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六下语文第一单元阅读主题:分清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单元的课文,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主要部分写详细的。《北京的春节》抓住“腊八这天”“腊月二十三”等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阅读重点语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民俗特点进行详写的;抓住感受最深的语句,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节日热闹的气氛。《腊八粥》找出描写八儿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想象八儿的馋样儿,梳理八儿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感受腊八粥的甜蜜、家庭生活的温情。《古诗三首》根据古诗中所涉及的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藏戏》以藏戏的起源、面具、舞台形式、演出方式等方面了解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感受藏戏所折射出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所蕴含的艺术魅力。★阅读方法1.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并能在习作时,能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北京春节的热闹非凡,腊八节的香味袭人,藏戏的生动有趣都需要仔细阅读才能体会到不同节日的快乐与享受。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3.体会作者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利用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补充:如何把握内容详略,并体会其作用《北京的春节》《腊八粥》等都运用有详有略的方式来谋篇布局。阅读时,如何判断内容的详略呢?(1)叙述一件事,一般事情的开端和结局略写,经过要详写。(2)在总分总结构的文章中,总写部分略写,分写部分详写;概括部分略写,典型事例详写。比如《藏戏》一文中,开头简述藏戏的主要特点,结尾简述藏戏的传承方式,中间部分详细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和特色。(3)最能体现中心的部分详写。比如《北京的春节》中讲的是老北京过春节的独特习俗,而最能体现北京独特习俗的就是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这几天了,所以这几部分详写,其他的日子大体相似,所以就没有必要详细描述了。再如《腊八粥》,作者极力表现的是腊八粥的诱人,所以对八儿盼粥、分粥、猜粥、看粥的情节进行详写,表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而对喝粥的情节进行略写。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表达才清楚。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才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类文阅读-(一)母亲那碗腊八粥徐学平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迈进了腊八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板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我小的时候,乡村还是比较贫困的,粥可是庄户人家的主食了。那年头,稠粥是不敢奢望的,生活不宽裕的家庭,因为舍不得多放大米,有时稀得能照出人影儿。只有富裕点的人家,那粥才浓些,是真正的大米粥,人们就夸张地说成“竖勺子不倒”了。这粥,最好喝的当然还得数腊八粥,但除了过腊八节,寻常的日子里更是难得吃上一顿的。据老辈人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度日,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牵牛走过一座独木桥,牛蹄下一滑跌下了桥,将腿摔断了。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他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个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过上了好日子,为了铭记当年被财主关进房子忍饥挨饿的痛苦经历,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在清晰地记下了这个美好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腊八粥的诱人甜香。每到腊月初八,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熬腊八粥。腊八粥的食材是很丰富的,除了可以选用豌豆、黄豆、红豆、绿豆、高粱等粮食作物,还可以加入青菜、慈菇、荸荠、红枣、白果等蔬菜和干果。听母亲说,“腊八”一词中的“八”字,一般在配料时都是以凑齐八样为宜,搭配可随个人喜好而定。熬腊八粥是很费时的,但母亲却总是很有耐心。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当浓浓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时,母亲便开始喊我们起床。腊月正是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季节,每当从被窝里钻出来,浑身早已冻得发抖。母亲把那香味扑鼻、色泽鲜艳的腊八粥盛到碗里时,我们激动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会敞开腮帮子大嚼大吃,因为粥烫得厉害,“吸吸溜溜”的声音响成一片。每当嚼到里面细碎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一边品尝着香稠的美味,一边称赞着母亲的厨艺。母亲端着碗坐在一边也不管我们,只用那充满了爱的目光凝视着我们。待到额头上、鼻尖上沁出细密的珠时,那心窝里就别提有多温暖了!冬去春来,物换星移,近三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如今,腊八粥也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虽然现在城市店里腊八粥的用料已与以前大相径庭,什么桂圆、莲子、枸杞、蜜饯等既有营养又保健,十分讲究,但我吃来却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1.文中第1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A.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C.环境描写 语言描写 D.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2.文中第2自然段中,“竖勺子不倒”是什么意思?( )A.粥很香甜 B.很稀 C.很浓稠 D.粥里插着勺子3.下列对第3自然段讲述有关腊八粥的传说故事分析错误的是哪一项?( )A.从全文来说,这一叙述方式属于插叙。B.交代了腊八粥的来历,丰富了短文内容。C.作者欲扬先抑,讲述了朱元璋的经历,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D.用朱元璋忆苦思甜的情怀,含蓄地表达作者希望人们不忘过去、珍惜现在的情感。4.下列对第6自然段加点的词语“温暖”的理解,不恰当的是哪一项?( )A.母亲熬粥用料讲究,又营养又保健。B.腊八粥凝聚着母亲的浓浓的爱子之情。C.粥是母亲辛苦熬制出来的,让人倍感温暖。D.粥的味道特别香甜,在寒冷的日子里让人身暖心暖。5.与小时候的腊八粥相比,现在城市粥店里的腊八粥用料又多又好,可作者“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这是什么原因?请写一写。 6.作者详细描写的是哪一部分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二)花灯节日往往最能集中地表现一个民族的习俗和欢乐。西方的圣诞、复活、感恩等节日,大多带有宗教色彩,有的也留着历史的遗迹。节日在每个人的童年回忆中,必然都占有极为特殊的位置。无论多么穷的家里,圣诞节也得有挂满五色,小灯泡的小树。孩子们一夜醒来,袜子里总会有慈祥的圣诞老人送的什么礼物。圣诞凌晨,孩子们还可以到别人家门前去唱歌,讨点零花钱。我小时候,每年就一个节一个节地盼。五月吃上樱桃和粽子了,前额还给用雄黄画个“王”字,就是为了避五毒。纽扣上戴一串花花绿绿的玩意儿,有桑葚、老虎什么的,都是用碎布缝的。当时还不知道那个节日同古代诗人屈原的关系。多么高雅的一个节日呀!七月节就该放莲花灯了。八月节怎么穷也得吃上块月饼,兴许还弄个泥捏挂彩的兔儿爷供供。九月登高吃花糕。这个节日对漂流在外的游子最是伤感,也说明中国人的一个突出的民族特点:不忘老根儿。但最盼的,还是年下,就是现在的春节。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我小时候,大商家讲究“上板”(停业)一个月。平时不放假,交通没现在方便,放了假店员也回不去家。那一个月里,家在外省的累了一年,大多回去探亲了,剩下的掌柜和伙计们就关起门来使劲地敲锣打鼓。正月里欢乐的高峰,无疑是上元佳节——也叫灯节。从初十起就热闹,一直到十五。花灯可是真正的艺术品。有圆的、方的、八角的,有谁都买得起的各色纸灯笼,也有绢的、纱的和玻璃的。有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仿各种动物的羊灯、狮子灯。羊灯通身糊着细白穗子,脑袋还会摇动。另外有一种官府使用的大型纸灯,名字取得别致,叫“气死风”。这种灯通身涂了桐油,糊得又特别严实,风怎么也吹不进来,所以能把风气死。灯,是店铺最有吸引力的广告。所以一到灯节,哪里铺子多,哪里的花灯就更热闹。60年代初的一次春节,厂甸又开市。而且正月十五,北海还举行了花灯晚会。当时我一边儿逛灯一边儿想:是呀,过去那些乌七八糟的要去掉,可像这样的季节性的游乐恢复起来,岂不大可丰富一下市民的生活。 1.请你找出文中的一句过渡句,并写下来。 2.作者在文中都介绍了哪些花灯?请最少说出三种来。 3.文中第2自然段简要介绍了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读一读,完成下面填空。五月,节日名为_________________,七月,节日名为_________________,八月,节日名为_________________,九月,节日名为_________________,以上的月份指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历月份。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_________________。4.作者介绍中国人过春节的情景,为什么要先写西方人如何过圣诞节? (三)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黎明到清早,全城鞭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1.短文第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摘录文中的句子。 2.文中画线的句子勾画的画面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3.除夕真热闹,主要的活动有:做( )、穿( )、贴( )和( )、放( )、吃( ),还要( )。4.文中说“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语句,写下来: 5.“光景”这个词在文中指( );“截然不同”的意思是( )。6.第3自然段写了哪些人?他们进行什么活动? 7.这里写了除夕和正月初一的热闹光景,是属于(详写 略写),这种写作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8.文段中对除夕、正月初一习俗的描写,突出了北京春节____________的特点。 (四)民俗中最亮的灯盏(节选)记忆里,这一天总会在父母的交谈中早早醒来。在苦涩和坚韧中又将度过一年,父母预谋着在这样的日于里,让新年与旧年碰撞出快乐的火花。预谋的幸福从一点点的准备开始。先得叫上裁缝为全家每人做一套新衣。瘸着一条腿的乡村裁缝在这个时候成了家家追捧的明星,道路虽不平坦,可是他们矜持地提着尺子,快乐地吹着口哨,大人们为了孩子争先恐后地将“机头”抢到家,孩子们争着往他碗里夹肉,为的是让自己的新衣先做,或者在新衣显眼的地方多缝个口袋。炸丸子、炒果子、切米糖这样的事,母亲们愿意在孩子们睡熟后进行。可是厨房的门关不住香气,孩子们偷偷地起床,眼前的景象新鲜、刺激,丸子在油锅里空翻、潜泳,瓜子在锅铲下争少得很凶,胖胖的蚕豆露出牙齿憨厚一笑。母亲们手中的铲子或勺子轻快又谨慎,稍有迟疑,这些小家伙们便会焦头烂额,不复可爱,雪白的冻米被糖召集起来,团结到一起,然后在母条们的刀下翻飞如雪片。制作豆腐的过程像一场祭祀,因为豆腐的好坏预兆来年的吉凶。掐算好黄道吉日,孩子们要用草纸擦嘴忌口。锅中被加热的豆浆如雪浪翻滚,点卤是最重要的工序。过与不及,都会让入缸的豆腐脑儿稀如寡水,恰到好处的点卤能让豆腐脑儿插住筷子。父亲是个读书人,点墨还行,点卤却很糟糕,每次他像拿毛笔一样拿住筷子准备投入缸中时,全家人的心收紧如拳头。零星的鞭炮,挥舞的灯笼,大红大绿的新衣,还有像气球一样飘浮的心……美好的事物,离当下的生活越走越远。这正如我们的青春,一页页被翻过去。只在春节这个时候,所有沉淀在昔日的记忆和对新年的向往,一起来到心间,让我们在等待中充满憧憬。 1.联系上下文,请你解释下列词语。())争先恐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焦头烂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细读文章,“民俗中最亮的灯盏”指的是“我”记忆中的(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春节3.体会文章那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完成练习。(1)文中记述的民俗有很多,其中详写的有( )(多选)A.请裁缝做新衣 B.炸丸子、炒果子、切米糖C.放鞭炮,舞龙灯 D.制作豆腐(2)短文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画“——”的句子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 当作人来写,形象地描绘了这些事物在锅中的情形,生动地表达了孩子们 的心情。用“ ”在文中再画出一个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5.“美好的事物,离当下的生活越走越远。”这句话流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_______,以及对传统民俗的__________之情。 参考答案(一)1.B2.C3.C4.A5.①儿时物资匮乏,生活不富裕,粥只有在腊八才能喝到;②儿时的腊八粥是母亲亲自做的,粥里融入了母亲的爱,有家的味道。所以,即使现在城市粥店里的腊八粥用料又多又好,可作者“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6.作者详细描写的是母亲熬腊八粥,和“我们”吃腊八粥,详略安排得当,突出中心,深化了母亲慈爱的形象。 (二) 【答案】25.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26.宫灯、羊灯、狮子灯。27.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 阴 清明节28.通过对比,可以更加突出我国春节的热闹气氛和民族特色。 (三)1.除夕真热闹。2.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3.年菜 新衣 对联 年画 鞭炮 团圆饭 守岁4.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5.初一的情景 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6.男人们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孩子们逛庙会;老年间赛骆驼。7.详写让读者全面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突出了北京春节的热闹,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8.热闹、隆重 (四)1.争着向前,唯恐落后。文中指,大人们为了孩子争抢着把“机头”抢到家。 形容十分狼狈窘迫。文中指,翻炒的大米被炒糊的样子。2. D3. ABD 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表达清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4.丸子、瓜子、蚕豆 喜悦 雪白的冻米被糖召集起来,团结到一起,然后在母亲们的刀下翻飞如雪片。怀念 留恋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