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课件(共14张PPT)-《环境影响评价》同步教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6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课件(共14张PPT)-《环境影响评价》同步教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14张PPT)
4.6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案例导入
咪湖河一级电站项目
一 影响范围内生态现状调查
(1)基本生态因子调查
根据生态影响的空间和时间尺度特点,调查影响范围内涉及的
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功能和过程,以及相关的非生物因子特征。
项目占地区及周边评价范围内的地势地貌、土地利用,土壤类型
及肥力、局地气候、河流水系特征调查,
项目建设可能影响的主要植物及植被分布调查,野生动物调查等。
一 影响范围内生态现状调查
(2)生态系统调查
重点调查项目影晌范围内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功能及其演
替趋势的调查。
具有特殊保护意义生态系统应重点调查,包括生态系统赖以
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限制性因子)的调查、生态系统重要组
成成分的调查、结构、功能,国际或国家、地方规定的保护要
求。
(3)生态环境问题调查
调查主要生态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以利于提出解决问
题的对策、措施。
一 影响范围内生态现状调查
(4)重要敏感生态保护日标调查内容
根据《建设项日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保部2号令,2008),
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
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
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
、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
◆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
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一 影响范围内生态现状调查
(5)自然资源调查
自然资源量的调查,包括农业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植物资源、矿产
资源、土地资源等的储藏情况和开发利用情况。
二 生态现状调查方法
(1)收集现有资料
收集各级政府有关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珍稀和濒危物种保护的规划或规定,环境保护规划及国内国际确认的有特殊意义的栖息地和珍稀、濒危物种等资料,收集国际有关规定等资料
(2)现场调查
(3)访问专家
通过访问有关专家,解决调查和评价中高度专业化问题(如物种分类鉴定)和疑难问题
(4)应用遥感技术资料
二 生态现状调查方法
植被样方调查:首先需确定样地大小,样地大小依据植株大小
和密度确定,
一般草本样地在1m2以上,灌木样地在10m2以
上,乔木样地在100m2以上;
其次需确定样地树木,样地的面积须包括群落的大部分物种,一般可用种与面积和关系曲线确定样地数目。样地排列有系统排列和随即排列两种。
计算公式:密度=个体数目/样地面积
相对密度=一个种的密度/所有种密度×100%
优势度=底面积/样地面积
相对优势度=一个种优势度/所有种优势度×100%
频度=包含该种样地数/样地总数
相对频度=一个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100%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相对频度
2.物种多样性调查
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
只限于微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采用单位面积(hm2)内微管植物种数;
动物多样性调查
根据以往资料,确定本区珍稀濒危动物物种情况,根据不同种栖息地面积要求,确定凋查样方面积和调查方法;--示踪法、遥测法、野外观测法等;
简单物种多样性测量,在样地数-数种类的基础上;包括定居种,而非偶然或暂时移入种;
生态完整性调查
自然系统生产能力估测
参考权威著作提供的数据;
区域蒸散模式:
NPP: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t/(hm2.a);
RDI:辐射干燥度;
r:年降水量,mm;
PER:可能蒸散率;
PET:年可能蒸散量,mm;
BT:年平均生物温度,°C ;
t:<30°C+>0 °C的日均值;
T: <30°C+>0 °C的月均值;
三、生态现状评价内容
(1)在阐明生态系统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区域生态质量的主要原因。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角度,评价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状况、生态系统面临的压力和存在的问题、生态系统的总体变化趋势。
(2)分析和评价影响区域内动物、植物等生物因子的现状组成、分布、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当评价区域涉及受保护的敏感物种或其保护区时,应重点分析该物种的生境、生态习性等。
(3)评价生态现状可选用植被覆盖率、频率、密度、生物量、土壤侵蚀程度、荒漠化面积、物种数量等测算值、统计值等指标。
现状评价技术方法
采用导则等推荐的列表清单或描述法、图形叠置法、生态机理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类比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生物多样性定量计算方法、生态质量评价法、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法等。
.现状评价结论
回答区域环境生态完整性,人与自然共生性、土地和植被生产能力受到破坏等重大环境问题;
回答自然资源特征及其对干垅的承受能力,用可持续发展观点进行判定;
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土壤侵蚀图、动植物资源分布图、自然灾害程度和分布图、生境质量现状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