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量条件选择 课件(共12张PPT)-《分析化学》同步教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7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量条件选择 课件(共12张PPT)-《分析化学》同步教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12张PPT)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量条件选择
学习内容
Learning content
01
仪器测量条件的选择
02
显色条件的选择
03
参比溶液的选择
测定波长
测定波长的选择应满足:
⑴对光吸收充分(提高灵敏度);
⑵测定波长处附近的吸光系数变化不大(减少测定误差)。
【结论】 选择在被测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处(λmax)进行吸光度测定。
吸光度 A
波长λ(nm)
1.测定波长的选择
λmax1
λmax2
一、仪器测量条件的选择
分析误差大
A=K·C·L
L
浓度C
吸光度A控制在0.2~0.8的范围(透光率T控制在20%~65%之间)。
2.吸光度值的选择与控制
(1)控制溶液的浓度;
(2)改变吸收池的厚度。
(1)吸光度测定值选择范围:
(2)控制方法:
吸光度太大
吸光度太小
二、显色条件的选择
为什么
要显色?
加入的试剂叫显色剂。
发生的反应叫显色反应。
紫外-可见光区无吸收(无颜色)的物质,加入某种试剂与之反应可生成有较强吸收的有色物,则可使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吸光度与显色剂浓度变化曲线图
1. 显色剂用量的选择
方法:配制被测物浓度相同而显色剂用量不同的溶液,分别测其吸光度,绘制A-CR曲线。曲线上吸光度较大且平稳的区域就是显色剂用量的选择区域。
A吸光度
显色剂浓度
Ca
Cb
曲线平台
图A
A吸光度
显色剂浓度
Ca
Cb
曲线平台
图B
吸光度A与溶液pH变化曲线图
A吸光度
pH
曲线平台
图A
A吸光度
pH
曲线平台
图B
2. 显色酸度条件的选择
方法:在不同pH缓冲溶液中加入等量的被测物和显色剂,分别测其吸光度,绘制A-pH变化曲线,曲线上吸光度较大且平稳的区域就是酸度的选择区域。
吸光度与显色时间变化曲线图
3. 显色时间的选择
方法:被测物与显色剂混合后,分别在不同的时间点测定其吸光度,绘制A-t变化曲线。曲线上吸光度较大且相对稳定的区域就是显色时间的选择区域。
A吸光度
显色时间
t
图A
A吸光度
显色时间
t
图B
4. 显色温度的选择
方法:被测物与显色剂于不同的温度下反应后,分别测其吸光度,绘制A-T曲线,曲线上吸光度较大且相对稳定的区域就是显色温度的选择区域。
吸光度与显色温度的变化曲线图
t
A吸光度
显色温度T(℃)
图A
A吸光度
显色温度T(℃)
t
图B
A吸光度
显色温度T(℃)
t
图C
三、参比溶液的选择
消除其他成分(比色皿、溶剂、显色剂等)的干扰,减少测定误差。
A(样)=A(待测物)+A(池)+A(干扰)
A(参比)=A(池)+A(干扰)
参比溶液
样品溶液
1. 参比溶液的作用
试样 显色剂 溶剂 吸光物质 参比液选择
无吸收 无吸收 透明 吸收 溶剂
基体吸收 无吸收 透明 吸收 不加显色剂的试液
无吸收 吸收 透明 吸收 显色剂+溶剂
基体吸收 吸收 透明 吸收 显色剂+溶剂+待测组分的掩蔽剂
参比溶液要根据待测溶液的组成和性质来选择,常有以下几种:
2. 选择参比溶液的方法
进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测定时,为什么要选用参比溶液?怎样选择参比溶液?
【讨论与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