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课件(共33张PPT)-《统计基础(第三版)》同步教学(高教版·202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章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课件(共33张PPT)-《统计基础(第三版)》同步教学(高教版·2023)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统计基础
Starting from the importance of statistics, this chapter studies the meaning of statistics, several stages of statistical work process, and has a more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where statistical data come from;
总产值| 计划完成程度| 比重| 强度指标
总目录
1
2
3
统计概述
统计调查
统计整理
4
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5
平均指标与变异指标
6
7
8
抽样推断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时间数列
9
指数分析
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Statistical basis
第4章
Learn the meaning of statistics, several stages of statistical work process, and have a more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where statistical data come from;
4
第一节 总量指标
第二节 相对指标
熟练计算总量指标
熟练计算相对指标
能熟练运用总量指标与
相对指标进行分析
能力(技能)目标
学习目标
掌握总量指标的概念与作用
了解总量指标的种类
掌握相对指标的概念、作用和
计算方法
掌握相对指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掌握应用相对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知识目标
第一节 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与作用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
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
是通过个体的汇总相加而得到的总体数据,是统计整理阶段的直接成果,一般用绝对数表示,又称绝对数指标。
第一节 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与作用
(二)总量指标的作用
1.总量指标是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认识的起点。
2.总量指标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行社会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
3.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第一节 总量指标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1.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
(1)单位总量
(2)标志总量
是指总体中所含总体单位的个数。它是反映总体本身规模大小的总量指标。
是指总体中各单位某种标志值的总和。它是反映总体水平高低的总量指标。
单位总量:12
标志总量=236+523+458+248+356+478+547+369+489+625+568+356=5253
523
458
248
356
478
236
547
369
356
568
625
489
1
2
3
4
5
6
7
8
12
9
10
11
第一节 总量指标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2. 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
(1)时期指标
是指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 如,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全年财政收入68477亿元 。
统计上常用的时期
如:某日、某月、某季、某年、五年、十年等。
时期指标的特点
可连续登记
数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
具有动态可加性
第一节 总量指标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2. 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
(2)时点指标
是指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刻上所达到的量。如 2009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995万人。再如人口数、房屋的居住面积、商品库存量(额)、外汇储备额等。
统计上常用的时期
(1)以某一时刻或瞬间为时点
(2)以某一天为时点
时期指标的特点
不能连续登记
数值大小与时期长短没有直接关系
没有动态可加性
请注意区分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关键,在于看指标所反映的内容,看它是反映社会现象活动的过程,还是反映社会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的状态。
第一节 总量指标
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自然
单位
实物
单位
度量衡
单位
劳动
单位
复合
单位
货币
单位
双重
单位
第一节 总量指标
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1.实物单位
2.货币单位
实物单位就是反映事物的自然形态和物理属性的计量单位,包括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双重单位、复合单位、折合单位和其他单位
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来计量 。
3、劳动单位
用工时、工日、人工数 等劳动量计量的指标
优点:综合能力强
缺点:过于抽象,从它表现的数字中无法看出它包含的具体内容。
优点:能直接反映事物的使用价值或具体内容。
缺点:缺乏综合能力,即不能把不同单位的量加在一起而形成总量。
如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用万辆表示;
旅客运输周转量 用亿人公里表示;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用万公顷表示等。
第一节 总量指标
四、总量指标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1
注意现象的同类性
2
要有明确统计涵义和统计方法
3
要统一计量单位
第一节 总量指标
四、总量指标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指标的含义和范围
2.计算实物指标总量时,要注意现象的同质性
3.要统一计量单位
4.不同层次的数字不能相加
5.不是同一时点的数不能相加
6.时间不连续的时期数不能相加
7、相对数、平均数不能直接相加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
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指标数值对比求得的,用以反映现象的发展程度、结构、强度、普遍程度或比例关系等。
如人口的性别比例、年龄构成、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二)相对指标的作用
相对指标反映现象间的相互联系、
对比关系及对比程度
>
把现象的绝对差异抽象化,使一些不能直接对比的现象进行对比
>
说明总体内在的结构特征,为深入分析事物的性质提供依据
>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三)相对指标的计量形式
有名数
无名数
将分子和分母指标的计量单位同时使用,用两种单位复合起来而形成的单位。主要用于强度相对数,如人口密度用“人/平方公里” 。
(1)比值形式:是相对数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可分以下几种:倍数、十分数、百分数、千分数、万分数。
(2)比例形式:是用比例符号“:”把相互对比的指标联系起来所形成的一种形式。该形式不需要计算比值,有时还可以采用连续相比的形式。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二、常用相对指标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动态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二、常用相对指标
(一)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是某指标的实际完成数与计划任务数的比值,用以检查和监督计划的执行情况。
注:实际数与计划数比 ,即
计划完成程度
=实际完成数/计划完成数*100%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二、常用相对指标
(一)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例1:某企业计划2011年实现利税2000万元,实际实现2050万元,则
利税计划完成程度(%)=
例2:某企业1月份实际产量220万千克,计划产量200万千克,则计划完成程度为:
例3: 某企业1月份甲产品实际单位成本为45元,
计划单位成本为50元,则计划完成程度为:
举例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二、常用相对指标
1.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类型
(1)计划数为绝对数和平均数时
(2)当计划数为相对数时
举例:某企业某产品产量计划要求增长10%,同时该种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要求下降5%,而实际产量增长了12%,实际单位成本下降了8%,则计划完成程度指标为:
计划完成程度=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二、常用相对指标
2.计划执行进度的检查
计划执行进度=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二、常用相对指标
3.长期计划执行情况检查
水平法
累计法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二、常用相对指标
(二)结构相对指标
1.概念
2.计算公式
将总体的各组数值同总体数值对比,表明构成事物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
产业 增加值(亿元) 比重(%)
甲 ① ②= ①/∑ ①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4700 102004 82703 11.8
48.7
39.5
合计 209407 100.0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二、常用相对指标
(二)结构相对指标
(1)可以从现象的内部构成说明事物的性质和特征;
(2)通过不同时期结构相对数的变动情况,可反映事物的发展趋势;
(3)通过结构相对指标的变化,可以说明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4.结构相对指标的主要作用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二、常用相对指标
(三)比例相对指标
定义
计算公式
举例:
某学校教学人员为900人,非教学人员100人,则:
教学人员与非教学人员的比例
=900/100=9:1
同一总体中某一部分的指标数值与另一部分的指标数值之比,用来反映总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程度或比例关系 。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二、常用相对指标
(四)比较相对指标
1.概念
2.计算方法
两个类型相同的工业企业,甲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8542元/人·年,乙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1560元/人·年,则两个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比较相对数为:
将两个不同总体的同类指标作静态对比得出的综合指标。
注:同一指标在不同地区的比值,自己与别人比 ,即横向对比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二、常用相对指标
(四)比较相对指标
(1)可以用来对同类现象在不同国家、地区、部门、单位间进行比较,说明它们之间的数量差距;
(2)可以对先进和落后进行比较,用以赶先进、促落后;
(3)可以用来对标准水平或平均水平进行比较,来反映自己的工作状况。
3.比较相对数的作用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二、常用相对指标
(五)强度相对指标
我国土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总数为129533万人,则:
1.概念
2.计算方法
两个性质不同而又有联系的不同总体的总量指标对比而形成的相对数 。
指标作用:说明现象的强度、密度、普遍程度和利用程度。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二、常用相对指标
(五)强度相对指标
(1)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无名数、复名数等;
(2)必须从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方面去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
(3)强度相对数表现为“平均”的量,但不是平均数
(4)在计算过程中可以将分子与分母互换。
3.运用强度相对数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二、常用相对指标
(六)动态相对指标
1.概念
2.计算公式
动态相对指标,又称发展速度,它是同一现象在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对比的比值
注: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的比值,是自己与自己比,纵向比
动态相对数=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二、常用相对指标
(六)动态相对指标
(1)反映现象发展的趋势
(2)反映现象增减的速度
(3)常用于检查“同比增长”的情况
3.动态相对指标的主要作用
同比增长率=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三、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指标的可比性
1
相对指标要与总量指标结合起来运用
2
将有关多种相对指标结合运用
3
相对指标一般不能相加但能相减
4
谢谢
Starting from the importance of statistics, this chapter studies the meaning of statistics, several stages of statistical work process, and has a more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where statistical data come from;
总产值| 计划完成程度| 比重| 强度指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