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课件(共34张PPT)-《会计电算化原理与实训》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概述 课件(共34张PPT)-《会计电算化原理与实训》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会计电算化原理与实训》
第一章 概述
1、1 会计电算化的产生和发展
1.1.1 会计电算化的产生
会计电算化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与会计工作相结合的产物。
会计电算化是在二十世纪50年代第二代电子计算机时期开始的,最先是用于工资核算。
70年代以后,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性能进一步得到改进,价格不断降低。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问世,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会计专用计算机的迅速发展,给会计电算化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使其呈现出普及化的趋势。
1.1.2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取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起始于1979年,至今已经经历了四个阶段:
⑴起步发展阶段: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
在DbaseⅢ等小数据库上进行的,功能主要集中在简单的账务处理、报表、工资核算等模块
1981年8月,在财政部、原机械工业部和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召开了在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中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学术讨论会,正式把“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就这样,在会计界,“会计电算化”这一专用名词便被广泛使用了。
⑵成长阶段: 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在全国掀起了计算机应用的热潮,会计电算化也得以进一步发展。
1984年,财政部科研所研究生部、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开始招收会计电算化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⑶全面发展阶段:
1987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会计电算化研究组”。
1988年,铁道部制定了《铁道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总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1988年,“用友财务软件服务社”(“用友电子财务技术有限公司”的前身)在北京海淀区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诞生.
1989年财政部评审并通过先锋集团公司的凯利—先锋CP-800通用财会软件系统
1990年,财政部颁发了《关于会计核算软件评审问题的补充规定(试行)》。
1991至1992年,财政部组织并通过了用友电子财务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协咨询服务中心、上海财经大学、吉林长春吉联会计电算化公司、北京卓越电子财务网络研究所、北京市建筑工程总公司、京粤汉字电脑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华仪软件系统工程公司、福建省财税信息中心和天津大学信息与控制研究所等10家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
⑷普及提高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推出的商品化会计软件,在功能上作了较大调整,主要功能包括系统管理、账务处理、资金管理、报表、工资、固定资产、采购与应付账款、销售与应收账款、库存管理等。
财政部颁发了《代理记帐管理暂行办法》、《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会计电算化培训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等法规,使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系统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商品化会计软件基本上都具有网络功能
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开始利用计算机计算职工工资,引发了会计工作的变革
20世纪60年代,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开始逐步利用计算机对会计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从而取代了会计手工记帐的工作方式
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和数据库系统的大量应用,使计算机在企业中逐步得到全面应用
20世纪80年代,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在社会各个领域普及,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渐成熟,计算和数据能力大大提高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现代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已经高度普及
日本会计电算化的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在会计电算化的初期采取了从美国引进会计软件的方法,在吸收美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会计电算化原理与实训》
第一章 概述
1、2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构成及分类
1.2.1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物理构成及分类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物理结构由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会计规范和工作人员等五部分组成的。
1.2.2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功能构成及分类
会计电算化系统具有核算、管理和决策三大职能。根据其职能,将会计电算化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
1.会计核算子系统
会计核算子系统的职能是处理具体的会计业务,进行日常会计核算
由以下若干模块组成:帐务处理(总帐)模块、报表模块、工资管理模块、固定资产管理模块、采购管理与核算模块、材料处理模块、库存管理与核算模块及销售管理模块等
2.会计管理子系统
会计管理子系统的职能是进行会计管理工作,对企业发生的经营活动进行分析监督。由资金管理、成本价格管理和销售利润管理等模块组成
3.会计决策子系统
会计决策子系统的职能是进行会计决策,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它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决策分析方法,通过建立数据库和决策模型,向企业决策层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帮助决策者量化分析和论证企业未来的经营方向和目标
《会计电算化原理与实训》
第一章 概述
1、3会计电算化的工作层次
1.3.1 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实施队伍
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组织和运行过程中的管理工作,保证系统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应熟悉全面的财务管理工作,一般由财务主管或财务经理担任;
系统操作员主要负责系统的日常运行及简单的故障排除工作,操作员应具备基本的财务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一般由经过计算机和会计两类训练的会计人员或计算机专业人员担任;
系统维护员主要是对计算机及会计软件进行一些操作维护,对这类人的要求相对较高,要求熟悉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软件开发、会计业务、所使用商品化软件的安装与操作等知识
1.3.2 编制详细的费用预算
需要规划的费用包括:硬件费用、软件开发或购置费用、软件服务费用、系统运行日常开支、人员培训费用、人员工资和系统维护费用等。随着系统开发或购置的进程变化,费用预算也要随之进行调整。
1.3.3 会计电算化软、硬件配置
1、硬件配置是指会计电算化所需硬件系统的构成模式。目前主要有单机系统、多机系统、多用户系统和网络系统四种。其中,电算化应用早期的主流配置是单机系统;在一些大型企业里,多机系统和多用户系统较常见;而网络系统则是目前电算化硬件配置的主流。
2.会计电算化软件配置
会计电算化系统所需配置的基本软件包括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会计软件等
在选择会计软件时,应全面考虑,从会计软件的功能、会计软件的通用性、会计软件开发商的可靠性、会计软件的合法性、会计软件的安全性、本单位的会计业务特点、会计软件的售后服务质量、会计软件的购置费用等多方面进行比较,选择最适合本企业要求的商品化会计软件
1.3.4 进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试运行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试运行一般要经历三个紧密相连的阶段:
准备阶段
试运行阶段
正式运行阶段。
准备阶段
会计电算化系统使用的准备阶段是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使用的首要环节,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有:
清理会计业务工作内容,规范会计核算程序,规范科目编码,规范凭证和账簿,规范成本核算方法;
将手工系统的数据加以整理,形成会计电算化系统所需的数据,包括期初余额、发生额、手工系统与电算化系统的数据差异、项目代码等;
试运行阶段
在这个阶段,手工会计核算工作和计算机会计核算工作同时进行、并行运作,企业在这个阶段有两套帐簿,两套财务核算资料。在试运行阶段,财会人员还仅要做好手工会计核算工作,而且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并将手工核算的结果与会计电算化系统输出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进行比较,对差异进行分析
3.正式运行阶段
会计电算化系统进入正式运行阶段就实现了甩手工账,此阶段的主要标志是由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会计人员的岗位要重新进行划分,为保证基本的不相容职务划分,按照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由不同的人员进行凭证制作、凭证审核。尽量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与可靠
1.3.5 进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
宏观管理是指国家或全国性有关团体为保证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开展和电算化后会计工作的质量,所制定的办法、措施、制度和开展的活动
微观管理是指基层单位对已建立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的全面管理,是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自身的一些管理方法、措施、活动
《会计电算化原理与实训》
第一章 概述
1、4 会计主体开展会计电算化的条件
企业的客观需要
管理层的重视及企业内部的协调
良好的管理及会计基础工作
合理的专业人员配备
足够的资金
《会计电算化原理与实训》
第一章 概述
1.5 不同会计主体的会计电算化解决方案
1.5.1 工业企业的会计电算化解决方案
1.基本系统。
主要实现工业企业的资金流的核算和管理,包括总帐、应收、应付和报表。
2.扩展系统
主要实现工业企业资金流和部分物流的核算和管理,包括总帐、报表、采购与付款、销售与应收、存货、工资、固定资产、成本、资金管理、管理分析。
1.5.2 商业企业的会计电算化解决方案
1.基本系统。
主要实现商业企业的资金流的核算和管理,包括总帐、应收、应付和报表。
2.扩展系统
主要实现商业企业资金流和业务流的核算和管理,包括总帐、进销存、应收、应付、报表、工资、固定资产、资金管理、管理分析。
本章习题
P11
填空题
选择题
判断题
简答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