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课时《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科学思维:知道不同物体形状不同,能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球体、六边形等形状。探究实践: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态度责任: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三、评价任务(根据需要设计评价量规)1.根据自己的常识,说出物体的常见形状,感知一个物体从不同面观察可以有不同的形状。评价量表1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星等说出物体的形状 能准确说出3个及以上的形状名称,得1颗星 ( )2.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实验结论。评价量表2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星等操作过程:把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 把乒乓球和木块装进同样的盒子里,比较并发现哪种物体平铺的数量最多,得2-3颗星。描述并记录观察结果 能完成观察记录表,并能准确说出自己的结论,得2颗星。3.动手操作,通过摆放螺母,发现不同的摆放方式会出现不同的摆放数量。评价量表3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星等操作过程:用不同的平铺方式摆放螺母。 把螺母按照不同的面摆放在盒子里,观察摆放数量,得1颗星 ( )描述并记录螺母的不同摆放数量。 能完成观察记录表,并能准确说出每次的摆放数量,得1颗星 ( )四、教学过程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评价(一)情境导入 1.问题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用简易天平称量的方法比较了5种物体的轻重,你还记得它们是谁吗? 生举手回答 课件出示 师:现在,老师把其中的两个物体放入一个盒子中,前提条件是你们不知道是哪两个,那你能猜出里面装的是谁吗? 2.小游戏“摸一摸” 师提示不能用眼睛看,学生回答用手去摸 课件出示图片 师问:你摸出是什么了吗? 生举手回答:我摸的圆的是乒乓球,长形的是橡皮。 师小结:看来我们可以通过形状判断出一些物体。 课件出示图片 师解释:科科在家里写作业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问题,铅笔盒里都是文具,但是有的是长方形,如橡皮,有的是三角形,如三角尺。所以科科对物体的形状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不同物体的形状。 揭示课题:认识物体的形状 通过问题导入和“摸一摸”的游戏,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同时直接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状上的不同。 揭示课题,明白今天学习的主题。 学生通过对上节课的复习,了解这节课研究的物体和上节课有关。根据摸一摸的小游戏,了解这节课的内容和物体的形状有关。老师给予积极评价(二)探究活动 评价活动:哪种物体放的数量最多 1.认识物体形状 课件出示螺母和木块的图片 师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物体的形状吗? 生举手回答:螺母是六边形,木块是正方形 师小结:所以不同的物体作对比,形状可能不同。 课件出示: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师解释:前面的课我们知道了质量是物体的一个特征,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形状,也是物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那请大家说说这四种物体的形状、 课件出示 生举手回答 师问:如果我们把它们转一转,你看到的形状还是这样的吗? 老师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旋转,去观察物体的每个面,从而感受角度不同,形状一样吗?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 课件出示 师小结:同一个物体,不同的观察角度,有不一样的形状。 2.在盒子里平铺物体 课件出示四个同样小的盒子 师过渡:老师这里有同样大小的四个盒子,如果我们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放在这四个盒子里,怎样才能装得更多? 课件出示 师引导:用“平铺一层”的方式来摆放,看一看怎样才能摆放得比较多。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四个盒子里。 师: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其他学生纠正自己出现的问题,记录数据,并比较哪个小组装得快,装得多。 课件出示 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记录表中。 师根据各小组的记录结果问:为什么小木块放入盒子中的数量要比乒乓球的数量多?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 师提示:从乒乓球和小木块的形状考虑 生举手回答 师小结:乒乓球是球体,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之间有很多空隙,而木块之间没有,所以木块平铺的数量多。 师问:那有没有其他的平铺方式呢? 同桌讨论 3.换一种平铺方式 出示: 提问:换一种平铺的方法,能放得更多吗? 课件出示螺母的不同面的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螺母的面不一样 师:我们把螺母平铺在盒子里,看看是什么样子的。 课件出示螺母躺着平铺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螺母的这种平铺 师问:换一种平铺的方法,能放得更多吗? 师提示:可以把螺母立起来哦。 课件出示 师小结:为什么螺母的平铺方式不同,装入盒子的数量就不一样呢? 预设:螺母的面是不一样的。 引导学生继续填写记录单,感受螺母换一种平铺方式后的结果。 课件出示 师:木块和乒乓球为什么没有其他摆放方式? 小结: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不会有变化。 课件出示: 小结:物体的形状不一样,会影响平铺满盒子后的数量。 师过渡:螺母不同的平铺方式,可以改变它铺满盒子的数量,下面我们再来观察一下橡皮,它有不同的平铺方式吗?如果有,铺满盒子的数量有变化吗? 小组实际操作,感受橡皮各个面形状的不同,从而分析橡皮铺满盒子的数量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橡皮的不同平铺方法 师小结:橡皮“躺”着、“立”着和“侧”着,用来平铺的“面”形状都不一样,所以橡皮“躺”“立”“侧”,装的数量都不一样。 引导学生把橡皮的平铺结果填入记录表中 课件出示记录表 4.讨论: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小组讨论,组内总结、交流 课件出示 让学生感受同一种物体的平铺现象 师小结: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螺母立着摆和躺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橡皮躺、立、侧面所占的地方都不一样,所以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课件出示 让学生感受不同形状的物体的平铺现象 师小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乒乓球在平铺时中间有空隙,不能把盒子地面铺满,装得少;而木块在平铺时能把地面铺满,所以装得多。 拓展延伸 生活中的平铺 师过渡:今天我们学到了形状对物体的占据空间的影响,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需要平铺的现象。 生思考后,举手回答 师引导在妈妈包饺子时,饺子的摆放情况 课件出示图片 师问:你有没有发现,都是形状相同,大小一样的饺子,怎么摆放的结果不一样呢? 同桌讨论 师小结:对,因为放饺子的东西不一样,所以 课件出示:根据“盒子”的形状,选择不同的平铺方式。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有时也取决于装它的“盒子”形状。 通过认识乒乓球、橡皮、螺母和木块的形状,让学生明白不同的物体作对比,形状可能不同。 通过对物体不同面的形状做对比,让学生明白,同一个物体,不同的观察角度,会有不一样的形状。 通过演示,知道学生理解平铺的方法,并学会操作及记录数据。 用“比一比”的形式开展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摆放方法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怎样才能将四种形状的物体尽可能多的平铺在盒子中。当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时,数量肯定是不一样的,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会产生影响,这样知识对于学生是认知上的需要,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 老师通过让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明白为什么木块平铺的数量多,同时理解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平铺方式。 通过把螺母躺或立着平铺在盒子里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螺母有不同的平铺方式,同时感受不同方法会有不同的平铺数量。 将摆放的方式及对应的数据汇总在一起,方便学生观察、比较。 学生大胆描述他们的想法。通过活动,学生已经意识到平铺的面不同,会影响到摆放的数量,但是这只是学生心里的感受,还需要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能够与伙伴分享,经过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感受到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也是常见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应用。 教师通过学生表现进行评价:根据不同的物体,说出它们都是什么形状。 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不同面,对物体的形状进行自己的描述,老师根据学生的描述给予评价。 根据老师的要求和提示,在盒子里平铺四种物体,感受并理解平铺的方法,从而得出结论,哪个物体平铺的数量多。老师根据学生的演示给予评价。 思考问题,讨论问题,理解木块平铺后数量最多的原因,感受物体的形状对平铺数量的影响。 跟着老师的提示,把螺母平铺在盒子里,感受不同的平铺方式和数量的变化。 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总结螺母换一种平铺方式后的数量变化,并填入表中。 小组合作,利用橡皮的不同平铺方式,铺满盒子,感受橡皮的平铺方式不同后铺满盒子的数量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组内总结、交流,自己描述回答出同一种物体的平铺特点和不同形状的平铺特点,从而感受形状的影响,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总结。 根据生活中饺子的摆放情况,感受形状对物体空间占据的影响。(三)知识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什么?每个小组试一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我们通过对乒乓球、木块、螺母和橡皮四种不同的物体在相同的盒子里的摆放情况,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的状况也可能不同。 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内容。 教师考查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及时给予评价。四、成果集成大家通过对不同物体在相同盒子中的平铺情况,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五、作业设计【知识技能类作业】大家来填空1、我们玩橡皮泥时挤压和拉伸可以改变橡皮泥的( )。2、一个挨着一个地摆放,铺满整个盒子的方法叫( )。3、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的空间( );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 )。大家来判对错1、将同一种物体按不同方式平铺,盛装的数量不会改变。( )2、篮球和铅笔的形状不同。( )3、形状也是物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4、( )大家来选一选1、橡皮要平铺一层盒子,( )摆放,才能放得最多。A. 立着 B. 平放 C. 都一样2、把下面的物体平铺在方形盒子里,有不同平铺方式的( )A.小木块 B. 乒乓球 C. 橡皮3、同一种物体用不同的平铺方式,盛装的数量不同,这与物体的( )有关。A. 轻重 B. 颜色 C. 形状答案:大家来填空1、形状2、平铺3、不同 不同大家来判对错× 2、√ 3、√ 4、×大家来选一选1、A 2、C 3、C【综合实践类作业】妈妈给小彤买了一个新书架,小彤怎样整理摆放她的书更好呢?请你将作弊那的书合理地摆放到右边的书架里。(将序号填入书架中)答案: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②⑤③④①(解析:观察书架的不同分区,选择大小形状合适的书,充分利用空间,可以把书摆放得更整齐,更多。)板书设计3.认识物体的形状 螺母木块橡皮乒乓球第1次第2次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七、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对“形状”这一物体的基本特征展开研究,形状反映了物体占据空间的状况。在这节课中,学生关注的重点不是认识物体的具体形状,而是通过游戏化的研究活动——摆放,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的状况也可能不同,从而发展学生对“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的认识。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1.3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科版一年级下册内容总览单元主题01教学目标02新知导入03新知讲解04课堂练习05课堂总结06目录作业布置07板书设计08单元主题科科是一个非常爱问问题的小男孩。在他上幼儿园的时候,就经常问“妈妈,糖为什么是甜的?”“妈妈,为什么你比我高呀?”“妈妈,爸爸嘴上面一圈黑黑的是什么?”“爸爸,你怎么不和我一起上幼儿园?”……妈妈每天都要想着如何去回答科科的问题,于是妈妈给他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科科特别喜欢看。现在科科上了小学,懂得了如何去观察和发现,所以他对身边周围的物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学目标《认识物体的形状》科学观念: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科学思维:知道不同物体形状不同,能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球体、六边形等形状。探究实践: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态度责任: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新知导入新知导入把手伸进盒子里,去感知物体的形状,从而判断是什么物体。新知导入新知讲解不同的物体作对比,形状可能不同。1.认识物体形状新知讲解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1.认识物体形状新知讲解它们的形状一样吗?1.认识物体形状各个面的形状相同,都是正方形。新知讲解各个面的形状相同,都是圆形。每个面都不一样如果我们把它们转一转,你看到的形状还是这样的吗?1.认识物体形状同一个物体,不同的观察角度,有不一样的形状。新知讲解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2.在盒子里平铺物体新知讲解平铺2.在盒子里平铺物体螺母 木块 橡皮 乒乓球第1次第2次9161610新知讲解乒乓球是球体,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之间有很多空隙,而木块之间没有,所以木块平铺的数量多。为什么小木块放入盒子中的数量要比乒乓球的数量多?2.在盒子里平铺物体新知讲解3.换一种平铺方式有不同的平铺方法吗?新知讲解3.换一种平铺方式换一种平铺的方法,能放得更多吗?螺母的面是不一样的。新知讲解3.换一种平铺方式只有一种木块和乒乓球为什么没有其他摆放方式?只有一种新知讲解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不会有变化。将物体放在盒子中 螺母 木块 橡皮 乒乓球第1次第2次新知讲解2816991616103.换一种平铺方式新知讲解物体的形状不一样,会影响平铺满盒子后的数量。新知讲解橡皮换了平铺方法后,有变化吗?躺着放立着放侧着放3.换一种平铺方式新知讲解橡皮“躺”着、“立”着和“侧”着,用来平铺的“面”形状都不一样,所以橡皮“躺”“立”“侧”,装的数量都不一样。新知讲解2736将物体放在盒子中 螺母 木块 橡皮 乒乓球第1次第2次2816991616103.换一种平铺方式新知讲解探索三: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为什么会这样?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新知讲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生活中的平铺拓展提高根据“盒子”的形状,选择不同的平铺方式。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有时也取决于装它的“盒子”形状。大家来填空1、我们玩橡皮泥时挤压和拉伸可以改变橡皮泥的( )。2、一个挨着一个地摆放,铺满整个盒子的方法叫( )。3、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的空间( );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 )。形状平铺不同课堂练习不同大家来判对错1、将同一种物体按不同方式平铺,盛装的数量不会改变。( )2、篮球和铅笔的形状不同。( )3、形状也是物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4、 ( )×课堂练习×√√大家来选一选1、橡皮要平铺一层盒子,( )摆放,才能放得最多。A. 立着 B. 平放 C. 都一样2、把下面的物体平铺在方形盒子里,有不同平铺方式的( )A.小木块 B. 乒乓球 C. 橡皮3、同一种物体用不同的平铺方式,盛装的数量不同,这与物体的( )有关。A. 轻重 B. 颜色 C. 形状A课堂练习CC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什么?每个小组试一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我们通过对乒乓球、木块、螺母和橡皮四种不同的物体在相同的盒子里的摆放情况,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的状况也可能不同。课堂总结请你观察一下家里还有哪些物品是平铺的,它们的平铺结果一样吗?作业布置板书设计3.认识物体的形状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螺母 木块 橡皮 乒乓球第1次第2次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材版本 教科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主题 科科是一个非常爱问问题的小男孩。在他上幼儿园的时候,就经常问妈妈“妈妈,糖为什么是甜的?”“妈妈,为什么你比我高呀?”“妈妈,爸爸嘴上面一圈黑黑的是什么?”“爸爸,你怎么不和我一起上幼儿园?”……妈妈每天都要想着如何去回答科科的问题,于是妈妈给他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科科特别喜欢看。现在科科上了小学,懂得了如何去观察和发现,所以他对身边周围的物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就让我们跟着科科一起去看看他都有什么发现吧。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学习内容: 1.1物体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①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1.2空气和水是重要的物质: ①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的特征。 2.2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①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如沙和食用油等。 学业要求: 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物体和材料的外部特征,能说出空气和水的形态特点。 能依据一些外部特征对常见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能利用感官和观察工具(如放大镜等)进行观察并描述,能口述或利用简单图形表达想法。 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事物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能仔细观察和比较,如实表达观察到的现象;愿意使用工具辅助观察。 知道常见物质有些能在水中溶解,有些则很难溶解。 能操作简单的实验,观察和描述某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对生活中的溶解现象产生探究兴趣,能客观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教材分析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小学生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端,指向“组成世界的物体能够依照它们的性质进行测量、分类和描述”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为此,“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从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到一瓶水,再到一袋空气,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具有质量、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围绕“物体”这一主题,共设置了7课时,有《发现物体的特征》、《谁轻谁重》、《认识物体的形状》、《给物体分类》、《观察一瓶水》、《它们去哪里了》、《认识一袋空气》。教材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第1课到第4课是认识具有固定形态的物体,并对其根据性质特征进行分类;第5课是认识没有固定形态的水;第6课了解水的特征——溶解性;第7课是运用前面学到的探究方法认识一袋空气的特征。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大多为6、7岁,他们对物体的认识主要围绕质量、体积、状态等表现特征展开。在面对一个物体时,一年级学生大多可以说出其最明显的特征,如黄色的橡皮、透明的玻璃。但是学生大多不会描述那些不显著的特征,如与质量和体积相关的特征。通常,只有当描述物体特征的任务明确指向与质量或体积相关的特征时,学生才能说出哪个更大、哪个更重。尽管一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有限,不知道如何描述物体的特征,但是他们认识物体的主要困难并不在于不能描述,而是缺乏认识物体的角度,不能从更多角度、更全面地描述物体,无法稳定地从物体的外部特征、质量和体积三方面认识物体。单元目标 1.科学观念: (1)我们的周围存在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3)了解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4)知道水是无色、无味、会流动、透明的。 (5)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 (6)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科学思维: (1)如何通过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2)如何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3)知道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4)如何按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 (5)如何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6)知道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 3.探究实践: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知道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3)如何用简单的方法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4)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物体分类。 (5)在对比观察中,知道水可以流动,但无固定形状。 (6)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7)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来观察和描述空气的一些特征。 4.态度责任: (1)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 (2)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3)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4)意识到材料是可回收利用的。 (5)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6)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7)体会到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单元结构化活动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1.关注课堂问题预设与学生课堂反馈表现 2.作业设计与学生答题正确率的及时分析 3.会利用眼、手、鼻等器官和两两对比的方式对常见固体、水、空气进行观察,会用科学词汇从多角度描述物体的特征。 围绕单元和主题目标 1.分层设置单元测试 2.会运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的特征和物体放入水中后的变化情况。单元课时课型规划 课时课型课时内容课时目标 (单元目标分配)课时学习任务 (或问题) (一般1-2个) 达成评价1观察课发现物体的特征我们的周围存在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1.如何通过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怎样通过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1.能通过物体的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认识物体。 2.能通过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1实验课谁轻谁重感受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并且可以被测量。怎样通过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明白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1观察课认识物体的形状知道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如何用简单的方法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1.知道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1实验课物体的分类能按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1.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物体需要进行分类。 2.分类的方法有哪些。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物体分类。1观察课观察一瓶水知道水是无色、无味、会流动、透明的。学会用词汇描述对水的观察结果。在对比观察中,知道水和洗发液一样,可以流动,但与木块相比,水无固定形状。1实验课它们去哪里了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1观察课认识一袋空气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与木块、水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特征,有哪些相同的特征。掌握如何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描述空气的特征。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大单元整体教学】1.3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件.ppt 【大单元整体教学】1.3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时教案.docx 【大单元整体教学】教科版科学一下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单元教学规划.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