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生物碱 课件(共131张PPT)- 《天然药物化学》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章 生物碱 课件(共131张PPT)- 《天然药物化学》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131张PPT)
第九章 生物碱
alkaloids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分类及生源关系
第三节 理化性质
第四节 提取与分离
第五节 结构测定
第一节 概述
一、生物碱的定义
1、 一般定义: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类含氮有机物(氨基酸、肽类、蛋白质、维生素B等除外).
2、准确定义:生物碱是含负氧化态氮原子、存在于生物有机体中的环状化合物。
负氧化态氮:胺-3,氮氧化物-1,酰胺 -3,季铵-3,
排除含硝基+3和亚硝基+1的化合物.
二、生物碱在植物界的分布
1、发育较低级的植物类群中生物碱分布很少;
2、发育较高级的植物类群中生物碱分布很广:
① 裸子植物:如麻黄科麻黄属、松柏科松属等;
② 被子植物(单子叶):如百合科、石蒜科等;
3、生物碱极少与萜类和挥发油共存于同一植物类群中。
4、生物碱类型越特殊,其分布的植物类群越窄.
5、含生物碱的植物中很少只含一种生物碱,多数有数种或数十种生物碱共存
三、生物碱的存在形式
1、分类:
① 游离碱;② 盐类;③ 酰胺类; ④ N-氧化物;⑤ 氮杂缩醛类;⑥烯胺、亚胺等.
2、形成盐类的酸(有机酸):
草酸、柠檬酸、酒石酸、琥珀酸、盐酸、
硫酸与硝酸等。
3、亚胺类生物碱含 -C=N- 双键结构;
烯胺类生物碱含 -C=C-N- 结构;
第二节 生物碱的分类及生源关系
一、有机胺类生物碱
氮原子不结合在环内的一类生物碱
1R,2S-麻黄碱,平喘
秋水仙碱,抗癌
一、吡咯类生物碱-----来源于鸟氨酸
主要由吡咯或四氢吡咯衍生而成
1、简单吡咯类
结构简单,数目较少,活性较弱
水苏碱,祛痰,镇咳
红古豆碱,中枢镇静和外周抗胆碱作用
2、吡咯里西丁类生物碱
两个吡咯烷共用一个氮原子的稠环,很强的毒性
肝中毒
野百合碱,抗癌
三、哌啶类生物碱-----来源于赖氨酸
以哌啶环为母体
包括:吡啶、哌啶、吲哚里西丁、喹喏里西丁四类。
哌啶类
吲哚里西丁类
喹喏里西丁类
1、吡啶类生物碱
以吡啶为母核,结构简单,常为液态
烟碱,烟瘾
毒黎碱,肌肉松弛
2、哌啶类生物碱
以哌啶为母核,结构相对简单
胡椒碱,抗惊厥、镇静
山梗菜碱(洛贝林),加快呼吸
新生儿窒息、一氧化碳引起的窒息、吸入麻醉剂及其它中枢抑制药(如阿片、巴比妥类)的中毒及肺炎、白喉等传染病引起的呼吸衰竭
3、吲哚里西丁类生物碱
哌啶环和吡咯环共用一个N的稠环,复杂多变,活性较强
抑制病毒复制,肿瘤细胞迁移,诱导其凋亡
一叶萩碱,中枢兴奋
娃儿藤碱,抗癌
4、喹喏里西丁类生物碱
两个哌啶环共用一个N的稠环
苦参碱,抗癌
开发用于临床
金雀花碱,子宫收缩
四、托品烷类生物碱 ----来源于鸟氨酸
吡咯环和哌啶环拼合而成,两环共用一个N和两个C
形成托品烷基本骨架
R=H (dl -) 阿托品
R=H(l -) 莨菪碱
R= -OH 山莨菪碱
东莨菪碱
可卡因
胃肠道痉挛、抑制胃酸分泌、镇静、扩瞳
1
2
3
4
5
五、喹啉类生物碱---来源于邻氨基苯甲酸
以喹啉环为基本母核,多种生物活性
奎宁,抗疟
R=H 喜树碱
R=OH 10-羟基喜树碱
六、吖啶酮类生物碱---来源于邻氨基苯甲酸
以吖啶酮为基本母核
山油柑碱,抗肿瘤
七、异喹啉类生物碱---来源于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生物碱 分布较广,类型复杂,数量较多
1、简单异喹啉类
种类较少,结构简单
萨苏林,降压
萨苏里丁,降压
2、苄基四氢异喹啉类
数量多,均含四氢异喹啉骨架
① 苄基四氢异喹啉类
异喹啉的1位连有苄基
罂粟碱,解痉
去甲乌药碱,强心
②双苄基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
两分子苄基四氢异喹啉通过1-3个醚氧键相连而成
的二聚体或多聚体
汉防己甲素
风湿、抗癌增效药
③阿朴菲和异阿朴菲类
由苄基四氢异喹啉的苄基苯环和四氢异喹啉的8位脱去一分子氢形成四元环
阿朴菲
异阿朴菲
木兰碱,降压
紫堇定,抗癌
④ 吗啡烷类生物碱
含部分饱和菲核的四环基本骨架
吗啡
可待因
青藤碱
莲花碱
⑤原小檗碱和小檗碱类生物碱
两个喹啉环稠合而成,区别在于C环氢化程度不同
四氢黄连碱
小檗碱,黄连素,治疗
肠道感染、腹泻
⑥ 普罗托品类生物碱
普罗托品
与原小檗碱和小檗碱类的区别是C-N键裂解成
三环体系,且多具14-酮基。
14
⑦ 菲啶类:苯骈菲啶与吡咯骈菲啶
白屈菜红碱
石蒜碱
4、苯乙基四氢异喹啉类
分布较少,活性较高
三尖杉碱,白血病
4、吐根碱类
四氢异喹啉和裂环烯醚萜开环的片段拼合成
基本骨架,分布较少
土根碱,催吐作用
八、吲哚碱类生物碱---来源于色氨酸
种类较多,结构复杂,多具生物活性
1)简单吲哚类
只有吲哚环
吲哚
大青素B
2)β-卡波林类
可认为是吡啶并吲哚
β-卡波林,植物
界海洋生物
Plakortamines B,肿瘤抑制活性
3)半萜吲哚类
集中分布在麦角菌中,分子中吲哚环合并
喹啉环构成四环麦角碱体系
麦角新碱, 兴奋子宫
麦角胺
4)单萜吲哚类
重要的活性物质,数目较多,结构复杂,
具有吲哚核与C9或C10的裂环番木鳖萜及
其衍生物的结构单元
士的宁,中枢兴奋作用
5)双吲哚类
两分子单萜吲哚类生物碱经分子间缩合而成
长春碱 R= CH3
长春新碱 R= CHO
抗肿瘤药物
九、咪唑类生物碱
种类不多,咪唑母核
毛果芸香碱,治疗青光眼
十、喹唑酮类生物碱
种类较少,喹唑酮母核
常山碱,抗疟
十一、嘌呤及黄嘌呤类生物碱
含有嘌呤或黄嘌呤母核,分布较分散
香菇嘌呤,降血脂,降胆固醇
咖啡因,中枢兴奋作用
十二、萜类生物碱---不涉及氨基酸
1、单萜类生物碱
主要由环烯醚萜衍生而来
猕猴桃碱,降血压
龙胆碱,抗炎镇痛
2、倍半萜类生物碱
具有倍半萜的骨架,分布很窄
石斛碱,止痛退热
萍蓬定,抗菌
3、二萜生物碱
19或20个C 的四环二萜或五环二萜,具有β-
氨基乙醇、甲胺或乙胺形成的杂环
(1) 乌头碱
R1=R3=OH;R2=Bz
(2) 3-乙酰乌头碱
R1=OAc;R2=Bz
R3=OH
镇痛作用
紫杉醇,抗肿瘤
4、三萜生物碱
数目极少,结构中具有三萜或降三萜骨架
(A)C8缩醛或内酯部分
(B)C22的胺部分
交让木碱
十三、甾类生物碱
天然甾体的含N衍生物,与萜类统称为伪生物碱
1、孕甾烷(C21)生物碱
孕甾烷母核,C3或C20位单或双氨基衍生物
康斯生 ,降压
野扇花碱
2、环孕甾烷(C24)生物碱
具有19环-4,4,14α-三甲基孕甾烷结构
环常绿黄杨碱,增加冠
脉流量,强心等作用
3、胆甾烷(C27)生物碱
维藜芦胺
茄次碱
胆甾烷碱类
藜芦胺
异胆甾烷碱类
十四、胍盐类生物碱
结构中含有胍基,在动物的脏器及细菌中有一定分布
河豚毒素,极强毒性
贝类毒素,强神经毒活性
小结
一、来源于鸟氨酸的生物碱:
简单吡咯类、吡咯里西丁类、托品烷类
二、来源于赖氨酸的生物碱:
吡啶类、哌啶类、吲哚里西丁类、 喹诺
里西丁类
三、来源于邻氨基苯甲酸的生物碱 :
喹啉类、吖啶酮类
四、来源于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生物碱
简单异喹啉类 、苄基异喹啉类 (苄基四氢异喹啉类、双苄基四氢异喹啉类、阿朴菲和异阿朴菲、吗啡烷类、原小檗碱和小檗碱类、普罗托品类、菲啶类)、苯乙基四氢异喹啉类 、吐根碱类
习题1
五、来源于色胺酸的生物碱:
简单吲哚类,β卡波林类,半萜吲哚类,单萜吲哚萜类,双吲哚类
六、来源于萜类的生物碱
单萜、倍半萜、二萜、三萜生物碱
七、来源于甾体生物碱
孕甾烷生物碱、环孕甾烷生物碱、
胆孕甾烷生物碱
第四节 生物碱的理化性质
一、性状 1、组成元素:C、H、O、N等 (Cl、S)
2、状态:多为结晶形固体 ,少数为粉末,
个别液体 (烟碱、毒黎碱、槟榔碱)
3、熔点:固定,极个别有双熔点(防己诺林浙贝乙素)
4、味:生物碱多具苦味(盐酸小檗碱),辣味(胡椒
碱),个别具甜味(甜菜碱)
5、挥发性:少数有升华现象(咖啡因)
6、色泽:多数无色 ,仅少数有共轭体系的显色
小檗碱 (黄)、蛇根碱(黄)、小檗红碱(红)一叶荻碱(淡黄)
小檗碱黄色
小檗红碱红色
二、旋光性
1、旋光性易受pH、溶剂等因素影响。
烟碱
中性溶液
左旋体
酸性溶液
右旋体
例:
麻黄碱
氯仿溶液
左旋体
水溶液
右旋体
2、游离生物碱与相应盐类的
旋光性并不一致
氯仿溶液
左旋体
盐酸溶液
右旋体
吐根碱
3、生物碱的旋光性与其生理活性
关系密切
例如:
散酮作用:l-莨菪碱 = d-莨菪碱 的100倍。
强心作用:l-去甲乌药碱
局麻作用:d-古柯碱 > l-古柯碱
※ 通常左旋体呈显著生理活性
三、溶解度
1、 绝大多数仲胺和叔胺生物碱具有亲脂性,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碱水。
2、水溶性生物碱主要包括季铵碱类及少数小分子叔胺碱
3、少数生物碱的溶解性既类似亲脂性生物碱又类似水溶性生物碱,既可溶于低极性和极性有机溶剂,又可溶于碱水,主要包括一些分子量较小的叔胺碱和液体生物碱如麻黄碱
4、含N-氧化物的生物碱,具有半极性的N O,其极性大于相应的叔胺,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而在低极性的有机溶剂溶解度减小,如氧化苦参碱
4、两性生物碱,含有碱性N ,又含有酸性基团酚羟基、羧基
5、生物碱的盐类一般易溶于水,难溶或不溶于亲脂性溶剂
7、同一生物碱与不同酸所形成的盐类溶解
度不同,通常无机酸盐的大于有机酸盐的。
8、有些生物碱盐类的溶解度不符合上述一般规律 奎宁、辛克宁、罂粟碱盐酸盐易溶于氯仿,麻黄碱草酸盐、小檗碱的卤代酸盐不溶于水或较小
四、碱性
(一)来源
根据Bronsted酸碱质子理论,能够接
受质子的物质称为碱;能够给出质子
的物质称为酸。
生物碱分子中氮原子上的孤电子对,
能够接受质子(给出电子)而使生物碱
显碱性。
生物碱碱性大小可用碱的碱式离解常数pKb表示,
也可用其共轭酸的酸式离解常数pKa表示。
B + H + BH +
碱 酸 共轭酸
共轭酸越稳定,碱性越强
目前,生物碱碱性大小统一用pKa表示,pKa越大,碱性越强 。
(二)碱性强度的表示方法
pKa<2(极弱碱)、pKa=2—7(弱碱)、
pKa=7—12(中强碱)、pKa>12(强碱)。
碱性基团的pKa值大小顺序:
胍基[-NH(C=NH)NH2]>季铵碱>脂肪胺
基>芳杂环(吡啶)> 酰胺基
(三)碱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氮原子的杂化度:生物碱分子中氮
原子的孤电子对处于杂化轨道中,其碱
性强弱随杂化程度的升高而增强,即
sp3>sp2>sp。
如:
-CN(sp)呈中性;
吡啶(sp2 pKa=5.17)碱性较弱;
2-甲基-甲基吡咯(sp3 pKa=10.26)碱性较强
异喹啉(pKa=5.4);
四氢异喹啉(pKa=9.5)
季胺碱显强碱性
小檗碱
② 诱导效应
生物碱分子中的氮原子上电子云密度受到氮原子附近供电基(如烷基)和吸电基(如芳环、酰基、醚氧、双键、羟基等)诱导效应的影响。
供电基使氮原子上电子云密度增加,碱性增强;吸电基使氮原子上电子云密度减小,碱性降低。
例如:
二甲胺(pKa=10.70)> 甲胺(pKa=10.64)> 氨(pKa=9.75)
石蒜碱6.4
二氢石蒜碱8.4
※具有氮杂缩醛结构的生物碱常易于质子化开环而显强碱性.
阿替生12.9
《Bredt’s规则》的规律:根据这个规则,桥环烃化合物中的桥头碳(氮)原子上不能连有“双键”,否则会引起很大的环张力,会影响桥环烃的稳定性.
当N处于稠环“桥头”时,因无法发生“质子化”而致碱性变弱 。
桥头氮
R=H 阿马林:pKa=8.15;
R=Ac 二乙酰阿马林:pKa=4.9
③ 诱导-场效应
生物碱分子中如同时含有2个N原子,即
使N原子处境完全相同,碱度也有差异。
一旦第一个N质子化后 ,即产生一个吸电
基团-N+HR2.
诱导效应:通过碳链传递,且随碳链增长而渐降低。
静电场效应:通过空间直接作用的,又称为直接效应。
ΔpKa = 8.1
ΔpKa = 0.89
吐根碱
金雀花碱
④ 共轭效应
生物碱分子中氮原子的孤电子对与
π-电子成p-π共轭时,一般使生物碱的
碱性减弱。
三种类型:苯胺型、烯胺型和酰胺型
1
2

毒扁豆碱
pKa = 7.88
pKa = 1.76
苯胺型
苯胺4.58
环己胺10.14
烯胺型
A(生物碱)
B(共轭酸)
仲烯胺A(R或R’=H)的共轭酸B较不稳定,平衡向C进行,碱性较弱;而叔烯胺 A( R,R’为烷基)的共轭酸B比较稳定,平衡易向B进行,碱性较强。
pKa=11.94
pKa=0.4
N- 甲基-2-甲基二氢吡咯
吡咯
吡啶
pKa=5.25
新士的宁
士的宁
pKa=3.8
pKa=8.2
酰胺型
H+
(季铵离子)

pKa=13.6
(胍)
OH-
氮上孤对电子与酰胺羰基的p-π效应,其碱性很弱
胡椒碱
pKa=1.42
★氮原子的孤电子对和共轭体系的π电子产生p-π共轭的立体条件是两者的p电子轴共平面。
4.39
5.15
4.81
30
32
31
33
2.93
⑤ 空间效应
莨菪碱
pKa=9.56
东莨菪碱
pKa=7.50
尽管质子的体积较小,但是N质子化时,仍受到空间效应的影响,使其碱性增强或减小
pKa=12.9
pKa=9.56
H
H
H
H
14
14
阿替生
异阿替生
⑥ 分子内氢键与碱性的关系:
和钩藤碱
(pKa=6.3)
异和钩藤碱
(pKa=5.2)
当生物碱成盐后,氮原子附近如有羟基、羰基,并处于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分子内氢键时,氮上的质子不易离去,碱性强。
氮原子的杂化度、诱导效应、诱导-场效应、共轭效应、空间效应、分子内氢键形成
对于具体生物碱来说,若影响碱性的因素不止一个,则需综合考虑。一般来说,空间效应与诱导效应共存,空间效应居主导地位;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共存,共轭效应居主导地位。
小结
(二)成盐
1、季铵生物碱的成盐
OH-
氮杂缩醛形式(碱性中)
醛式(酸性中)
质子与OH-结合生成水
2、含氮杂缩醛生物碱的成盐
H+
OH-
斯米生
亚胺
质子与RO-结合生成H-OR醇或水
内酯环开裂,质子与COO-结合
..
3、N原子跨环效应生物碱的成盐

二甲氧基皮拉菲林
H+
OH-
H+

4、具有烯胺结构生物碱的成盐
烯胺
亚胺盐
H+
α
β
β
H+
OH-
14
14
二氢奥斯冬宁
β
α
α
β
质子化多在β碳上,而非氮原子上
新士的宁
有烯胺结构
含氮杂缩醛结构
阿马林碱
*稠环桥头N原子不能形成亚胺形式的盐
五、生物碱的检识
1、沉淀反应 (在酸性条件下)
常用沉淀剂:
①碘化铋钾(Dragendorff’s reagent);
②碘化汞钾试剂(Mayer’s reagent);
碘-碘化钾(Wagner’s reagent )
硅钨酸试剂(Bertrand’s reagent)
SiO2·12WO3 ·nH2O ------ 淡黄色沉淀
注意假阳性结果的排除
少数生物碱与沉淀试剂不反应
如麻黄碱、咖啡因等
某些非生物碱与沉淀试剂发生反应
如蛋白质、氨基酸等
2、显色反应
◆ 常用显色剂 —— 改良的碘化铋钾试剂
◆ 实验现象:
(从)黄色——桔红色——棕色(变化)
◆ 用途:用于薄层色谱中
◆甲醛一浓硫酸Marquis试剂
吗啡——紫红色;可待因——兰色。
◆钼酸钠一浓硫酸 Frohde试剂
吗啡——紫色; 利血平——黄色。
◆矾酸铵一浓硫酸 Mandelin试剂
莨菪碱——红色; 吗啡——棕色。
小结:
性状
旋光性
溶解性
碱性
成盐
第五节 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一、总生物碱的提取
(一)溶剂法(脂溶性总生物碱的提取)
1、水或酸水-有机溶剂提取法
①原理:生物碱的盐类易溶于水,游离的生物碱溶于有机溶剂。
② 方法:水或0.5-1%酸水溶液(7-15倍量)提取
③过程:水提— 浓缩 — 碱化(氨水或石灰乳)— 萃取(氯仿、苯等)— 浓缩萃取液 — 得亲脂性总生物碱。
2、醇-酸水-有机溶剂提取法
原理:生物碱及其盐类易溶于甲醇或乙醇
过程:乙醇冷浸—酸水—过滤 — 碱化(氨水或石灰乳)— 萃取(氯仿、苯等)— 浓缩萃取液— 得亲脂性总生物碱。
3、碱化—有机溶剂提取法
原理:利用游离生物碱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性质
过程:碱水润湿(10%氨水或石灰乳)— 有机溶剂固液(氯仿等)提取— 浓缩(回收溶剂)— 得亲脂性总生物碱。
弱碱性总生物碱的提取
酸水润湿(酒石酸或乙酸)— 有机溶剂固液提取(氯仿、四氯化碳或苯)— 浓缩(回收溶剂) — 得弱碱性总生物碱。
4、其他溶剂法
某些亲水性生物碱,可用与水互不相溶的溶剂如正丁醇、异戊醇等提取。
(二)离子交换树脂法
1、酸水液通过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
2、碱液或10%氨水碱化树脂
3、有机溶剂洗脱
4、回收溶剂
5、得总生物碱
(三)沉淀法(水溶性生物碱的提取)
1、将季铵生物碱水溶液调至弱酸性;
2、加入新鲜配制的雷氏铵盐饱和水溶液;
3、沉淀(水洗1-2次)溶于丙酮或乙醇,滤除不溶物;
4、滤液中加饱和Ag2SO4 ;
5、适量氯化钡,滤除沉淀;
6、滤液即为季铵生物碱的盐酸盐。



雷氏铵盐
季铵生物碱阳离子
二、生物碱的分离
(一)系统分离(类别生物碱分离流程图)
总生物碱
酸(2%硫酸或酒石酸) 水溶解,过滤
酸水滤液
有机溶剂萃取
有机溶剂层
(弱碱性生物碱)
酸水层
(中、强生物碱)
(Ⅰ)
(Ⅱ)
亲脂性杂质
有机溶剂层
1-2%NaOH萃取
碱水层
有机溶剂层
NH4Cl/有机溶剂
有机溶剂层
酚性
弱碱性生物碱
非酚性
弱碱性生物碱
(Ⅰ)
(Ⅱ)
酸水层
氨水调pH=9-10/有机溶剂萃取
有机溶剂层
1-2%NaOH萃取
碱水层
NH4Cl/CHCl3
氯仿层
酚性叔胺
生物碱
有机溶剂层
非酚性
叔胺生物碱
碱水层
①或②
pH>12
正丁醇
正丁醇层
水溶性
生物碱
酸化
沉淀剂
沉淀
分解
水溶性
生物碱
(二)特定(单体)生物碱的分离
(一)利用生物碱碱性差异进行分离
总生物碱
弱酸
水层
有机溶剂
强碱性生物碱
有机溶剂层
中强酸
水层
有机溶剂
中强碱性生物碱
有机溶剂层
强酸
弱碱性生物碱
(二)、利用生物碱及其盐类溶解度的差异进行分离
例: 唐古特山莨菪
pH=9
CCl4萃取
莨菪碱;
红古豆碱
CHCl3萃取
山莨菪碱;
樟柳碱
例2
金鸡纳树皮
Ca(OH)2润湿,苯提取
苯提取液
稀H2SO4
酸水液
NaOH调pH=6,温热放置析晶
硫酸奎宁沉淀
氨水碱化
奎宁
母液
碱化
沉淀
滤液
乙醚
沉淀(金鸡宁)
乙醚液
乙醚液
稀HCl
酸水液
乙醚液
酒石酸钾钠
酒石酸金鸡 宁丁(沉淀)
碱化
金鸡宁丁
母液
母液
KI
氢碘酸奎尼丁(沉淀)
碱化
奎尼丁
(三)色谱法
1、吸附剂:硅胶、Al2O3、聚酰胺等
2、洗脱剂:碱性有机溶剂
(如:CHCl3-NH3.H2O;苯-乙二胺;
丙酮-乙二胺等)
三、生物碱提取分离示例
(一)浙贝母中生物碱的分离(p377)
(二)药用生物碱的分离
1、分离原理
① 生物碱的盐类溶解度存在差异;
举例:麻黄碱(盐酸)与伪麻黄碱(草酸)的分离。
② 生物碱本身溶解度存在差异;
例: 唐古特山莨菪中四种生物碱的分离
③ 生物碱的极性存在差异;
例如:长春碱与长春新碱的分离
采用硅胶、氧化铝吸附色谱
④ 生物碱具有某些特殊功能基等。
例如:酚溶于NaOH:吗啡碱与可待因的分离
羧酸溶于NaHCO3;内酯、内酰胺遇碱开环溶解,遇酸闭环沉淀,如喜树碱、苦参碱的分离。
2、药用生物碱的工业生产应注重综合利用
两种方式:
一物多用。如唐古特山莨菪中分出莨菪碱、山莨
菪碱、樟柳碱、东莨菪碱、红古豆鉴与后马托品等
分出相关生物碱,再转化成药用生物碱。
如由长春碱转化成可药用的长春新碱。
小结
生物碱的提取:
溶剂法
离子交换树脂法
沉淀法
生物碱的分离:
系统分离
特定生物碱的分离
生物碱提取分离实例
第六节 生物碱的结构鉴定与测定
(一)紫外光谱
1、生物碱的结构分类与UV的关系
1)生色团(羰基、双键、苯基和硝基等)在分子的非主体部分
① 不能反映分子的骨架特征,测UV无意义; ② 代表性生物碱类:吡咯里西丁、喹诺里西丁、萜类、甾体生物碱类等
2)生色团处于分子的整体结构部分
① UV可反映生物碱分子的骨架特征,对其骨架类型的判断和测定有重要作用 ② 代表性生物碱类:吡啶、喹啉、吲哚生物碱类等。
3)生色团处于分子的主体结构部分
① 不同类型生物碱具有相同或相似UV,不
能推断生物碱分子的骨架特征, 测UV仅有
辅助作用。
代表性生物碱类:
含一个生色团:托品类、苄基四氢异喹啉
类、普罗托品类、二氢吲哚类等;含两个生
色团:吗啡碱类 、刺桐碱类生物碱等。
2、生物碱的UV谱图与pH值的关系
① 碱性N原子参与生色团或与之直接相连时,酸性与中性溶液中UV不同。如喹啉碱、吲哚类、吖啶酮类等
例如:喹啉 UVλmaxEtOHnm(lgε):
227(4.56), 280(5.56), 314(3.56);
UVλmax10%HClnm(lgε) :233(4.50), 236
(4.45),307(3.76); 313(3.79).
② 非碱性N原子与生色团直接相连时,酸性与中性溶液中UV基本不变。
例如:箭头毒V
UVλmaxH2O nm(lgε) 256(3.85), 292(3.70);
UVλmax2NHClnm(lgε) 256(3.80), 290(3.77)
1
4
2
3
箭头毒V
③ 当N原子不与生色团直接相连时,
N原子虽可与酸成盐但不影响其UV谱。
例如:那可丁:UV λmaxEtOH nm (lgε) 209(4.86);291(3.60);309-310(3.69)
那可丁盐酸盐: UV λmaxH2O nm (lgε) 211(4.76); 291(3.40); 313(3.54);
那可丁
若生色团含有羟基取代苯类结构,
则遇碱成酚氧负离子 ,发生红移。
(二)红外光谱
1、酮基有跨环效应时,νC=O
在1660-1690cm-1
2、Bohlmann吸收带
在反式喹诺里西丁环中,凡N原子邻碳上的H有两个以上与N孤电子对呈反式双直立关系者,则在2800—2700cm-1区域有两个以上明显的吸收峰;而顺式则无峰或极弱。

喹诺里西丁类、土根碱 类等
(三)质谱
此法在生物碱结构测定中多有应用。
1、难于裂解或由取代基或侧链裂解产生特征离子。分子离子峰[M]+或 M+-1 一般是基峰或强峰。
①主体或整体由芳香结构组成如:吖啶酮、喹啉、去氢阿朴菲、酮式阿朴菲等
②具有环系多,分子结构紧密的生物碱
如吗啡碱([M]+基峰) 、取代氨基甾体等:
a
b
b
a
丰土那明丙素
m/z
m/z
+
2、主要裂解受N原子支配,主要是以N原子为中心的α-裂解,多涉及骨架的裂解。
特征是基峰或强峰多是含氮的基团或部分。 如杂氮环己烷及其衍生物、四氢异喹啉环、四氢β –卡波林环等。
如金鸡宁、托品、石松碱、甾体生物碱类等。

金鸡宁
M+
m/z = 294
a,m/z = 153
b,m/z = 136(100%)
(1)金鸡宁碱类
α-裂解
金鸡宁质谱裂解途径
维藜芦胺
m/z=114(100%)

(2)甾体生物碱类
甾核多无特征性裂解,几乎所有的主要裂解均涉及氮原子。
3、主要由RDA裂解产生特征离子
RDA
α-裂解
+
+
文卡明
m/z = 338
m/z = 124
M
+
含四氢β- 卡波林结构的吲哚类、四氢原小檗碱类、普罗托品类等
+
+
非典型
RDA
α-裂解
白坚木碱
m/z = 282
M
+
m/z = 254
m/z = 124
二氢吲哚类碱的非典型RDA和 α-裂解
4、由苄基裂解产生特征离子
+
+
(多为基峰)
苄基四氢异喹啉类、双苄基四氢异喹啉类
(四)核磁共振谱
1、生物碱核磁共振谱图数据非常庞杂。
2、可以提供δ、J值、积分比、裂分图形等多种参数,用以判断H的化学环境、个数以及空间位置等
生物碱品种繁多,但同类型或相当类型的生物碱的1HNMR谱有规律可循;因此要了解其规律,方能进行1HNMR解析。
3、13C-NMR在生物碱结构测定中也十分重要,可以从中知道C的个数和类型,通道其结构的骨架类型和立体构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