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备课与学习提示:
1.注意下列语句的用词差别:“秦朝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秦朝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
2.秦统一的措施为“巩固中央集权”,应注意到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的不同。
3.配图《里耶秦简户籍簿》说明了什么?
4.焚书坑儒的恶劣影响是什么?
5.《史记》说陈胜起义“复立楚国之社稷”,如何分析陈胜政权号称“张楚”?
一、秦的统一
秦统一后的制度基本就是秦国的制度,皇帝制度是秦始皇的创新。
三皇是传说中的神灵,五帝是传说中的祖先。秦始皇摘取“皇”和“帝”两个字,旨在说明自己超过神灵和祖先,应该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我国在那时还没有成熟的宗教出现,皇帝抢先占据了制高点,皇权崇拜从此超越宗教信仰,成为古代中国的特征之一。
三代“家天下”传统是皇帝制度的基础,皇帝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家天下”的观念。西周那种家国一体的观念逐渐分离。皇帝制度的每一项规定都是为了渲染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独一无二的绝对权威。皇帝言出即法,皇帝就是国家,国家就是皇帝。为保证安全,皇帝的起居行止神秘化。秦始皇规定:“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后世因袭秦制,增加庙号、谥号、年号、避讳等。
皇帝之下的三公九卿,各有职责,等级不同,俸禄有差。九卿中有管国家事务的,如治粟内史,掌管财政;廷尉,掌管刑法;典客,管边疆民族事务。管皇帝及皇家事务的也位列九卿,如宗正,管皇族谱系;太仆,管皇帝车马;奉常,管宗庙礼仪。三公九卿都有自己的部署,有的称“府”,有的称“寺”,政府机构比较完善。在秦朝,国家事务与皇家事务还混同在一起。但汉朝时,国家财政和皇家财政就已经分开了,皇帝不用“私房钱”赏赐有功之臣。到隋唐时期,出现三省六部制,国家机构与皇家事务才完全剥离开来。
三公中的太尉掌管军事,但秦始皇始终亲自管军队,太尉一职从未委任他人。军队高级将领国尉、卫尉、中尉以及各郡的郡尉,都是由秦始皇亲自任命的。高级将领仅有带兵指挥权,比如蒙恬指挥30万秦军北击匈奴。这些将领一旦受命即拥有战场指挥全权,而一道撤职查办的圣旨便可让统帅立即变为阶下囚,蒙恬的下场便是如此。皇帝最看重军权,只有皇帝才能调动军队。调兵要凭兵“符”。“符”,虎状,俗称“虎符”。据容庚所编《秦金文录》,调动50名以上的士兵,必须见“符”,也就是说,秦朝的将领无权调动50人以上的军队。
秦朝将全体人民按地域划分,推行郡县两级制,县之下设乡、里和亭,基层行政系统设置到民间。县、乡官吏主要负责税收、派发徭役和治安,还要督促生产、处理民事。县官不仅是行政长官,也是司法长官,有司法审判权,死刑案件之外的刑事案件县官可以判决、定罪。死刑案必须由县令和郡守亲自审理,然后上报中央廷尉,批复后才能执行。
秦朝从三公九卿,到郡守、县令,乡长、亭长、里长,层层设置官吏。庞大的官僚队伍覆盖了从中央到社会基层的每一层,官僚层层对上负责,权力自下而上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形成“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的格局。基层官吏必须熟悉律令,必须能写会算,必须依法工作,从这方面说,官僚制度呈现出理性化特征。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从地方到中央的官僚制度确保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种高度精细化、制度化的国家治理模式,独一无二。

秦始皇明万历《三才图会》刻本)
秦诏版(陕西咸阳秦都遗址出土)
官吏无论大小都有俸禄,最小的官俗称“斗食之官”。高级官僚待遇优厚,每月俸禄6万钱。有学者考证,秦统一之前,粮价每石30钱,而后逐年增长。秦统一时全国共设36个郡,后陆续增至48个郡,县级政区共计1000个左右。①从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吏,总数大约10万人。秦朝要供养一支常备军,还要养一大批官僚,国家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财政收入。国家财政如何保证收入呢?《中外历史纲要(上)》指出“编制户籍”,又附图片《里耶秦简户籍簿》和文字说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是秦朝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户籍制度也是政治制度,是保障国家机器运转的基本制度。
《里耶秦简户籍簿》出土于湖南龙山县里耶镇。简,就是当时的“纸”,秦简均为木质,一般长23厘米,宽1.4~8.5厘米。这批秦简是秦朝迁陵县的档案,包括政令、各级政府之间的来往文书、司法文书等。户籍簿登记了每户的基本情况,县政府通过户籍掌控每户的人力资源,根据户籍征发徭役和赋税。这份户籍簿的四栏字从右至左,第一栏是“户人”,即户主,名“夫”,身份称谓是“士五”,成年男性。第二栏是户人之妻,名“沙”,“大女子”指成年女子。第三、第四栏记录了户人的两个女儿,名“泽若”“伤”。秦朝人不论男女,出生后都要在当地官府的户籍册上登记,死后注销。乡里组织互相监督,防止隐匿户口,逃避兵役。
秦朝通过户籍制度,严密控制和管理民众。凡是男子必须向政府报告年龄,至成年分户即录入户籍,以备国家征发兵役和徭役。年满23岁的男子必须服两次兵役,一次叫“正卒”,到京师宿卫一年,另一次叫“戍卒”,赴边疆戍守一年。此外,还要在本县、本郡内服役一个月,叫“更卒”。人户迁居要经过官府批准,再次登记。秦统一后,下令全国百姓申报土地面积,登记在户籍簿,作为国家征收租税的主要依据。征收的赋税大部分用以支付官僚的薪俸和军费。户籍制度确保国家机器的运转,同时全体农民也成为国家的编户民,直接受国家的盘剥。“编户齐民”的“齐”是无差别的意思,户籍制度中的民都是国家的子民,役使的对象,都要纳租税、服徭役。
里耶秦简大部分是文书档案,官吏上下级之间的行政运作都要以文字形式书写。基层官吏必须严格依法工作,每份文书要抄送多部门留档备查。如果文字不统一,那不就乱套了吗?《里耶秦简户籍簿》上的文字大部分我们还可以辨认,因为是统一的文字,而且文字的形状已经不是李斯制定的小篆体。官员要经常写字,在他们写这些文书的过程中逐渐使小篆转化为更便于书写的隶书。这一过程被称为“隶变”,是汉字成熟的标志。
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都需要统一度量衡。秦朝的赋税要缴纳实物,一斤一斗全国都要统一。徭役也有土方量的计算问题,尺度也必须统一。不是“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国家统一”,而是巩固中央集权必须将度量衡统一。
我国早期国家虽然经历了一千多年,但是完成国家形态,统一国家的建构却具备了近代民族国家的种种特征。
二、秦的暴政与秦朝灭亡
天下是皇帝的,建宫殿、陵寝都是为了显示皇帝的绝对权威。皇帝为所欲为,超越了再生产的底线,社会就要崩溃。君主专制往往要钳制反对的声音,“坑儒”的恶劣影响在于开创了以思想犯罪杀人的先例,“焚书”则属于灭绝文化的恶行。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出巡途中。他的遗诏是召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丧葬并嗣位。遗诏被掌握印玺的赵高焚毁,他与李斯合谋,秘不发丧,另造伪书,赐扶苏、蒙恬自尽,拥立胡亥。秦二世胡亥时年21岁,残暴胜于其父,别无其他才能。他处死了自己20多个兄弟姐妹,又和赵高诛杀大臣,搞得人人自危。统治集团内部争斗不仅削弱了中央控制全国的能力,而且推动了反秦势力揭竿而起。《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与吴广密谋造反时不仅看到“天下苦秦久矣”,而且知道胡亥篡位,诛杀扶苏,拟借扶苏之名起事。
秦朝通过户籍制和连坐法,紧密控制着每家每户。秦始皇笃信以刑治国,轻罪重罚,秦律有60多种刑罚,十分残酷。秦朝没有规定刑期,一个人一旦沦为刑徒,便成为国家的奴隶。法律对官吏的职责也有严格规定,最初被征发徭役的对象就有犯罪的官吏。商人和做过商人的人全部是被征发的对象,社会上基本没有商人,因此也不存在市场。各地要害关口都有秦兵把守,严格盘查过往行人。秦朝大约有2000万人口,征发40万人修建长城、50万人修建岭南驰道、30万人修建阿房宫、30万人修建骊山墓,这些壮劳力无偿为国家劳作。抽调这么多劳动力势必影响农业生产,到秦二世时期粮食危机越来越严重。秦统一前粮价每石30钱,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已涨至每石1600钱,秦亡汉兴之际每石达1万钱。秦二世赋敛无度,对官吏赏罚不当,导致上下欺瞒,百姓苦不堪言,反秦暴动一触即发。
秦代械具(陕西临潼出土)
陈胜、吴广起事前,散布“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起事后定国号为“张楚”,“张楚”即“张大楚国”的复兴之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思之窗”截取《史记·陈涉世家》一段,说陈胜“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为何打出楚国的旗号?因为陈胜、吴广带去戍边的900人来自楚地,楚国的势力最强,反秦情绪最激烈,流传的民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起到发动作用。陈胜称王的消息传出后,楚地几千人一伙的义军不可胜数。《史记·陈涉世家》记载,“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刘邦称帝后感念陈胜首义之功,安排30户人家看守他的坟墓,享受祭祀。
陈胜、吴广掀起了反秦风暴,六国贵族随之而起。项梁、项羽拥立楚怀王之孙为王,齐、赵、韩、燕、魏等国后裔也纷纷称王。项羽打败章邯所率秦军主力,章邯投降。赵高杀了秦二世,二世之侄子婴又杀了赵高,秦朝中央分崩离析。刘邦轻取咸阳,秦朝灭亡。经“鸿门宴”后,刘邦退出咸阳,项羽进城,杀了子婴,焚烧宫殿,劫掠财富;然后分封了18个王国。分封不公,诸侯不满,齐国率先反楚,诸侯再度混战。刘邦乘机出动,与项羽争夺天下,最终胜出,建立汉朝。
教学与学习建议:
教师应熟知本课内容,还要注意单元导语强调的“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从国家建构的视角解释秦的制度和统一措施。《中外历史纲要(上)》也强调秦朝的统一措施都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
顺应统一趋势承接第2课的华夏认同,无须多说,《<吕氏春秋>书影》是佐证,指出即可。网罗天下英才虽是秦能够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之一,但统一的基础仍在于秦国的制度和实力。远交近攻是统一战争中的策略。教师要强调“秦朝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长城与派大将蒙恬驻守河套,以及《秦朝形势图》说明北方匈奴的威胁还很严重,以期引起学生对有关汉武帝反击匈奴的知识点的重视。
《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单元导语与教师教学用书对单元导语的解释,都没将秦的暴政和速亡作为重点。教师教学用书“单元教学建议”只有一句话:“把握大一统国家早期治理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暴政是秦之速亡的直接原因,但六国旧势力也起到很大作用,他们的号召力说明旧势力还有社会基础。《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思之窗”截取的《史记》片段:民众认为陈胜起义的目的是“复立楚国之社稷”。这不是要回到战国分裂局面吗?此后,历代大一统帝国的灭亡也都不是一种力量导致的,笔者建议不必细究这些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