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备课与学习提示:教材第一子目叙述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其中“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如何解释?为什么说手工工场的发展水平为“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发明创造还需要哪些条件?发明创造与英国成为科学技术中心有何联系?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创造主要力图解决什么问题?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说明什么道理?工业革命也是一场社会革命,不仅促使生产力和生产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也促使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产生新的社会矛盾。
一、工业革命为何最先发生在英国?
工业革命是人类生产手段变革的重大突破,是世界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它之所以最先发生在英国,是因在前此几个世纪中,英国积蓄了足够的条件,具备了工业革命所需的各种基础。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率先成功,以后英国社会稳定发展了200多年,没有发生过动乱。资产阶级作为新生产方式的代表,逐渐跻身统治地位。他们将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思想转变为政府的经济政策,鼓励和刺激经济发展,保护发明创造,以法治维护私有产权,首先使英国农业步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
资本主义的特征之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农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农业要步入资本主义轨道首先要解决土地产权问题。只有明晰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者或经营者才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对土地的投资和生产,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产生农业资本主义。而中世纪庄园的土地产权并不明确,轮耕制导致土地所有的界限也是含糊不清。传统农业生产是自给自足,西欧庄园是这样,中国明清农业也是这样。不同的是,中世纪英格兰的租地契约期限都比较长,几十年很普遍,有的长达百年。也就是说,一旦签订契约,地租就固定下来,不能改变。这样在产量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时,租地农民的收益增长,而土地所者不能分享价格上涨的红利。前面第7课最后说的价格革命,对欧洲内部尤其像英国这样的商业强国,影响更大一些。农产品价格上涨,市场需求旺盛,刺激了农业生产。但是要扩大农业生产、提高产量必须加大对土地的投资,比如改良土壤、改进农具、修建灌溉设备、培育优良品种。这需要将土地连成一片,实行成片土地的经营,进而形成了农场。通过第3课“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可知,耕地都是条田形状的,无论领主自营地,还是农民的份地,都是条形的。这条是你的,左右两条是别人的。这样如何改良土壤、引水修渠呢?于是,善于经营的农民开始自愿交换土地,领主也愿意将土地连成一片,这样就发生了所谓“圈地运动”。“历史纵横”栏介绍的圈地运动是过去的说法,现在的研究证明,圈地大部分是自发自愿进行的,领主在圈地,农民也在圈地,目的都是将土地连成片,同时在法律框架内确认土地所有权,暴力圈地的“羊吃人”现象是极少数。圈地运动还开垦了大量荒地,同时进行了农业技术革命,农业生产不断提高,产量增加而所用人力却不断减少,最终形成占人口比例20%的农业人口,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教材第60页的2个圆形示意图说明,从农业走出去的劳动力被吸收到工业生产中去了,同时,富裕农民的购买力支撑着工业产品的国内市场。从17世纪后期起开始,英国农业改革热火朝天,农业技术、农业工具和农业经营方式不断改良,粮食产量大大提高,牛羊个体的体重增长了1倍。农业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奏曲,粮食产量满足了大量工商业非农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正式合并为大不列颠王国,废除了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的关税。国内市场扩大了,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国内市场需求更加旺盛。同时,国际贸易也要求改进工业技术,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从17世纪后期起,英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者。英国大规模的海外殖民和扩张,至18世纪中叶,基本形成历史上所谓的“第一大英帝国”。海外贸易、殖民和扩张,使英国人攫取了大量财富,如从印度所获利益,最高一年达到1亿英镑。这些财富流回英国,为进行工业革命提供了充分资本。比本国面积大几十倍的殖民地,又为英国工业品提供了销售市场,同时,殖民地还提供了极为廉价的工业原材料。但是,英国在海外贸易中并不占优势,亚洲等地的传统商品更具竞争力。英国与亚洲的贸易经常处于入超地位,英国人从美洲贸易中得来的白银,只能不断送往亚洲。要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在生产技术上实现突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这是工业革命发生的深层原因之一。
17、18世纪的英国,工场制是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在手工工场里,每个工人只从事某一环节的操作,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固定,使技术更易于熟练,熟则能生巧。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每个环节的操作越来越简单,这就为机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因为机器运作实际就是简单快速地重复某一个动作。从这样的劳动经验中发明的机器,一开始机器也是简单的机器,从教材插图“珍妮纺纱机(模型)”可知,机器是木制的,脚踏带动铁轮运转,一个人操作可代替八九个人劳动。机器由简单而复杂,替代的人工越来越多。同时,工场里集中了大量劳动力,工场主积累了管理和经营经验。高水平的手工工场为工业革命创造了生产组织准备,为工厂组织近代机器大工业生产铺平了道路。
17、18世纪,英国毛纺业已遍及全国城乡,棉纺业也在西北各郡兴起。全国至少有一半人口卷入各种工业活动,工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除了纺织业等传统手工业部门外,英国还发展了许多新兴的大工业,其中尤以煤铁工业为最。1750年,英国的煤产量比整个欧洲大陆的总和还要高2倍以上。煤铁大工业发展为工业革命保证了能源基础和机器用材基础。有人说,英国工业革命也是煤铁革命,英国工业革命之所以最早发生是因为有煤和铁。工业革命以多种工业并行发展为基础,单一工业不能支持工业革命。
在17世纪的科学革命中,英国成为欧洲科学技术活动的中心之一。培根提倡的科学实验同牛顿发明的定律一样产生了广泛影响。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牛顿任会长,瓦特后来也成为皇家学会的会员。这是西欧的第一个科学家组织,后来法国、德国相继成立了类似组织。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播,使英国成为孕育新技术、新发明的最好的摇篮。工业革命充分证明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
也是从17世纪后期起,英国进入了生产技术的革新时代,发明创造日渐增多。从1680年到1759年,英国登记的发明专利共达532项。也就是说,在工业革命到来之前,英国就已掀起了生产革新的高潮。这些新发明成为工业革命的技术基础,当它们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必将引发突变性的飞跃。而鼓励和保护发明创造的是法律,专利法保护发明人的利益。瓦特改进蒸汽机获得4项专利技术,他由此而致富,无可非议。
二、英国工业革命的3波浪潮
一般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定在1760年,但是,直接标志发生的技术革新在1733年。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以1851年英国在伦
高中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解析(下)
海德公园水晶宫举行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为标志。在这一个多世纪里,英国工业革命出现了3波浪潮。在这3波浪潮中,需求动力的发明创造推动了各项工业飞速发展。
第一波浪潮是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工业革命是从棉纺织行业开始的。棉纺织业是英国的新兴工业,16世纪末从国外传入,到18世纪上半叶有较大发展,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本和劳力,并激发很多人思索如何提高生产手段。以往织工靠双手来掷接梭子,速度慢,又费力,布幅宽度也受限制。1733年,织布工凯伊发明飞梭。飞梭安上轮子装在滑槽里,再用细绳牵动织机两边木槌敲击,它便能沿滑槽快速往复。飞梭技术使织布速度快了1倍,棉纱却供不应求了。1765年,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多轴纺纱机,可同时带动8根纱,工效提高了6倍。这个新机械被命名为“珍妮机”。他对珍妮机再加以改造,同时能纺出80根纱。珍妮机的发明是由手工工具发展为机器的开端,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不久,理发师阿克莱特制造出水力纺纱机,在曼彻斯特附近德比郡的克朗福德村建立了第一个纺纱厂。1779年,工人克隆普顿将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的优点结合起来,制成“骡机”。为赶上纺纱速度,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了动力织布机,织布速度提高了40倍。借助水作为动力,棉纺织业生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1785年,英国棉布产量达到5万匹。1802年,原料棉花进口量达到6000万磅,是一个世纪前的60倍。1780年,英国棉布出口总值为36万英镑,1802年超过780万镑,是22年前的将近22倍。
在英格兰各地都可以看到矗立在河边溪畔的水力坊,使用水力在英国由来已久。13世纪,以往靠流水在下面驱动的水轮,被上击式水轮所取代,只要开渠引水造成水的落差,即可建立水轮装置,因而水力作为动力得到了广泛利用。18世纪第一批机器发明时,也主要靠水力来驱动。但是水力有很大局限性:一是英国湍急水流不多,水能源有限;二是水力不可移动,地理位置受限制。这就迫使人们去寻找新的动力来源,从而引起蒸汽机的发明。
第二波浪潮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随着各种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带动机器的动力发生了深刻革命。1705年,纽可门发明了最早的蒸汽机装置,用于矿井抽水。瓦特对之加以改进,使蒸汽机成为可带动一切机器的动力机。瓦特是一个仪器制造工,他发现了纽可门机的缺陷,便设计了一种活动阀门。1781年,他制成第一台大型蒸汽机,输出功率是纽可门机的4倍。1782年,他又设计了双向复动式发动机,改进了杠杆和活塞杆的连接,成为“万能蒸汽机”。1800年,蒸汽机成为普遍的动力机。这一年英国应用的大型蒸汽机达到500台左右,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蒸汽机的出现具有全局性意义,它带来了生产工具向机器的转变。蒸汽机开动时的巨大震动和强大动力,只有铁制机器才可承受,而铁制机器的高强度和高精度特性则需要有制造机器的机器-车床。各类机器制造需要大量钢铁,进而促使了冶铁业大发展。1860年,英国的铁产量占全世界的一半。冶金业和开动蒸汽机都需要大量的煤作燃料,而英国恰好煤藏量丰富。1795年,英国采煤量突破了千万吨;1860年,达到了1亿吨。
第三波浪潮是交通工具革命。美国富兰克林发明了汽船以后,英国率先应用,其河运和海运进入了新时代。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1825年,英国修建了第一条铁路。英国从此进入了铁路时代。1851年,英国铁路线总长度达到1.1万多千米。
从棉纺织业技术革新开始,英国工业革命大约经历了一个世纪左右。工业革命的直接成果,诚如《共产党宣言》所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三、欧洲大陆的跟进型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进入高潮之时,欧洲大陆也开始了工业革命。欧洲大陆国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中期达到高潮,主要发生在法国北部、比利时、德国西部和意大利北部。
在18世纪晚期,欧洲大陆就出现了零星的技术革新和建立工厂的现象。在法国,1781年建造了火力泵,1784年采用联动式蒸汽机驱动蒸汽锤,还应用瓦特式蒸汽机为矿山抽水,为高炉鼓风。1785年,法国人自行建造高炉生产吹炭铁。1790年,法国有900台珍妮纺纱机。1788年,德国建造了第一台蒸汽机;1794年建立了第一家使用阿克莱特水力纺纱机技术的棉纺厂;1796年建成第一座吹焦高炉。比利时是大陆第一个工业化国家,1721年制造了欧洲大陆第一台纽可门蒸汽机,18世纪80年代末引进第一台单动式蒸汽机,1801年进口了第一台联动式蒸汽机。
欧洲大陆国家工业革命最初是模仿英国。19世纪,大量英国企业家和技工进入大陆,英国机器也运进大陆,推动了欧洲大陆的工业革命。接受了英国工业技术的比利时和法国,又成为新的资本和技术储备地、传播地,技术改良和工业革命进一步向外扩散。不过,欧洲大陆各国工业化成就到19世纪中期才有所显现。
比利时是欧洲大陆最早采用英国工业化模式的地区。除了最靠近英国这个地理因素外,比利时从中世纪起就有工业传统,它还有丰富的煤、铁、铅和锌矿藏。1829年,比利时的骡机纺锭达30万个;1846年,全国产纱线6500吨左右。19世纪40年代,比利时普遍应用蒸汽机。
法国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工业发展速度加快。从1815年到1848年,法国的钢铁、原煤和纺织品产量都增长了好几倍。原煤产量1847年达到500多万吨。开始采用焦炉炼铁法。建立了机器制造业。由于应用机器,棉纺业原棉消耗量大增,1845年是1815年的5倍。棉织业1847年拥有120万纺锭;毛织业纺锭达50万枚。1846年法国生熟铁总产量33万吨。炼糖炉1827年达100多个。化学、玻璃制造、陶瓷、造纸工业等也快速发展。出现了新的家用工业。交通运输得到很大改善,如开挖运河,引进汽船、铁路、电报等。1815-1847年,法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速达到4.5%。
德国19世纪初引进了珍妮机,1849年拥有棉纱锭为90万枚。但动力织机在德国纺织业中直到19世纪50年代还是稀罕物。瑞士在19世纪中期是欧洲大陆最为现代化的棉纺织品生产国之一。1851年,其棉织业纺锭达到100万枚左右;19世纪中期,瑞士总共拥有大约3000台动力织布机。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中期是欧洲大陆各国工业的追赶时期,发展速度加快。1873-1881年,法国铁路总长度从3000千米增加到2.7万多千米,电报网络从2000个增加到8.8万个。煤产量在19世纪70年代达到2000万吨,钢铁产量达到200万吨。外贸因交通运输条件改善而持续增长,年增长率超过5%,法国的贸易占世界的份额超过10%。1851年后的30年间,法国财富年增长为2%~4%。欧洲其他主要国家的工业指标与英国的差距也日渐缩小。
19世纪后期欧美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新能源即石油、新动力即电力的发现和使用是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由此带动了电力工业、电器
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工业等新工业部门的出现,并且带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传统工业如机器制造业、钢铁工业等部门的生产技术升级改造。到19、20世纪之交,欧洲基本形成以重化工业为核心的工业部门。重化工业需要大规模生产,需要大量资本投入,这就促使企业向超大规模发展,如钢铁工厂和化学工厂。
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时就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的统一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德国的教育系统完备,储备了人力资源。德国政府的介入对工业化进程起到了加速作用,军事需求促进了基础工业,人口不断增长形成了充分的国内市场。19世纪最后30年,德国工业实现了高速发展,工
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
(1879年)
业指数增长了2.7倍,原煤年开采量增加到1.49亿吨,钢产量增至665万吨,铁产量增至852万吨。酸、碱等化学原料产量增加了7倍,染料增加了3倍。1900年,世界所用染料的4/5为德国制造。电气工业在1891年至1913年增加了28倍。以石油为原料的内燃机,也是德国人发明的。奥托发明了煤气内燃机,戴姆勒发明了汽油内燃机,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从19世纪6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的重工业增加了8倍,轻工业增加了3倍。19世纪末最后10年,德国工业年增长率为4.8%,工业产量超过英国,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法国虽然不如德国突出,但它有第一次工业革命积淀的优势和基础,因此发展速度仅次于德国。第三共和国头25年,法国的铁产量翻了1倍多。1900年原煤产量达3340万吨,是30年前的2.5倍;这一年棉花消费量为15.9万吨,是30年前的2.7倍。法国也建立了电力、汽车、化学等新兴工业部门。
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受惠最多,电力、钢铁、石油、汽车等工业,成为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爱迪生申请的发明专利达1300多件,如留声机、电影放映机、电报传送机等。贝尔发明电话,大大改变了人类远程通信方式。福特开启的大规模汽车生产,导致交通运输业的重大革命。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美国进入“发明的时代”,1860-1890年登记的专利达44万件。美国工业年产量超过英国、德国,成为世界第一。19世纪下半叶,美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倍。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诞生的是工厂组织,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厂的管理更加精细化、科学化。最典型的是美国出现的泰罗制、福特制,创造了生产分工、岗位固定、流水线作业等一系列管理手段,大大提高了人均生产效率。
五、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贫困问题
工业革命产生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产量翻倍地增长。按照麦迪森统计,1820年英国(包括爱尔兰)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62.32亿(国际元),是1700年(107.09亿国际元)的3.38倍。尽管工业革命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但这个时期英国的社会贫困问题却更加突出。这似乎与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截然相反,这一史实就连资本主义的卫道士们也不否定。马尔萨斯人口论就是在这个时候提出的,某种意义上这正是社会现实在他头脑中的反映,只不过是扭曲的错误反映。
当时英国存在两大贫困群体:因圈地而离开土地的农民和工厂大量的低工资工人、女工和童工。他们常常极度贫困,处于生存危机。
圈地运动的高峰是18至19世纪的“议会圈地”。议会批准的圈地法案达四五千起,圈占土地约六七百万英亩,约占英格兰国土总面积的20%。中部有些郡圈地一半以上。圈地后产生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农牧场,许多原耕作者如茅舍农则丧失生计,独立小农减少,农场工人增加。1801年,农业改革家阿瑟·杨批评议会说:“20个圈地立法中有19个是伤害贫民的,有些圈地立法对贫民的伤害极为严重。”马克思曾引用一部1777年著作的话:“贫困的农业工人几乎被踩到地下去了。把今天农业工人的状况和40年前的状况比较一下,他们的不幸处境是一目了然的。”农民有毁坏篱笆的反圈地方式,更多的失地农民要么变成农业劳工,要么进入城市寻找生计。
英国工业革命进入高潮后,工厂成为主要的工业生产组织。工厂劳动力来源包括:原来的手工工匠(包括师傅、帮工和学徒)沦为雇佣工人;失地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工厂工人;大量的女工和童工。虽然工厂产量与日俱增,但工人的命运却是相反方向。由于操作和照看机器,工厂劳动者并不需要很高的技艺和体力,于是资本家便极力降低劳动力成本,大幅度压低工人工资。19世纪初,英国工厂的全部工人中,成年男工不到1/4,其余均为女工和童工。女工、童工的工资自然比男工低。童工每天工作时间长,对身体的摧残加之营养不良,使大多数童工畸形发育,甚至还未成人就已夭折。西部城市利物浦,工人平均寿命仅有15岁。由于儿童可以做工,当时带孕出嫁的姑娘,腹中胎儿竟可作为嫁妆。工人工资越来越低。1806年,棉纺工人周工资200便士,30年后降为90便士。工人的住房极其简陋,家中一贫如洗。恩格斯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写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他描述工人家“是一间又湿又低的地下室,家具只有两把旧椅子、一张三条腿的圆桌,一只箱子,没有床。墙角堆着陈麦秸,上面铺有两条脏床单”。工人居住区的环境很差,街道肮脏,垃圾满地,与富人居住区形成巨大反差。正如著名工业革命史家哈德逊教授所说,工业革命中大多数人口受苦于“一个更现代的社会结构,这个结构中权力集中于上中层集团”。这个上中层集团占有了社会大部分财富。而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并未改变,社会贫困现象越来越严重。劳动者的收入虽有缓慢增长,但却是以劳动时间增多、休息时间减少为代价的,而劳动时间增多又使劳动者必须增加消费,所以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并没有上升。伦敦受调查工人,纯劳动时间从1760年平均2069小时增加到1830年的2709小时,增长了30.9%;越是低技术工人,劳动时间越长。英格兰北部工业区也是如此,在70年里增加了780小时,增长幅度为30.3%。农业雇工的劳动时间更长。1772年,德比郡某地产上5个长工,为雇主劳动的时间从300天到311天不等,即除了礼拜天和节庆外,每天都在劳动。工业革命史家艾伦等人的研究表明,一个农场工人的收入要购买全家生存所需的基本消费品,在1818年需劳动380天,就是说,即使每天不休息,也不能养家糊口。一个城市建筑工要购买全家人一年的基本消费品,在1750年只需150天,到1780年却需200天,1800年达210天。④可见,工业革命虽然增加了产品,但工人维持生存所需的劳动时间更长。如果减少劳动时间,或劳动能力减弱,无疑会陷入贫困境地。
贫困造成了巨大社会问题,工人们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迫使资本及其代理人改变社会治理方式。从19世纪初产生《济贫法》开始,英国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不断进行社会改革,逐渐平复了社会矛盾。
六、工业革命与社会关系的变化
工业革命使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的变化有所不同。仅以英国为例说明。
16-18世纪的英国已形成了贵族、中间阶层和普通大众3层式开放社会,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性较强,社会生活上流行着“向上看”,即普通大众向中间阶层看齐,只要努力就有上升为中间阶层的可能;中间阶层则模仿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而底层工人的命运永难改变。由于工人的工资只能维持本人及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经济困境使工人子弟难以受到良好教育,难以进入技术和管理阶层,因而便易于导致阶层固化,工人的子弟世代为工人。由此,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鸿沟,出现这两大阶级的对立。最初,工人不明白,为什么生产的东西越多,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自己与家庭的生活却每况愈下。他们以为是机器做的恶,于是便捣毁机器、破坏工厂,发泄对社会的怒火,出现了著名的“卢德运动”。有一定自觉意识的工人激进派还掀起了政治斗争。1817年发生了“毛毯党”游行,数千名曼彻斯特织工背着毛毯赴伦敦请愿,被镇压。1819年,曼彻斯特8万工人在圣彼得广场举行抗议大会,遭到当局镇压,死伤数百人,史称“彼得卢屠杀”。
资产阶级与旧有统治阶级即贵族也发生矛盾。随着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上升,他们要求有更高的政治地位,要求在议会中有更多发言权,打破贵族对议席的垄断。这种要求得到了中等阶级的支持。在这种大潮驱动下,1832年英国进行了第一次议会改革,增加了选民总数,对议席进行重新分配,增加了伯明翰等新兴工业城镇的议席。贵族不甘于资本家阶级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上升,他们特别反感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比如他们的地产及作物受到污染,因此他们向企业提起诉讼、寻求赔偿。他们也以人道主义关心在恶化环境下生活的城市下层,关注工人的健康问题、住房问题等。作为统治阶级成员,他们还力图以改善下层的困苦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自身利益。但是,由于传统根深蒂固,自诩高贵的贵族始终处在社会的最顶端,贵族与其他社会阶层的鸿沟始终存在,贵族生活方式仍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教学与学习建议
这节课教材内容线索清晰,史实交代明确,教学几乎不用另起炉灶,顺序展开即可。教师的解释要注意,“历史纵横”说“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是过去的说法。圈地运动旨在明晰产权,16世纪英国农业生产率还不高,如何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相关论述可见侯建新教授的论文《圈地运动与土地确权》,这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列为2020年度“十篇优秀论文”之一。这部教材编写之际,侯建新教授的论文尚未发表。可尝试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论文。
课文第一子目所述背景,在第二自然段可以顺序标注5个方面。工业革命在欧美扩展的原因,即第二子目所述“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提前到背景讲述似乎更好,因为背景条件几乎一致。第二子目“进程”建议以开发动力为主线,蒸汽机、内燃机、电力都是解决动力问题,煤的开采与石油化工也是解决动力的燃料问题。第三子目“影响”可深可浅,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以及各国的社会改革,在此后的发展中表现不一。
课文最后一段和“问题探究”所引《共产党宣言》的论述,建议让学生仔细阅读,认真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