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雷雨》教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三《雷雨》教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简介

《雷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雷雨》是统编版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其一。本单元所选作品,多反映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生百态,社会复杂。具有深刻的思想主题、丰富的文化内涵、极高的艺术价值。
《雷雨》强调:“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休验和思考。”故本单元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解读名家名剧,步入戏剧殿堂的瑰丽之门。学习的重点是分析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品味人物的语言。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戏剧语言的特色,通过品味个性化的语言及潜台词进一步窥探人物内心世界;
2.思维发展与提升:运用表演、口头和书面语言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鉴赏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把握矛盾冲突,提高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通过《雷雨》了解曹禺,关注作者其他优秀作品,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传达的悲剧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矛盾冲突、品味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探究主要人物的性格、心理。
2.教学难点: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识,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
引导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场雷雨过后,两个家庭分崩离析,一个人走了,两个人疯了,三个人死了,只剩下周朴园一个人苟延残喘地活着”黑格尔《美学》中说“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下面我们就走进这出悲剧。
二、作者介绍
曹禺(1910--1996),中国杰出的现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他从小随继母辗转天津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1922年入南开中学读书,加入南开新剧团,1928年进南开大学,后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后进入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1933年完成处女作《雷雨》;(23岁)1935年写成《日出》(25岁)
《雷雨》《日出》《原野》三部曲是他的代表作,也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雷雨》的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有其重要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曹禺先生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1935年初,《雷雨》首次被搬上日本舞台,演出盛况超前,不久,它又被译为日文,《雷雨》是被翻译成各国语言文学最多的中国话剧。这部剧也被认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三、剧情梗概
这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悲情故事。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其妻子繁漪感到被压抑的苦闷,就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产生了暧昧关系。怯懦、自私的周萍又引诱了婢女四凤,出于嫉妒之心,繁漪便通知了四凤的母亲,远在学堂做工的鲁侍萍把她领走。而侍萍正是30年前被周朴园引诱并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的侍女,三十年前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大年夜,被赶出了周家的大门。鲁侍萍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这些矛盾在一个雷雨天终于酝酿、激化,矛盾冲突趋向高潮,真相大白之后,一切罪恶的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周萍和四凤知道了他们原来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四凤羞愧难当,雷雨之夜仓皇出走,不幸触电身亡,单纯、善良的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侍萍痴呆了,绝望的繁漪疯狂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
四、知晓戏剧
戏剧是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约,要适合演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第一,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第二,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第三,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 来表现;第四,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拓展】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
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描写的语言。
戏剧语言:一是舞台语言:即背景介绍,人物动作、神态说明,旁白、画外音以及其他叙述语言等。二是人物语言:动作性 ;个性表现力 ;抒情性有潜台词 ;动听上口 , 浅显易懂。
五、梳理结构
初读课文,梳理情节场景,理清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明确】第一个场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意外重逢。 第二个场景: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鲁侍萍与周萍母子会面。
《雷雨》(节选)中主要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 (情感矛盾);鲁大海与周朴园的矛盾 (劳资矛盾)
六、品读语言,分析人物
(一)周朴园
1.周朴园是怎样认出鲁侍萍的?请用词语概括鲁侍萍和周朴园的见面时周朴园的心理历程。
【明确】奇怪——疑惑——慌张——惊惧。
2.在交谈中他多次询问鲁侍萍的身份,我们可以从这些语言中看出他什么样的情绪呢?
【明确】
3.相认后,周朴园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明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责问
你可以冷静点。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了。--稳住
你的生日,每年我都记得。--安抚
关窗户的习惯,我都保留着。-- 安抚
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收买
4.周朴园对鲁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
【明确】①三十年来,周朴园对待“死去”的鲁侍萍:多次向人打听,特地派人到无锡打听侍萍的下落;一直保留着侍萍绣了花的衬衣;每年的4月18日都为她做生日;30年来他从南到北都带着侍萍用过的旧家具并一律按她过去喜欢的样式摆设;因生周萍着了凉,侍萍总要关窗户,于是30年来即使是闷热的夏天,周朴园也不允许开窗户;听到陌生的“鲁妈”的无锡口音便打听“梅小姐”的下落;客厅里总是摆放着侍萍的大照片;口中时时不离“前妻”。
②三十年后,周朴园对待“活着”的鲁侍萍:听到侍萍还活着,感到惊愕,更是避而不愿见;得知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时,先是声色俱变的责问;接着企图稳住侍萍,希望用金钱平息侍萍的旧恨新仇;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
【小结】周朴园人物分析: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课文从两个角度去揭露他的自私虚伪和残忍冷酷。课文节选部分从分刻画了他自私、虚伪、冷酷、残忍和奸诈。
周朴园社会意义:深刻地揭示出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有一种可怕的统治力量,也反映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长成的资本家,同封建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鲁侍萍
1.侍萍多次隐瞒自己的身份,又多次用往事试探,她究竟想不想与周朴园相认?
【明确】周朴园四次问到她姓什么,是谁,前三次她都很自然地掩饰过去,语调平缓,不露声色。但侍萍的话步步都在引导,处处设玄机,句句都带有暗示性,说明侍萍希望被认出,希望谈话能继续下去。这样矛盾的行为实际反映出她复杂的心理,30年前的事刻骨铭心,难以忘怀,有对当年大少爷的复杂感情,也有三十年来积累的痛苦与怨愤;想知道现在的周朴园如果知道她就是当年的侍萍,会以什么态度对待她。
2.三十年后的鲁侍萍是否认清了周朴园虚伪的爱?
【明确】当她感觉到周朴圆对侍萍的思恋和怀念时,表面上否定自己,实质上揭露周朴园的隐私,嘲笑、讽刺周朴园的卑鄙无耻,体现了她的冷静和清醒。当她面对周朴圆的声色俱变的责问时,叱责周朴园的始乱终弃,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展现自己的刚强与自尊。
【小结】鲁侍萍性格分析:30多年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的经历已经把她的性格磨炼得坚强又勇敢,她对残酷的现实充满了愤恨,但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是把这一切不幸归结于“报应”和“命运”;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朴园的“忏悔”中产生的某种轻信和谅解。在对话中,她既有意识地在隐蔽自己的身分,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她以撕毁五千元支票的举动,这表现了她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对周朴园的蔑视和对不公平社会的抗议,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她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我的萍儿。”表现出她那纯洁、崇高的母爱。她终于由一个无知幼稚的侍女成为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女人。
(三)鲁大海
在与周朴园的斗争中,鲁大海展现出了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作为新生工人阶级中的一分子,罢工工人的领导者之一,鲁大海与老奸巨滑的周朴园相比较,确乎显得幼稚而又缺乏斗争经验;但是,他有着可贵的坚定的阶级立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对资本家清醒而又深刻的认识。这些,都会给人们留下深刻而又清晰的认识。同周朴园谈判的失败,使我们叹惜大海之幼稚;揭露周朴园唆使矿警杀害工人,用金钱收买工贼破坏罢工斗争时,让我们看到了大海在这场斗争中显示出的力量。
七、深入文本,探究主旨
1.《雷雨》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剧,那么这幕悲剧中的主人公到底是谁?为什么?
【拓展讨论】观点1:谁是《雷雨》里最大的悲剧?不正是那个咬着牙根喝下一大碗苦药的女人繁漪吗?她是离雷雨中心最近的人,她是主角。
观点2:我认为《雷雨》主人公是周朴园。第一,周朴园是整个戏剧事件的开端。第二,周朴园是所有戏剧矛盾的中心,他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各种矛盾。第三,从情节上看,他是整个大家族的核心,戏剧的悲剧性结局就是在他一手操纵之下产生的。第四,从作者主旨来说,也主要想塑造周朴园这个典型人物形象。作者着力表现的是封建宗法家族制度对人性的钳制与扭曲,同时也揭露了阶级矛盾的尖锐性。
观点3:曹禺曾说过写作《雷雨》于他是“一种诱惑”,更重要的,他说过,这些人物的“挣扎”使他们更陷入人生的“泥淖”中。挣扎既然注定无谓,那么挣扎得最厉害、最有奋斗理想的人也就是最具悲剧性的人物。我们可以把《雷雨》的主角,定义为“最挣扎的人”。我以为周萍无疑是“最挣扎的人”。
2.本文以"雷雨"为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一方面,《雷雨》这部剧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说“雷雨”是整个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而另一方面,作者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沉郁压抑的环境里,一场改变社会现实的大雷雨即将到来。
《雷雨》是一部动人心魄的悲剧。剧本以20世纪20年代旧中国社会环境为背景,通过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艺术地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腐朽、糜烂的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自私、虚伪的道德性,猛烈地抨击了旧中国的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从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八、作业
《雷雨》是在高潮(四凤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中收场的。作者曾为此剧写过尾声:十年后周公馆改为教会医院,里面住着两位发了疯的老妇--侍萍和繁漪。一天,孤独的周朴园去看望她们,但什么话也没说。请你按自己的设想另写一个尾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