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 1.《水墨游戏》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 1.《水墨游戏》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水墨游戏》教案
执教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课题 1水墨游戏 学习领域 造型 .表现
班级 级 课 时 1课时
课标分析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本学习领域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教材 分析 《水墨游戏》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以水墨画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接触中国画,尝试使用毛笔、墨、宣纸等工具和材料,开展趣味性造型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毛笔、墨、宣纸的特点,以及画面在水的作用下产生的丰富的视觉变化效果,体会水墨游戏的乐趣。
学情 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三年级的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解和认识还处于表面的、感性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看、想、试等多种游戏方式体验水墨奥妙,培养学生学习水墨的兴趣,增强他们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愿望。
教学目标 (1)欣赏名家作品,重点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画意。 (2)在开放式的笔墨游戏中体验、感受笔墨变化,体会水墨画的趣味。 (3)大胆尝试破墨法的多种形式,并发挥想象力,组织新的画面。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传承优秀传统美术文化的愿望和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基本的运笔、用墨方法,表现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 难点:体会水墨画的独特韵味,感受画面意境。
教法 学法 讲授  演示  交流  讨论。
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用具:笔、墨、纸、砚、毛毡等工具和材料,课件及相关图片资料。 学生用具:生宣纸、大小号毛笔、笔洗等水墨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 “同学们,老师最近学会了一个小魔术,只需要一秒钟就能画出一幅画,你们想看吗 ” 师准备一盆清水,倒入墨汁,用笔杆稍微搅拌一下,“同学们,见证奇迹的时刻来到了——”教师将宣纸快速的覆盖在水上,打开,“瞧,一副漂亮的抽象水墨画就画好了!” 教师揭题:看到这,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要画什么了吗 对,就是我们中国独有的传统绘画——水墨画。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水墨的世界游戏一番! 板书课题——“水墨游戏”。 【设计意图】:欣赏水墨拓印游戏,让学生初步感知水墨画,新奇的、直观的效果引起学生惊奇,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自然对本课内容充满期待。 二、发展阶段 1、“要想玩水墨游戏,就要有工具,那么水墨画的工具你准备齐了吗 教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水墨画工具的认识,然后教师补充介绍。 2、课件出示: A、你能用毛笔一笔画出大小不同的点吗 (难度系数☆) 学生自己尝试画,教师展示有代表性的作业,让学生说他的画法。 师生共同总结:笔尖轻点,点小,笔用力下按点大,笔在纸上以一个中心旋转点大,笔中水分多,点会散开变大…… B、你能画出粗细不同,墨色深浅不同的线吗 (难度系数☆☆) 学生尝试自己画,教师展示有代表性的作业,让学生说他的画法。 师生共同总结:笔立起来画的线细,称中锋用笔,毛笔躺倒画线粗,称侧缝用笔,水多墨少颜色浅,水少墨多颜色深。 教师再示范,逆锋、拖锋、散锋用笔方法,体验水墨用笔的神奇,提示学生用笔灵活不拘谨。 C、你能画出形状不同,墨色深浅不同、干湿不同的面吗 (难度系数☆☆☆☆) 学生尝试自己画,教师展示有代表性的作业,让学生说他的画法。 师生共同总结:想要画出干的效果,就要控制毛笔中的水分,可以在调墨盘中刮掉毛笔中的水分,也可以用废旧宣纸或吸水性强的纸吸走多余的水分。 教师可以示范毛笔蘸水后笔尖点浓墨,侧锋一笔画出不同墨色的块面。示范大块的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画。 【设计意图】:“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鼓励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等学习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这些都是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针对本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阶梯式游戏探究过程,每一次探究都有明确要求,学生对墨色、干湿变化等会产生有意注意,这样由浅入深,自主探究的发现,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加上教师的示范降低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体验水墨情趣,便于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3、学生初次尝试体验水墨创作 教师以“鱼”为例,“同学们,如果你用水墨的形式画一条鱼,你会怎么表现呢 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三分钟)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同学们,先请将你们的作品放在桌子上,老师先不去评价你们的这次作品好与不好,让我们一起走近大师,去看看他们的画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 【设计意图】在感受水墨用笔用墨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平时绘画经验,大胆放手先让学生在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下大胆作画,进一步体验水墨情趣。 4、欣赏大师作品,进一步了解水墨画中的笔墨情趣出示齐白石大师作品,学生欣赏。师“画面中鱼的墨色有什么变化 用笔有什么变化”学生大胆发表想法。教师再引导学生欣赏吴冠中大师的作品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欣赏“找一找画家的作品中点线面,墨色有没有浓淡干湿的变化!” 师总结“大师就是大师,画面简洁却不简单,将生活中的事物概括提炼,几根线,几个点,几个块面高度概括了生活的点点滴滴,整个画面营造了一种空灵、幽静、独特的意境!” 师:这些看似简单的水墨作品,寥寥几笔就给我们展现出了独特的水墨意境,大师的功力深厚,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但是我们可以简单总结大师的用笔用墨的变化为我所用(课件) (1)、用墨有浓淡干湿变化 (2)、用笔中锋侧锋灵活变化 (3)、点线面的结合使画面中的形象富有变化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主要欣赏了吴冠中的作品,他的作品中点线面的运用独特,有特殊的美,在学生用水墨练习了点线之后再来欣赏他的作品,水到渠成,加上教师有意引导,相信会在运笔用墨、画面意境等方面给学生以启迪。 5、师“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刚才的作品,对照黑板上总结的三点,看看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同位同学可互相点评,教师选择几张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并全班点评。 【设计意图】在欣赏完大师的作品后再去看自己的作品,学生有了一个判断标准,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这样才会让学生更好发展、进步。 巩固新知 6、再次欣赏同龄人的作品,进一步感受水墨中的变化带来的情趣。 教师:比较完作品,相信同学们心里都有一个判断标准,下面再来欣赏同龄孩子的水墨画。看看他们的作品中墨色有变化吗 用笔有变化吗 线条墨块有变化吗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时还是对照黑板上总结的三点去发现他们的作品优点在哪里 【设计意图】由大师过渡到学生,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绘画作品更符合本年级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从花鸟到山水到人物,教师是精心选择图片的。学生在欣赏、讨论、比较中,师一直强调用笔用墨的三点变化,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自然而然的按照这三点去创作和欣赏。 五、学生练习 任选一种题材内容,画一幅漂亮的水墨画! 要求:(1)、用墨有浓淡干湿变化 (2)、用笔中锋侧锋灵活变化 (3)、点线面的结合使画面富有变化 师“白石老人说过:中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所以,同学们不要拘泥与像与不像,大胆想像,大胆创作吧! 提示学生最后选择合适位置落款,写小一点。 【设计意图】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做画,敢于用水、用墨、敢于下笔,播放背景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大胆创作,体验水墨画带来的快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展示上节课的水墨作品,引起学生兴趣。提问学生:“这些是什么画?你们知道这些画是怎么画的吗?”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复习水墨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通过展示作品,让学生对水墨画有更直观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水墨画。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巩固学生已学知识,为新知识的教授做好铺垫。 二、巩固新知 1. 教师讲解并示范如何使用毛笔蘸墨汁,在宣纸上随意点染,形成有趣的墨迹。引导学生观察墨迹的变化,并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操作。 2. 示范如何利用水与墨的相互作用,让画面更加丰富。引导学生观察水与墨在宣纸上的变化,让学生感受水墨画的神奇与美妙。 3. 示范如何使用不同的笔法和技巧,表现不同的画面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水墨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示范与讲解,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水墨画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三、布置作业 布置学生自己创作一幅水墨画,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有趣、生动的画面。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要怕失败,勇于创新。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四、巡视辅导,习作点评 采取师评和生评相结合,结合作业要求: (1)、用墨有浓淡干湿变化 (2)、用笔中锋侧锋灵活变化 (3)、点线面的结合使画面富有变化 谈自己对同学水墨画的评价、想法,再次巩固本课知识的重难点,体会中国画独特的美。 【设计意图】在对学生作业评价的过程中,始终围绕本课重难点去评价,加深学生对水墨画的认知印象。 五、拓展和作业 中国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我们仅仅是扣开水墨画艺术宝库的大门,希望大家课后多多欣赏优秀作品,多多动笔练习,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收拾好物品,有秩序的离开教室。 【设计意图】开阔视野,使学生通过对中国画的深入了解,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逐步形成热爱、学习、继承优秀民族艺术的态度。组织学生清理卫生,教育学生热爱环境卫生。
板书设计 水墨游戏 墨分五色: 焦 浓 重 淡 清 探究新知: 用笔方法:中锋 大侧锋 小侧锋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