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课件:力学综合复习策略(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课件:力学综合复习策略(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力学综合复习课
目录
Contents
力学综合复习课
01
02
03
04
教学内容分析(大单元)
学生学情分析
教法与学法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大单元)
教学活动设计(1课时)
05
06
教学反思评价
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解读
① 注重在机械运动情境下培养学生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和模型建构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课标第13页)
② 会用运动与相互作用的知识分析曲线运动问题,能用能量的观点分析和解释常见的有关机械运动问题。(课标第17页)
本节课是力学综合一轮复习课,主要内容是用力学三大观点解决力学相关问题。
③能用动量和机械能的知识分析和解释机械运动现象,解决一维碰撞问题。能从运动定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不同角度思考物理问题。(课标第27页)
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内容分析
力与运动
重力 (包括宏观的万有引力)
弹力 (包括绳子拉力和杆件、常见刚体
的支持力与压力等)
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
电场力(库仑力、匀强电场的电场力)
磁场力(洛伦兹力、安培力)
七力
七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 (包括自由落体、竖直上抛)
变加速直线运动
一般的曲线运动
抛体运动(包括平抛运动、类平抛运动、斜抛运动)
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和非匀速圆周运动)
简谐运动等
功、能量
冲量、动量
考点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核心解读
甲卷 乙卷 甲卷 乙卷 甲卷 乙卷 新课标卷
在备考中加强综合运用运动学公式、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能量守恒定律及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多物体、多过程问题的训练,学会解决管道、碰撞、含弹簧、板块叠加等问题,关注以竞技体育或近现代科技为背景命制的题目。
1.应用动力学
和能量观点解决问题 T20、T24 T19、T24 T14 T16 T14、T24 T14、T21 以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为情境,考查受力、运动分析、能量转化及功能关系问题,既有选择题,又有计算题,难度中等偏上。 2.应用动量和
能量观点解决问题 T14 T25 T25 T25 T20 命题通常涵盖动力学、能量、动量等综合性内容,过程复杂,研究对象多, 难度较大。 专题二 动量与能量
教学内容分析——近三年考情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中国高考报告(2024)
高考评价体系聚焦关键能力考查,突出思维品质与创新精神,实现从“考知识”向“考思维”“考能力”的转变。
我们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强调思维的可视化、过程化和规范化。
加强情境创设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是本轮高考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未来高考命题的基本方向。
课堂教学将实现从“授人以鱼(总结解题套路并实施题海战术)”到“授人以渔(加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训练,提升思维品质)”的转变,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参与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成为更有效的教学教育模式。随着高考内容和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教学将逐步实现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到“以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的转变。
学生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应对
学生目前的现状 教学策略分析
一轮复习已经复习完力与运动、能量、动量相关知识点,有进一步深度学习的热情和挑战难度的欲望,但缺少对知识网络的梳理,也欠缺这样的能力。 课前独立完成思维导图,课上指导梳理知识路径,实现物理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熟练力与运动、能量、动量公式的独立应用,“三大观点”灵活运用的意识不强,从实际情景建立物理模型以及解决多物体、多过程的综合问题能力仍需提升。 通过典型物理模型的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理解知识的“脉络”和“发展”,体会三大观点的相互联系、选用原则,形成三大观点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能够把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建立知识网络,促进学生物理观念的不断发展。
01
经历物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引领,认识科学的本质,通过适当的难度要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03
领会物理模型建立以及多过程问题综合分析的重要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02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灵活选用动力学、动量和能量三大观点
解决物理多物体、多过程问题。
建构物理模型,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培养
学生的思维品质、高阶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评价反思
自主分析
归纳总结
情境创设
教、学、评
一体化
启发引导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交流分享
目标驱动
教法与学法
1
成果分享 :力与运动、能量与动量思维导图
2
师生探讨:力学“三大观点”及对应规律与表达式
3
典例分析:建立“三大观点”思维方法处理问题
4
课堂总结:“三大观点”相互联系及选用原则
5
课堂升华:“三大观点”解决电磁场问题
教学活动设计
成果分享 :力与运动思维导图
成果分享 :力与运动思维导图
成果分享 :力与运动思维导图
成果分享 :能量与动量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物理观念的自主回顾与重建。
师生探讨:力学“三大观点”及对应规律与表达式
三大观点 对应规律 表达式
动力 学观点 力的瞬时作用效果 牛顿第二定律 F合=ma
运动学公式 v=v0+at x=v0t+1/2 at2 v2-v02=2ax
能量 观点 力对空间 的积累效果 动能定理 W合=Ek2-Ek1
机械能守恒定律 Ek1+Ep1=Ek2+Ep2
动量 观点 力对时间 的积累效果 动量定理 F合t=mv'-mv
动量守恒定律 m1v1+m2v2=m1v1'+m2v2'
师生探讨:
牛顿运动定律
力的瞬时作用效果
动量、冲量
力对时间的积累效果
功、能量
力对空间的积累效果
相互作用
运动学
基础知识
基本理论
基本应用
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抛体运动
圆周运动
简谐运动
设计意图:把物理概念和规律置于有序的知识结构网络中,让学生达成概念和规律的系统化和结构化要求,实现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
典例分析:建立“三大观点”思维方法处理问题
【典例剖析】一质量为m的物体在竖直向上的恒力作用下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v0,运动到位置A时,将该恒力的大小突然增大到某值,但保持其方向不变.持续一段时间t后,又突然将其反向,但保持其大小不变;再持续同样一段时间t后,物体又运动到原来的位置A.空气阻力不计,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试求:
(1)物体又运动到原来的位置A时的速度大小;
(2)物体后来所受的恒力大小。
要求:从不同的角度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
设计意图:1、一题多解,体会“三大观点”解决多过程问题;
2、通过可视化、过程化和规范化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典例分析:建立“三大观点”思维方法处理问题
【情境创设】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长木板B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在其右端放一质量m的小滑块A(可视为质点),初始时刻,A、B分别以v1、v2向右、向左运动。已知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 .
要求:小组合作从不同的角度自行设计不同的问题并作答。
提示:可以从对物理量进行具体赋值、增加滑块A和木板B运动的临界条件等
多情形、多角度进行创设问题。
典例分析:建立“三大观点”思维方法处理问题
【情境创设】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长木板B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在其右端放一质量m的小滑块A(可视为质点),初始时刻,A、B分别以v1、v2向右、向左运动。已知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 .
问题1:若最后A会滑离B,且B最后的速度为v,试分析:当分别增大v1、m、M时,v如何改变?
典例分析:建立“三大观点”思维方法处理问题
问题2:若M=m=2kg,v2=6m/s,v1=2m/s,μ=0.1,当A与B共速时,B也刚好运动至水平面的粗糙段,B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2,已知木板B足够长,g=10 m/s2,求:最终A和B都静止时,A与B左端的距离是多少?
设计意图:体会应用力学三大观点综合解决多物体、多过程问题。
师生合作创设的其他问题:
问题1:若最后A始终会滑离B,且B最后的速度为v,试分析:当分别增大v1、M、m时,v如何改变?
问题2:若M=2m,v2=v1=v0 ,且最后A不会滑离B,求:经历多长时间A相对地面速度减为零;
问题3:若M=2m,v2=v1=v0 ,且最后A不会滑离B,求:A、B达到共同速度的时间和共同速度的大小;
问题4:若M=2m,v2=v1=v0 ,且最后A不会滑离B,求:A向右运动的最大距离;
问题5:若M=2m,v2=v1=v0 ,且最后A不会滑离B,求:A、B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热量;
问题6:若M=2m,v2=v1=v0 ,且最后A不会滑离B,求:木板B的最短长度;
问题7:若M=2m,v2=v1=v0 ,且最终A滑离B时速度刚好为零,求:木板B的长度L;
问题8:若M=2m,v2=2v1=v0 ,且最终A滑离B时速度刚好为零,求:A在B上相对B运动的时间为多少,A相对B静止时
离B左端的距离为多少;
问题9:若M=4m,v2=v1=v0 ,且最后A恰好没有滑离B板,求:A相对地面速度为零时,B相对地面已发生的位移;
问题10:若M=4m,v2=v1=v0 ,且最后A恰好没有滑离B板,求:木板B的长度L;
设计意图:一题多变,多题归一,通过情境创设的开放性与探究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运用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多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总结:“三大观点”相互联系及选用原则
力学三大观点
的综合应用
三大观点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大观点的选用原则
三大观点及其相互联系
课堂总结:“三大观点”相互联系及选用原则
三大观点的相互联系
推导
推导
课堂总结:“三大观点”相互联系及选用原则
三大观点的选用原则
1、若涉及加速度、位移和时间,应考虑使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
2、若研究的对象为变力作用下的单个物体,则优先考虑动量定理或动能定理。
3、若研究的对象为两物体组成的系统,一般用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去解
决,但需注意所研究的问题是否满足守恒的条件。
4、若接触面粗糙且涉及相对位移问题时则优先考虑能量守恒定律。
5、若涉及碰撞、爆炸、打击等物理现象时,由于作用时间极短,一般选用动量守恒定律。
1、无论使用哪一个规律解决问题,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是前提。
2、注意研究对象的选取、条件的判断、过程的选择 、正方向的规定。
特别提醒:
课堂总结:“三大观点”相互联系及选用原则
选取规律的思维流程
力学多体、多过程问题优先考虑使用两个守恒定律。
课堂升华:“三大观点”解决电磁场问题
“电磁搭台,力学唱戏”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问题
电磁感应中的动量和能量问题
情境创设 启发引导
自主分析 归纳总结
力学三大观点思维、模型建构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
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知识为主线
思维为主旨
启发式教学法
分享
探讨
典例
总结
教学反思评价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