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15.1 两种电荷 课件 (25页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15.1 两种电荷 课件 (25页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15.1两种电荷
两种电荷
学习目标
认识摩擦起电现象
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了解验电器的构造及作用
认识原子及其结构
能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两种电荷
摩擦起电
小实验:
1、将塑料笔杆与干净的头发摩擦后靠近小纸屑
摩擦后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带了“电”,或者带了“电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两种电荷
摩擦起电
1、带电体:带了电荷的物体
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3、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a.摩擦起电 b.接触起电 c.感应起电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  )
A.用头发摩擦过的塑料笔杆能够吸引碎纸屑
B.磁铁能够吸引铁钉
C.用干燥的毛刷刷衣服时,毛刷上吸附着许多细小物体
D.冬夜脱腈纶毛衣服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甚至能看见火花
两种电荷
摩擦起电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接触起电:用带电体接触不带电的物体,
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两物体
带等量的同种电荷。
感应起电:用带电体靠近不带电的物体,
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两物体
带异种电荷。
导入新课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与观察
玻璃棒
玻璃棒
橡胶棒
探究新知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想一想: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一样吗?
想想议议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人们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凡是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的带电体,必定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
大量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实验现象: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想想议议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电荷的单位为库伦,简称库,符号是C。
例如: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大约只有10-7C。一片雷雨云带电的电荷,大约有几十库伦。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金属球
绝缘垫
金属杆
金属箔
金属罩
构 造
验电器
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常有:
①利用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②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下面这两题各用了什么方法?
1.用摩擦过塑料尺去靠近碎纸片,碎纸片被吸引过来,说明塑料尺子带了电,这是用什么方法判断塑料尺是否带电?
2、有三个带电体,若A排斥B,B吸引C,如果A带负电,则B带___电,C带____电。这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
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利用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验电器
实验室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验电器的结构
金属球
金属杆
绝缘垫
金属箔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验电器的使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验电器的使用——分组实验
实验要求:
1、先用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2、再用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3、两位同学把摩擦过的橡胶棒先后全部放到
验电器的金属球上。
现象
金属箔不张开
金属箔张开
金属箔张开,张角会变大
金属球箔片张角越大,带的电荷越多。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电荷的单位为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小资料
两个电荷量分别为1库仑的带电体,相距1千米,相互作用力约为9 000 N。
可见:库仑是一个很大的单位。
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大约只有10-7C。一片雷雨云带的电荷,大约有几十库仑。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验电器
验电器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验电器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验电器金属箔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①金属球箔片张角大,带的电荷越多。
②分别接触同种电荷,金属球箔片张角变大;分别接触异种电荷,金属球箔片张角变小。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原子及其结构
为什么摩擦能够起电呢?
电荷是被创造出来的吗?
常见的物质是由 分子、原子构成的,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
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绕核运动。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e)
最小电荷量 e=1.6×10-19C
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摩擦起电的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
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束缚电子能力强
摩擦后得到电子
=> 带负电
为什么摩擦能够起电呢?
电荷是被创造出来的吗?
=> 带正电
束缚电子能力弱
摩擦后失去电子
电荷转移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扩展知识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束缚能力强弱的排序图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导体和绝缘体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用什么方法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金属球
绝缘垫
金属杆
金属箔
金属罩
验电器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何利用实验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分别用金属棒和橡胶棒连接验电器,观察A、B金属箔的张角没有变化。
A
B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绝缘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导电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也不能带电
3.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但能够带电
4.绝缘体内没有电子,因此它不容易导电
判断对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