象描绘了清冷旷远的景象,肃杀凄清之感跃然纸上。B.颔联写景,由“楼台”到“洲渚”视线由近及远,其中“互”字突出了洲渚之长和江水的绵延无尽,境界极为开阔。C.颈联运用时空对举的手法抒写了羁旅漂泊之苦。李白《送友人》中“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两句与其异曲同工。D.尾联化用阮籍“穷途之哭”的典故,并通过“唯有泪”“独潸然”等细节展现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场景,情感深挚。1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而本诗中却说“穷途唯有泪,远望独潸然”,同样是与友人分别,两首诗在抒发情感上有什么不同?15.C(“此地一为别,孤莲万里征”从空间角度书写羁旅漂泊,没有有从时间角度写羁旅漂泊)16.【答案】《重别薛华》这首诗凄凉悲苦,(1分)“穷途”道出前途未卜的担忧,“远望”突出旅途漫漫之凄苦,(1分)“唯有泪”“独潸然”等词语流露出因别离而“孤独伤感”的情怀。(1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乐观旷达,一反离愁别恨的常调。(1分)“无为……”既是诗人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完全扫除了送别诗“流泪”“伤感”的余习(1分),表达了乐观、豪放的情怀(1分)。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骆宾王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干。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侠客,旧指急人之难、言出必信、见义勇为的人。尾联中的“燕丹客”即荆轲,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侠客,诗题中的“侠客”指郑少府。B.首联中,“边烽警榆塞”,突出东北边陲军情紧急;“侠客度桑干”,则突出友人临危不惧,慷慨赴敌之举。两者对照,强化了友人豪迈的气概。C.颔联中的“银镝”,指装饰精美的箭头。“柳叶开银镝”即“银镝开柳叶”,意思是银箭贯穿柳叶,这是以“百步穿杨”之典赞友人箭法之精。D.颈联“满月”“连星”二句,是说星月之光映照着弓剑,其中也有弯弓如满月,挥剑如连星之意,形象地写出了两军对阵、战事激烈的场面。16.荆轲常以英雄的形象出现在诗人笔端,这首诗中诗人却跟友人说“不学燕丹客”,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15.D16.荆轲易水悲歌一曲后,入秦行刺秦王,但以失败告终;骆宾王送友人赴边时,要他“不学燕丹客”,意在激励友人一定要建功立业,并期待他胜利归来。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次韵李修孺留别二首(其二)苏轼此生别袖几回麾,梦里黄州空自疑。何处青山不堪老,当年明月巧相随。穷通等是思家意,衰病难堪送客悲。好去江鱼煮江水,剑南归路有姜诗。注:本诗元祐元年(1086年)作于汴京(今开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离别之际,诗人与李修孺互相赠诗惜别。“次韵”就是诗人按照李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进行创作。B.诗人回忆人生,不知曾多少次挥舞离别的衣袖;黄州作为他的贬谪地,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C.颔联“青山”“明月”两个意象造境含情,青山寄身,明月相随,蕴含着诗人漂泊异乡的复杂情感。D.羁旅宦游之人,无论生活贫穷还是人生显达,都会思念家乡,若再添疾病和离别,心中不免更增悲伤。16.本诗尾联化用了东汉姜诗夫妇取江水煮鱼孝敬母亲的典故。请简要分析其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6分)15.D16.①运用典故,巧妙表达了诗人对好友能归乡尽孝的高兴、祝福之情;②暗含着诗人对朋友能回乡的羡慕和自己不能回乡的伤感;③运用典故,含蓄委婉,韵味悠长。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6~17题。次虞仲房司马送秋韵宋 丁世昌自入秋光能几时,无端又赋别秋诗。夜长月冷虫鸣急,天阔风高雁过迟。三径黄花存旧节,半栏红叶堕残枝。往来毕竟乘除法,何用年年宋玉悲。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标题分析,虞仲房应该曾经写过一首与本诗韵脚相同、用韵次序相同的诗。B.首联以反问入笔,点出秋光之不永,无缘无故地又要开始写送别秋日的诗篇了。C.中间四句通过对自然风物的描摹,渲染出秋景的悲凉,让人感受到秋气的严酷。D.第七句中的“往来”指的是暑往寒来,秋去冬来,“乘除法”指的是主观情感。17.悲秋是古诗常见的主题之一,这首诗却“独拔于流俗之外”,对此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16.(3分)D17.(6分)悲秋常是诗人面对萧瑟秋景产生的感伤心境;本诗中诗人感叹时光易逝,翻出珍惜秋光之意;本诗中诗人认识到,四季轮回都是客观规律,无需伤感,告诫人们达观处之。评分建议:每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江苏省盐城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8-19题。画鹰①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②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③。绦镟④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注】 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② 身:即竦身,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③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④绦: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首联一反常法,描写了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起笔就反映出画鹰的不同寻常。B.颔联正面描写画鹰,“ 身”“侧目”写出它搏击前的情态,生动传神。C.颈联写绳环被摘下,画鹰凌空振翅,再现了画鹰栩栩如生、气势非凡的形象。D.尾联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希望画鹰能够奋飞于天去搏击凡鸟。【答案】C(绳环并非被摘下,画鹰也并未凌空,而是诗人赞叹画者画技高超,画出的绳环仿若可以直接摘下,在窗柱上的画鹰也仿佛可以呼之而来。)19.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对这种写法进行赏析。(6分)答:①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 ②实写如“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写出了画中鹰的动态神情,虚写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想象雄鹰与凡鸟搏斗的场景; ③既塑造了气势不凡、志向高远的苍鹰形象,又表现了诗人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积极进取之心和鄙视庸碌、嫉恶如仇之心。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咏怀(其三十九)阮籍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壮士”二句出语壮阔,“何”字带着饱满情感,赞扬壮士威震八荒的昂扬高志。B.“驱车”句照应“威八荒”,“受命”句领起下文之出征效命,全诗章法严谨。C.“良弓”二句写壮士武器装备之精良,衬托壮士的英武风采和慷慨赴国难的豪情。D.此诗与《诗经·秦风·无衣》一脉相承,都表现战况的激烈和壮士轻生死重名节的气概。16.论者认为阮籍这首诗直承雄健深沉、悲凉慷慨的建安风骨。这种风骨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15.D(“都表现战况的激烈和壮士轻生死重名节的气概”内容和情感理解有误。这两首诗都没有表现“战况的激烈”,《诗经·秦风·无衣》表现了同仇敌忾,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没有“重名节的气概”。)16.①形象上,塑造的是临难不顾、以死报国的壮士形象,豪迈刚健之中也有不顾生死的悲凉意味。②主题上,颂扬留名青史的进取精神和忠义气节,体现出慷慨昂扬的格调。③语言风格上,措辞大气,用语俊朗,气魄宏大,如“威八荒”“魂飞扬”“百世荣”“故有常”等,措辞有浓烈的阳刚之气。(每点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