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 课件(共27张PPT)-《基础统计第六版》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 课件(共27张PPT)-《基础统计第六版》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二章 统计调查
《基础统计》
第四节 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
01
定期统计报表制度
05
典型调查
04
重点调查
03
抽样调查
06
统计调查体系
02
普查
第四节
一、定期统计报表制度
(一)定期统计报表制度的意义
定期统计
报表制度
依据国家有关法规,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以一定的原始记录为依据,按照统一的项目、统一的指标、统一的表式、统一的报送时间和报送程序,自下而上的定期逐级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定期统计报表所包括的范围比较全面,项目比较系统,指标内容相对稳定。因此,定期统计报表是我国统计调查中取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四节
一、定期统计报表制度
基层单位可以根据事先布置的报表要求,建立、健全各种原始记录,使报表资料来源可靠,保证统计资料的准确、及时、完整。基层单位也可以利用统计报表资料,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管理。
由于定期统计报表采取逐级上报、逐级汇总的形式,各级领导部门都能得到管辖范围内的统计报表资料,便于经常了解本地区、本部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3
定期统计报表是经常性调查,内容又相对稳定,有利于积累资料,进行纵、横向的对比,为编制计划和检查监督计划执行情况提供依据,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计划实现。
1
2
(一)定期统计报表制度的意义
与其他调查方式
比较的显著特点
第四节
一、定期统计报表制度
(二)定期统计报表制度的基本内容
报表
目录
我国定期统计
报表制度内容
报表
表式
填表
说明
报表目录:报送的报表名称、调查对象、报表的填报单位、报送日期和报送程序等事项的一览表。
报表表式:统计报表的具体格式。包括表名、表号、报表期别、主栏项目、宾栏指标、表下补充资料、填报单位、报出日期、报送方式、填报单位负责人和填报人签章以及制表部门等。
填表说明:填写时应遵守的各种规定和应注意问题。主要包括:①报表的实施范围,谁填报、谁汇总;②统计目录,如产品目录、技术经济指标目录;③指标解释、计算方法、包括范围和有关事项的具体说明。
第四节
二、普查
(一)普查的意义
普查
根据统计的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主要用来搜集某些不能够或者不适宜用定期全面统计报表搜集的统计资料,主要用于调查属于一定时点的社会经济现象总量,也可以用来调查反映一定时期现象的总量。社会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定期统计报表不能代替普查。
1950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工业普查
1953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
1993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
1996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
1997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
2020年,进行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我国已经组织若干专项普查
第四节
(一)普查的意义
二、普查

重大普查优越性
① 领导重视,声势浩大,调查经费较容易解决
③能够较快的制定出各种分类标准、目录等
④统一行动、限期完成
⑤为定期统计报表和抽样调查奠定良好基础
②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协作
第四节
二、普查
(二)普查的组织
普查组织方式
按资料的来源
不同进行分类
利用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下发一定的调查表格,由被调查单位进行核实填报来进行
通过专门组织的普查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普查人员,对调查单位直接进行登记
例如,我国建国以来历次物资库存普查都属于这种普查形式。
例如,人口普查、工业普查、基本建设停、缓建普查等,都属于这种普查形式。
01


分类
第四节
二、普查
普查按工作
任务的缓急
不同分类
快速普查
一般普查
(二)普查的组织
02


这种普查工作采用逐级布置任务和逐级汇总上报的办法,花费的时间较长,不适应紧急任务的需要。
布置任务和报送资料越过一切中间环节,由组织普查工作的最高领导机关,直接向基层单位布置任务,基层单位直接向组织普查工作的机关上报资料。
注意:快速普查时效性强,但内容一般比较简单。
分类
第四节
二、普查
(二)普查的组织
普查的组织工作内容
①建立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并进行广泛的宣传; ②设计详细的调查方案;
③组织培训专门的调查队伍;
④做好物资准备和经费预算;
⑤系统有序地组织登记与汇总;
⑥严格审核普查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⑦公布资料并进行总结。
第四节
二、普查
(二)普查的组织







01 统一规定调查资料所属的标准时点,避免因为自然变动或机械变动而产生搜集资料重复或遗漏。例如,我国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统一规定的标准时点为11月1日零时。
02 在普查范围内各调查单位或调查点尽可能同时进行调查,并尽可能在最短期限内完成,以便在方法上,步调上取得一致,保证普查资料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03 统一规定的调查项目,不能任意改变或增减;同一种普查,每次调查项目的规定也应力求一致。此外,普查工作尽可能按一定周期进行,以利于历次普查资料的对比分析。
01
02
03
第四节
三、抽样调查
抽样
调查
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观察,并根据这一部分单位的调查资料,从数量方面推断总体指标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虽然是一种非全面调查,但是,它的目的却在于取得反映全面情况的统计资料,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它可以起到全面调查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将在第七章专门讲述,此处从略。
第四节
四、重点调查
重点
调查
专门组织的非全面调查。它是在调查对象范围内,只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调查。
重点
单位
在总体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那些单位,虽然被调查的这些单位在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只是一小部分,但它们的标志总量在被研究总体的全部标志总量中却占有绝大比重。
(一)重点调查的意义
意义:在数量方面说明总体在该标志总量方面的基本情况。
优点:大量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并能使调查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及时。
应用:重点调查的组织也较灵活,既可以组织专门调查,也可以运用统计报表进行调查。
第四节
四、重点调查
(二)重点单位的选择
根据调查的任务选择被调查单位
一般说来,选出的单位应尽可能少,而其标志值在总体标志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应尽可能大。选中的单位,经营管理制度要比较健全,统计力量要比较充实,统计基础要比较巩固。
选择标准是单位标志值在总体标志总量中占有绝大比重
重点单位的选择不带有主观因素。选择过程不考虑这些单位在技术、管理或其他方面的特定意义。
注 意
问 题
重点调查的目的为获得反映总体基本情况的统计资料,是不能推断总体的。
第四节
五、典型调查
(一)典型的查的概念和特点
典型
调查
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在对被研究总体作全面分析以后,有意识地从中选择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典型调查
特 点
① 调查单位是根据调查目的有意识选择出来的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单位,便于从典型入手,逐步扩大到认识事物的一般性和普遍性,调查方法机动灵活,省时、省力,有利于提高调查效率。
② 典型调查是一种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既可以搜集有关数字资料,又可以掌握具体、生动的情况,研究事物发生、发展过程和结果,有利于探索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典型调查
灵活性
根据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需要,典型调查既可以研究量的方面,也可以研究质的方面;既可以同时研究几个单位,也可以就一个单位深入探讨。
第四节
五、典型调查
(二)典型的作用
01 可以补充全面调查和其他非全面调查的不足。利用典型调查方法:① 可以搜集全面调查和其他非全面调查无法取得的统计资料;②可以搜集到不能用数字反映的各种情况;③验证全面调查数字的真实性。
02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利用典型调查资料估计总体指标。当总体单位差异程度不大且又要及时掌握全面情况,而又不便采用其他调查方式取得全面资料时,则可利用典型调查资料进行估计。
03 可以用于研究新生事物。 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开始出现时总是少数,但它具有代表性。当新事物还处在萌芽状况时,采用典型调查,就能抓住苗头,认真地调查研究,探索它们的发展方向,总结经验,以便推广。
第四节
五、典型调查
(三)典型单位的选择
在典型调查的整个过程中,准确地选择典型单位是做好典型调查,保证调查质量的关键问题。
01
根据调查目的和任务,先进行全面分析、综合比较,了解被研究总体的全面情况和一般水平。
从各个可供选择的单位中挑选富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
选择
前提
02
第四节
五、典型调查
(三)典型单位的选择
挑选中等典型
划类选典
选择
方法
挑选先进、后进或新生事物典型
在统计调查工作中,有时为了近似地估算总体的指标数值,而总体又十分复杂,这时可以在了解总体概况的基础上,按某种标志把总体划分为若干类型,根据每一类型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选出被调查的若干典型单位。
第四节
五、典型调查
(三)典型单位的选择
挑选中等典型
划类选典
选择
方法
挑选先进、后进或新生事物典型
典型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总体的一般情况,掌握总体的一般数量表现。中等典型可以代表总体的平均水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过解剖“麻雀”,可以认识总体的内部构成、一般水平和发展变化规律。
第四节
五、典型调查
(三)典型单位的选择
挑选中等典型
划类选典
选择
方法
挑选先进、后进或新生事物典型
为了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教训,宣传各种榜样和具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以促进社会主义的事业加速发展。
第四节
☆ 多种统计调查方式结合运用
任何一种统计调查方法,都有它的优越性与局限性,并有不同的实施条件,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复杂、门类众多、变化较快,一种统计调查方法不可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在具体的统计工作中,往往把多种统计调查方式结合运用,以满足科学决策的需要。
第四节
六、统计调查体系
“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并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等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第十六条规定的调查体系
第四节
六、统计调查体系
(一)建立周期性的普查制度
普查在统计调查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必须根据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安排。各项普查逐步形成完善的制度,从普查内容、普查时间到组织实施、经费保障等,都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去2003年国务院将我国大型普查项目定为3项,即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和农业普查。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在尾数逢0的年份实施;经济普查(包括基本单位普查、工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和建筑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两次,分别在尾数逢3、8的年份实施;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在尾数逢6的年份实施。
普查
项目
经济
农业
人口
第四节
六、统计调查体系
(二)开展经常性的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应用水平已成为评价一国统计工作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随着市场经济和统计信息咨询服务业的迅速崛起,抽样调查在统计调查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大力普及、广泛应用抽样调查技术,努力改变过分依赖全面定期统计报表的状况,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抽样调查制度,并确立抽样调查的主体地位。
国家统计局系统在各省市自治区设有调查总队
◆ 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
◆ 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
◆ 企业调查队
第四节
六、统计调查体系
(三)综合运用全面调查和重点调查
全面调查是由基层填报、逐级汇总、层层取得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数据翔实、程序规范,资料来源可信度较高。但耗时耗力。
“通过抽样调查、重点调查能够满足统计需要的,不得组织实施全面调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
根据统计任务,在保证数据可信、资料可用的前提下,还可以采用典型调查及其他调查方式搜集资料。
第四节
六、统计调查体系
(四)充分利用行政记录和相关资料
行政记录是民政、工商、税务等政府行政部门在行使其监督、管理和服务等职能过程中对事物及其变化所作的文字描述和记载,是收集、记录并保存在文件、档案中的公民、法人等行政监督对象的资料实录。
通过数据关联、资源共享使用行政记录代替统计调查中的同口径资料。
应用
应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者的内容分类、时间记录规则、资料的保密性和隐私性。
注意
谢 谢
同学们的聆听
2-04
统计调查
的组织方式
讲授完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