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统编版)第5课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历史下册(统编版)第5课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5课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三大改造,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当时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艰难发展,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标志。本课与《土地改革》、《工业化的起步》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上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下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段历史,为下一课作了很好的铺垫。三大改造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里程碑事件,是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作用。
了解三大改造等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三大改造发生的基本线索,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运用史料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理解三大改造对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对三大改造的学习,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一、从知识基础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在工业化方面的努力有了初步了解,但尚未了解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二、从认知基础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各种历史材料的分析,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得出结论,即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三、从情感基础分析:这段历史对于学生品然遥远,但学生们的祖父辈大都经历了这段历史,学生们搜集史料应该更有兴趣。
【导入新课】
展示《社会主义好》视频,提出疑问“我们国家是什么时候进入社会主义的?通过什么方式进入社会主义的?”引入第5课——《三大改造》。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出三大改造来进入本课。
【整体感知】
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合作化
贰: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叁:三大改造的意义
【解读课标 明确目标 培育素养】
【新课教学】
名词释义:三大改造
粗读课文子目,找出三大改造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粗读教材知道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通过教材总结,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合作社
(一)问题探究1:分析史料,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随着工业建设和城市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经济建设发展需要。
——《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
(设计意图)展示两段史料,学生分析归纳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是①土地改革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②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通过史料、表格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过渡: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二)问题探究2:怎样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方式、目的、原则又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归纳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方式、目的、原则,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三)问题探究3: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怎样的步骤呢?
(设计意图)展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的过程,而农业公有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通过过程展示,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过渡:到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经济得到发展。
过渡: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 年,90% 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贰】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一)问题探究1:为什么要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呢?
我们看,过去这几年,工商界已经有一些人觉悟程度是比较高的,他们懂得国家的政策、方针……同时,讲到成绩并不是抹杀缺点,会有缺点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大大地妨碍统筹兼顾,妨碍国家的富强,因为它是无政府性质的,跟计划经济是抵触的。
——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设计意图)展示史料学生分析归纳出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国家要进行的计划经济相抵触可能会影响国计民生,这也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问题探究2:国家又是怎样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呢?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目的、方式、政策等问题,通过归纳教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三)知识拓展:经公私合营发展至今的中华老字号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展示经历公私合营至今仍然存在的中华老字号,丰富课堂,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叁】三大改造的意义
(一)问题探究1:三大改造的完成又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呢?
(设计意图)展示表格,了解三大改造完成后公有制经济占到92.9%,而私有制经济基本上消灭,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也是三大改造的积极意义,通过表格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问题探究2:三大改造的过程中有何局限性?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不少地方在办社中存在着“宁多勿少”、“宁大勿小”、“越多越好”、“越大越好”的错误思想,因而违背农民自愿,胡乱的多办社、办大社,盲目追求公共财产,有的甚至将棺木寿材、老羊皮袄也归了社……
——陈大斌《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时代》
(设计意图)展示史料学生分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从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有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②必须处理好改造或改革与发展的关系,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
(三)素养提升: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认为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有什么联系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归纳出“一五计划”主要是发展经济,是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是变革社会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为了给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两者都是为了实现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一五”实施时间是1953一1957年,三大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也就是三大改造发生在“一五”期间,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三)拓展延伸: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归纳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学生分组讨论,自主表达观点,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中国有许多百年老字号经历了公私合营。请同学们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所百年老字号,了解它公私合营的故事吧。
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合作化
贰: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叁:三大改造的意义
一、满意之处
本课能结合学生的学情,认真揣摩,精心设计,选取大量的图片、视频,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1.本科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课堂衔接较好.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将课不知识与开发的课程资源相衔接。
2.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能够较好地做到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存在不足
1.内容过多,某些环节的处理还可以再灵活。
2.创新意识不够强,应该多学习多思考,不断提高在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努力方向
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白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