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二 统计设计 课件(共25张PPT)-《统计基础与实务》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项目二 统计设计 课件(共25张PPT)-《统计基础与实务》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Add your text
熟悉统计设计和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
掌握统计表设计的具体要求
知识目标
了解统计设计的概念、作用和内容
掌握统计指标设计的内容和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学习目标
项目二 统计设计
会针对某个具体问题进行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
技能目标
学习目标
会设计统计调查表、整理表和分析表
项目二 统计设计
(一)统计设计的概念
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是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统计研究的目的,对统计工作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通盘考虑和安排。这里讲的各个方面指的是统计研究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
统计设计的结果表现为各种设计方案,如统计指标体系、分类目录、统计报表制度、统计调查方案、汇总整理方案、统计分析内容和方法等等。
一、统计设计的概念和作用
任务一 统计设计的概念、作用和内容
一、统计设计的概念和作用
任务一 统计设计的概念、作用和内容
(二)统计设计的作用
1.统计是需要高度集中统一的工作
2.统计设计是从统计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的连接点。
3.统计设计承担通盘安排的作用
任务一 统计设计的概念、作用和内容
任务一 统计设计的概念、作用和内容
一、统计设计的概念和作用
任务一 统计设计的概念、作用和内容
第一节 统计数据概述
按所包含的时期划分
按所包含的研究对象的范围划分
按所包含的工作阶段划分
分为长期设计、短期设计和中期设计
分为整体设计和专项设计
分为全过程设计和单阶段设计
二、统计设计的种类
任务一 统计设计的概念、作用和内容
第二节 统计数据的收集
三、统计设计的内容
任务一 统计设计的概念、作用和内容
(一)确定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
(二)确定统计分类和分组
(三)搜集统计资料方式和方法的设计
(四)调查方案设计
(五)设计统计报表
(六)统计整理方案设计
(七)确定统计分析的内容
(八)规定各个阶段的工作进度和时间安排
(九)做好各部门和各阶段的配合与协调
(十)统计力量的组织与安排
三、统计设计的内容
任务一 统计设计的概念、作用和内容
第四节 统计中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四节 统计中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统计指标设计的内容
一、统计指标内容和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任务二 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
1.确定统计指标的名称和含义及相互关系
2.确定统计指标的空间标准和时间标准
3.确定统计指标的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二)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第二节 统计数据的收集
1.科学性原则
2.目的性原则
3.联系性原则
4.统一性原则
5.可比性原则
一、统计指标内容和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任务二 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
(三)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
第二节 统计数据的收集
1.全面系统与简明扼要相结合,突出重点指标
2.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突出动态分析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突出定量分析
4.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突出微观分析
一、统计指标内容和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任务二 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
第四节 统计中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任务三 统计表及设计
一、 统计表的意义和构成
(一)统计表的意义
统计表是用来表现统计资料的表格。统计调查中所取得的各种数据资料以及经过整理、汇总和分析后的资料,按一定的项目和顺序填在一定的表格内,该表格就称为统计表。统计表可分为广义统计表和狭义统计表两种。广义统计表包括统计工作各阶段中所用的一切表格。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积累资料及统计分析时都要用到表格。狭义的统计表是专门用来表现整理汇总结果的表格。
运用统计表来展示统计工作的成果能使大量的统计资料条理化、系统化,因而能更清晰地表述统计资料的内容,简明易懂,节省篇幅。而且统计表还便于比较各项目(指标)之间的关系,便于计算,利用统计表易于检查数字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第四节 统计中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四节 统计中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任务三 统计表及设计
(二) 统计表的结构
1、形式上
的构成
2、内容
上的构成
主词栏
宾词栏
总标题
横行标题
纵栏标题
一、 统计表的意义和构成
第四节 统计中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四节 统计中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任务三 统计表及设计
(二) 统计表的结构
(一)某年某学院大学生消费水平抽样调查整理表
每月生活费用支出(元) 合计(人) 城镇人(人) 农村人(人)
600元以下 14 3 11
600—800 50 21 29
800—1000 85 31 54
1000—1200 22 12 10
1200元以上 9 6 3
合 计 180 73 107
任务三 统计表及设计
三、 统计表的分类
(二)某年某学院大学生消费水平抽样调查分析表
每月生活费用支出(元) 人数统计(人)
全院 比重% 城镇 比重% 农村 比重%
600元以下 14 7.8 3 4.1 11 10.3
600—800 50 27.8 21 28.7 29 27.1
800—1000 85 47.2 31 42.5 54 50.5
1000—1200 22 12.2 12 16.5 10 9.3
1200元以上 9 5 6 8.2 3 2.8
合 计 180 100 73 100 107 100
复合分组表
复合分组表是指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分组后形成的统计表。
某年某地区年末人口数统计表
按城乡和性别分组 人口数(万人) 比重(%)
全地区总人口 6 810 100
一、城镇 2 880 42.3
男性 1 416 20.8
女性 1 464 21.5
二、农村 3 930 57.7
男性 1 895 27.8
女性 2 035 29.9
第四节 统计中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四节 统计中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任务三 统计表及设计
三、统计表的设计要求
(一)计表形式的设计
1.统计表通常都应设计成由纵横条交叉组成的长方形表格,长宽之间应保持适当的比例,过于细长、过于泛短和长宽基本相等的方形表,均不符合美观原则,应尽量避免。
2.统计表上、下两端的端线应以粗线或双线绘制,表中其他线条一般应以细线绘制。但某些必须用明显线条分隔的部分,也应以粗线或双线绘制。统计表左、右两端习惯上均不划线,采用不封口的“开口”表式。
3.统计表各横行如需合计时,一般应将合计列在最后一行,并在合计之上划一细线。各纵栏如需合计时,一般应将合计列在最前一栏。
4.复合分组列在横行标题时,应在第一次分组的各组组别下后退一、二字填写第二次分组的组别。这时,第一次分组的组别就成为第二次分组各组小计。若需进行第三、四次分组,可按此类推。
5.复合分组列在纵栏标题时,应先按第一次分组的组别分别列为各大栏,再按第二次分组的组别分别将各大栏分列为各小栏,并在各小栏前加列一小计栏。余者按此类推。合计栏(行)仍列在最前一栏。复合分组的第二次以后的分组如果没有必要列出所有组别时,应在所列出的组别前注明“其中”字样,以表示只列出了部分组别。
6.统计表纵栏较多时,为便于阅读,可按栏次编号。习惯上对非填写统计资料的各栏分别以(甲)、(乙)、(丙)……的次序编栏,对填写统计资料的各栏分别以(1)、(2)、(3)、(4)……的次序编栏。各栏统计数字间有一定计算关系的,也可用数学符号表示其计算关系。有些横行较多的表,也可同样编行号。
任务三 统计表及设计
三、统计表的设计要求
三、统计表的设计要求
(二)统计表内容的设计
1. 统计表的总标题应当用简练而又准确的文字来表述统计资料的内容,以及资料所属的空间和时间范围。
2.统计表的主词和宾词之间必须遵守相互对应的原则,以便表明统计表中任一指数值反映的量所属的社会经济性质及其限定的时间、空间和条件。
3.统计表各主词之间或宾词之间的次序,应当按照时间的先近、数量的大小、空间的位置等自然顺序编排。某些项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客观联系,如先有计划、后有实际、才有计划完成相对数;上期结余、加本期收入、减本期支出、等于本期结余数,等等,则应根据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合理编排。
4.指标数值的计算单位应按下述方法表示:当表中所有指标数值都以同一单位计量时,应将计量单位写在表的右上方,当同栏指标数值采用同一单位计量,而各栏的计量单位不同时,则应将计量单位标写在各纵栏标题的下方或右侧,并用半圆括号括起来。当同一横行用同一计量单位,而各行的计量单位不同时,则可在横行标题后添列一计量单位栏,用以表示横行计量单位。
(三)统计表制表技术要求
1.文字应书写工整,字迹清晰;数字应填写整齐、数位对齐。
2. 当数字为0时要写出来,某格中不应有数字时,要用符号“一”表示出来,当缺某项数字或因数值小可略而不计时,用符号“…”表示;当某项数字资料可免填时,用符号“×”表示。统计数字部分不应留空白。当某些数值与上、下、左、右的数值相同时,亦应填写该数值,不得用“同上”、“同左”等代替。
3.对某些需要特殊说明的统计资料,应在表下加注说明。
4.统计表填写经审核后,制表人和主管人都应签明,并加盖本单位公章,以示负责。
本项目共三个任务,主要介绍了统计设计的概念和内容;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统计表以及设计。目的是使读者对统计设计相关知识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知识小结
实践技能训练
巩固学生对统计设计中基本概念的认识。
加深学生对统计设计含义的理解
I

实训目标
培养学生统计设计能力

实践技能训练
实训内容
全班按6~8人划分学习小组,自选课题确定调查目的并展开统计设计,列出在此目的下的统计设计概念和内容,尝试列出相关统计指标和一套指标体系,并指出统计指标及统计指标体系以及他们的分类。
实践技能训练
成果检验
每个学习小组形成一份实训报告,由老师根据调查内容的丰富性、调查方式的科学性综合评定成绩。
成果检验
成果检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