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酸解解离理论 课件(共12张PPT)-《无机化学》同步教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酸解解离理论 课件(共12张PPT)-《无机化学》同步教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12张PPT)
酸解解离理论
人们对酸碱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
◆ 最初
酸:有酸味,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物质
碱:有涩味、滑腻感,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并能与酸 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
◆ 18世纪:所有的酸都含有O元素
◆ 19世纪:酸中的共同元素是H,而不是O
酸碱解离理论
酸碱的解离理论
酸:水溶液中能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 H+ 的物质
碱:水溶液中能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 OH- 的物质
酸碱的解离理论是 1887 年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从他的电离学说观点出发提出的。
酸碱解离理论
酸碱(中和)反应实质: H+ + OH- H2O
▲ 意义:
1.首次赋予酸碱以科学的定义,是对酸碱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的飞跃。
2.对化学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仍普遍应用。
▲ 局限性:把酸、碱局限于水溶液;
把碱限制为氢氧化物。
酸碱的强度
由它们在水溶液中的解离情况来决定。一般分为强、中强、弱三类。
例如,盐酸、硝酸、硫酸、高氯酸等是强酸;
NaOH、KOH、Ba(OH)等是强碱,属于强电解质。
磷酸、亚硝酸、亚磷酸等是中强酸。
乙酸又名醋酸、氢硫酸、HCN等是弱酸;氨水是弱碱。
它们在水溶液中仅微弱解离,属于弱电解质。
碱的解离理论从物质的化学组成上揭示了酸碱的本质,明确指出氢离子是酸的特征,氢氧根离子是碱的特征。从而揭示了中和反应的实质就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而生成水。
水中酸或碱的解离平衡
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pH值
H2O (l) + H2O(l) H3O+ (aq) + OH-(aq)
或 H2O (l) H+ (aq) + OH-(aq)
K W — 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
水的质子自递反应是吸热反应,故水的离子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298K的纯水中:c(H+) = c(OH-) =1.0×10-7mol·L-1
K w = c(H+) c(OH-) = 1.0×10-14
2.任何稀水溶液中同时存在H+和OH–,且 K w = c(H+) c(OH-)
pH = -lgc(H3O+)
pOH = -lgc(OH-)
298K的纯水中:
K w = c(H+) c(OH-) = 1.0×10-14
等式两边同取负对数:
pK w = pH +pOH = 14.00
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
酸性溶液:
pH < 7< pOH
中性溶液:
pH = 7 = pOH
碱性溶液:
pH > 7 >pOH
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pH值
pH值 = - lg[H+]
a.如果[H+] 1.0×10-7mol.dm-3。pH值 7,显酸性;
b.如果[H+] 1.0×10-7mol.dm-3。pH值 7,显碱性;
c.如果[H+]=1.0×10-7mol.dm-3。pH值=7,显中性;
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pH值
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HAc H+ + Ac-
平衡时:[H+]=[AC-]
1. 一元弱酸的解离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浓度),当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度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度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叫做解离平衡。
2. 一元弱碱的解离平衡
Kb ——弱碱B的解离常数
对于一元弱碱:
NH3 H2O NH4++OH-
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