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四 统计整理 课件(共38张PPT)-《统计基础与实务》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项目四 统计整理 课件(共38张PPT)-《统计基础与实务》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了解统计分组的意义,掌握分组的方法;
了解统计图的种类、作用,掌握编制方法。
知识目标
明确统计资料整理的概念、意义、步骤;
了解分配数列的种类,掌握分配数列的编制方法;
学习目标
项目四 统计整理
会对统计资料进行正确的审核、汇总;
技能目标
学习目标
会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科学的分组;
项目四 统计整理
会根据统计资料绘制统计图。
任务一 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
统计资料整理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对统计调查所得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或者对已初步加工的次级资料进行再加工,使其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以反映研究对象总体特征的工作过程。
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统计资料整理是顺利完成统计分析任务的前提。
一、统计资料整理的意义
任务一 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
(一)制定整理方案
(二)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订正
1.审核资料的准确性
2.审核资料的完整性
3.审核资料的及时性
在发现统计资料数据有差错后,要分不同情况及时纠正处理:属于填报错误的,要通知填表人或填报单位重新填报;属于汇总错误的,应根据情况予以修正。
(三)选择分组标志,进行分组、汇总
(四)复查整理资料,
(五)编制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二、统计整理的程序及内容
任务二 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含义
统计分组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目的,按照一定的标志将统计总体划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统计分组实质上是对总体内部结构进行定性分析,这是统计特有的方法,在统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一、统计分组的意义
任务二 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作用
1.划分社会现象的类型
2.分析总体的内部结构
3.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一、统计分组的意义
1.划分社会现象的类型
2014年世界及一些国家GDP三次产业结构情况
国家/地区 GDP(亿美元) 人均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世界 778687.67 10804 3.09 26.42 70.49
美国 174190.00 54629 1.45 20.50 78.05
日本 46014.61 36194 1.21 26.21 72.58
中国 103601.05 7594 9.16 42.64 48.20
俄罗斯 18605.98 12736 3.95 36.27 59.78
马来西亚 3269.33 10830 9.05 40.54 50.41
泰国 3738.04 5561 11.63 42.04 46.33
印度 20669.02 1631 16.96 30.05 52.99
肯尼亚 609.37 1338 30.27 19.36 50.37
据世界银行公布,2014年世界第三产业比重为70.49%,美国和日本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78.05%和72.58%。
2.分析总体的内部结构
总体的内部结构也就是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占全部总体的比重。研究总体的内部结构及通过结构在时间上的变化,能正确认识现象的性质和发展趋势。
(1) 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准
类 型 0-14 岁人口
比重( % ) 65 岁及以上
人口比重( % )
年轻型 40 以上 4 以下
成年型 30-40 4 — 7
老年型 30 以下 7 以上
1953~2017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年份 0-14 岁人口
比重( % ) 65 岁及以上
人口比重( % )
1953 36.3 4.4
1964 40.7 3.6
1982 33.6 4.9
1990 27.7 5.6
2000 22.9 7.0
2017 17.8(0~15岁) 11.4
(2)分析总体的内部结构和总体的结构特征
3.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2007年—2016年我国城镇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
年份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恩格尔系数(%) 人均纯收入(元) 恩格尔系数(%)
2007 13 786.0 36.3 4 140.0 43.1
2008 15 781.0 37.9 4 761.0 43.7
2009 17 175.0 36.5 5 153.0 41.0
2010 19 109.0 35.7 5 919.0 41.1
2011 21 810.0 36.3 6 977.0 40.4
2012 24 565.0 36.2 7 917.0 39.3
2013 26 955.0 35 8 896.0 37.7
2014 28 844.0 35.6 9 892.0 37.9
2015 31 195.0 34.8 10 772.0 37.1
2016 33 616.0 29.3 12 363.0 32.2
注: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2014及2014年以年后按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
第三节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展示
1.穷尽原则。是指分组后,总体的每一个单位都能有组可归,无一遗漏。这就要求分组时要列出的类别,把所有的总体单位都包含进去,避免出现无组可归的总体单位。
2. 互斥性原则。是指分组后,总体的任何一个单位只能归属某一组,不能归属另一组,避免重复。即组限的划分要分明,不能模棱两可。
任务二 统计分组
二、统计分组的原则
第三节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展示
(一)正确选择分组标志
(1) 要符合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
(2) 选择反应事物本质区别的标志
(3)要考虑到社会经济现象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
任务二 统计分组
三、统计分组的方法
第三节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展示
(二)按统计分组分为品质标志分组和数量标志分组
1.品质标志分组
品质标志分组是指以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并在品质标志的变异范围内划定各组界限,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
2.数量标志分组
数量标志分组是指以反映事物数量差异的数量标志作为分组标志,并在数量的变异范围内划定各组的界限。
任务二 统计分组
三、统计分组的方法
第三节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展示
所谓的统计分组体系,就是根据统计分析的要求,通过对同一总体进行不同分组,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体系。统计分组体系有平行分组体系与复合分组体系之分。对同一总体既可按一个标志分组,也可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分组,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分组时,将形成分组体系。其形式有两种:平行分组体系和复合分组体系。
任务二 统计分组
四、统计分组体系
(一)简单分组和平行分组体系
1.简单分组是指对研究的总体按一个分组标志进行的分组。
例如将企业职工按文化程度分组如下:
按文化程度分组
大学本科以上
大学专科
中专或技工
高中
初中
小学以下
任务二 统计分组
四、统计分组体系
(一)简单分组和平行分组体系
2.平行分组体系就是对同一总体同时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别进行简单分组,然后并列在一起就形成了平行分组体系,借以反映总体多方面的特征。
按性别分组


按居住地分组
城镇人口
乡村人口
任务二 统计分组
四、统计分组体系
按年龄分组
0~14岁
15~64岁
65岁及以上
按政治面貌分组
中共党员
共青团员
民主党派
第三节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展示
(二)复合分组和复合分组体系
复合分组是指对研究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组标志层叠起来进行分组。复合分组构成复合分组体系。
如,人口按性别和年龄重叠分组形成的复合分组体系如下:
任务二 统计分组
四、统计分组体系
0~14岁
男性 15~64岁
人口总数 65岁以上
0~14岁
女性 15~64岁
65岁以上
(一)分布数列的意义
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把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归类整理,并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总体中各个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称为分布数列,也称次数分布或分配数列。
任务三 分布数列
表4-6 某班学生学习成绩分布表
学生按考分分(分) 学生人数(人) 比重(%)
60以下 5 10
60~70 15 30
70~80 18 36
80~90 10 20
90~100 2 4
合 计 50 100
一、分布数列的意义与种类
(二)分布数列的种类
1.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分布数列可分为品质分布数列和变量分布数列
(1)品质分布数列。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分布数列叫做品质分布数列,简称品质数列,也叫属性分布数列。
任务三 分布数列
一、分布数列的意义与种类
我国2017年末人口数及性别构成表
性别 年末人数(万人) 比重(%)
男 71137 51.2
女 67871 48.8
合计 139008 100.0
(二)分布数列的种类
1.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分布数列可分为品质分布数列和变量分布数列
(2)变量分布数列。变量分布数列是按数量标志分组所编制的分布数列,简称变量数列。例如,如表4-6是以班学生学习成绩做为分组标志所编制的变量数列。
任务三 分布数列
一、分布数列的意义与种类
(二)分布数列的种类
2. 单项式变量数列和组距式变量数列。(1)单项数列
任务三 分布数列
一、分布数列的意义与种类
某地区居民家庭子女数分布
居民家庭按子女数分组(人) 户数(户) 比重(%)
0 2000 4.2
1 30000 62.5
2 8000 16.7
3 5000 10.4
4 3000 6.2
合计 48000 100
(二)分布数列的种类
(2)组距数列。
任务三 分布数列
一、分布数列的意义与种类
某班学生学习成绩分布表
学生按考分分(分) 学生人数(人) 比重(%)
60以下 5 10
60~70 15 30
70~80 18 36
80~90 10 20
90~100 2 4
合 计 50 100
(一) 单项数列的编制
在编制单项式数列时,一般首先将调查所得资料按照数值由小到大顺序排列;然后确定各组的变量值和组数,一般有多少个变量值就有多少组;最后汇总出各变量值出现的次数,编制单项式数列。
由于单项式数列每组只有一个变量值,各组之间界限划分也非常明确,因此编制出的数列也很稳定。
任务三 分布数列
二、变量数列的编制
任务三 分布数列
二、变量数列的编制
任务三 分布数列
二、变量数列的编制
任务三 分布数列
二、变量数列的编制
任务三 分布数列
二、变量数列的编制
(二)组距数列的编制
1.全距。全距是全部变量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距离
2.组数。所谓组数是指某个变量数值列划分为多少组。
3.组距。在组距数列中每个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距离称为组距。
组距=上限-下限(连续式分组的组距)
组距=本组上限-前组上限(间断式分组的组距
或组距=后组下限-本组下限(间断式分组的组距)
相等组距情况下:
组距=
任务三 分布数列
二、变量数列的编制
任务三 分布数列
二、变量数列的编制
全距=最大变量值–最小变量值
任务三 分布数列
二、变量数列的编制
4.组限与组中值。组限是每组两端的标志值。每组的最大值为上限,最小值为下限。
下开口组 :只有上限无下限
上开口组:只有下限无上限
确定组限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组限应是决定各组事物之间不同性质的数量界限;二是组限应能正确反映总体内各个单位的实际分布特点。三是最小组的下限要略低于最小变量值,最大组的上限要略高于最大变量值。
任务三 分布数列
二、变量数列的编制
在编制组距数列,按连续变量分组划分组限时,相邻两组的组限必须重叠。(表4-6)
按离散变量划分组限时,相邻两组的组限可以用整数断开。如下表:
某城市企业按职工人数分组统计
企业按职工人数分组(人) 企业数(万个) 比重(%)
499及以下 23 7.7
500~999 68 22.7
1000~2999 143 47.6
3000~4999 58 19.3
5000以上 8 2.7
合 计 300 100
任务三 分布数列
二、变量数列的编制
组中值是每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
其计算公式为:
连续式分组的组中值=
间断式分组的组中值=
用组中值来代表组内变量值的一般水平存在一个假定,即假定各单位变量值在本组范围内呈均匀分布,它只是各组实际平均值的近似代表值。
任务三 分布数列
三、次数与频率的累计分布
1.向上累计
2.向下累计
某县城居民家庭人均月消费支出次数累计
人均月消费性支出(元) 户数
(户) 频率
(%) 向上累计 向下累计
累计次数
(户) 累计频率
(%) 累计次数
(户) 累计频率
(%)
500以下 2 5.0 2 5 40 100
500~600 7 17.5 9 22.5 38 95
600~700 15 37.5 24 60 31 77.5
700~800 10 25.0 34 85 16 40
800~900 4 10.0 38 95 6 15
900以上 2 5.0 40 100 2 5
合计 40 100 — — — —
任务三 分布数列
三、次数与频率的累计分布
任务三 分布数列
四、统计汇总方法
(一)手工汇总
1.划记法
2.过录法
3.折叠法
4.分单法
5.卡片法
(二)计算机汇编
1.编制程序
2.编码
3.数据录入
4.逻辑检查
5.制表打印
任务四 统计图
一、曲线图
曲线图是在平面坐标系上用曲线的升降来表示数值大小和发展变化的统计图。在描述两个变量或等距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常使用曲线图。曲线图包括简单曲线图和复合曲线图。
任务四 统计图
二、条形图
条形图,是在坐标平面上利用矩形或柱状图形来表达数据信息的统计图形。条形图的表达方式可以横向设置,也可以纵向设置;其柱形的高度或长度代表的数值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
任务四 统计图
二、条形图
任务四 统计图
二、条形图
也可将条形图与曲线图结合在一起,共同说明同一现象在一段时间内总量的变化情况和增长速度(%)。例如下图反映我国2012-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的情况。
任务四 统计图
二、条形图
任务四 统计图
二、条形图
还可用条形图说明同一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内部结构(%)变化情况。如图4-4说明我国从2013年到2017年国内总产值内部构成的变化情况。
任务四 统计图
三、圆形图
圆形图也称饼形图,是以一个圆的整体面积代表被研究现象的总体,按构成现象的各部分占总体比重的大小,把圆形分割成若干扇形来表现部分与总体的比例关系的图形,也称扇形统计图。
图4-4 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其构成
实践技能训练
锻炼学生运用Excel绘制统计图的能力。
使学生掌握统计数据整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I

实训目标
实践技能训练
实训内容
目前,在校大学生消费水平不断上升,请就大学生每月消费支出情况展开调查。全班按6~8人划分实训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大学,对其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样本数不少于100人。可设置的调查项目有姓名、性别、月消费额、资金来源、支出的主要项目等。
实践技能训练
成果
检验
每组形成一份完整的调查整理方案,并对收集的资料运用Excel绘制条形图,最后由老师进行成绩评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