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一 统计导论 课件(共36张PPT)-《统计基础与实务》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项目一 统计导论 课件(共36张PPT)-《统计基础与实务》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深刻理解统计的含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掌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掌握统计工作的任务,明确统计工作职能
项目一 统计导论
知识目标
熟悉统计工作过程.掌握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学习目标
会运用统计基本方法指导统计实际工作
会运用统计资料深刻分析社会经济现象
项目一 统计导论
技能目标
会运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对具体现象进行判断分析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2015年世界GDP总量前10强的国家
排名 国家 GDP(名义)2015年 占世界比重(%)
1 美国 18.0万亿美元 24.32
2 中国 11.0万亿美元 14.84%
3 日本 4.4万亿美元 5.91
4 德国 3.4万亿美元 4.54
5 英国 2.9万亿美元 3.85
6 法国 2.4万亿美元 3.26
7 印度 2.1万亿美元 2.83
8 意大利 1.8万亿美元 2.46
9 巴西 1.8万亿美元 2.39
10 加拿大 1.6万亿美元 2.09
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指从事统计设计、搜集、整理、分析与预测以及提供各种统计资料的实践活动的总称。常见的统计工作有农业统计工作、工业统计工作、人口统计工作等,参加统计实践的工作人员称为统计工作者,领导、组织并从事统计工作的部门称为统计机构。
(一)
统计工作
任务一 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统计的含义
(二)
统计资料
统计资料即统计信息,是指通过统计工作取得的、用来反映客观现象的数据信息资料的总称。统计工作所取得的各项数据信息资料及有关文字资料,一般反映在统计表、统计图、统计手册、统计年鉴、统计资料汇编和统计分析报告中。统计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整理后的资料即次级资料。
任务一 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统计的含义
3.统


(三)
统计学
统计学是指系统地论述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的方法论科学,是关于统计工作设计,数据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的科学,是长期统计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本书专门阐述作为社会经济统计学,主要论述对社会经济现象如何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任务一 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统计的含义
任务一 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统计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一)统计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以及通过这些数量方面反映出来的客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1.数量性
探索总体现象的数量规律、数量特征是统计学最突出的特点。统计学归根结底是为了概括出现象数量方面的特征和规律,具体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数量的多少,即研究现象的规模、大小、水平等;二是数量之间的关系,即研究现象的内部结构、比例关系等;三是质与量的关系,即研究现象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
(二)、统计的特点
任务一 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统计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二)、统计的特点
二、统计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任务一 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统计的特点
二、统计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2.总体性
统计学是以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现象总体为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以得出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规律性。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就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而对于有足够多数个体的总体来说又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趋势,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
任务一 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统计的特点
二、统计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统计学研究的是具体事物的数量方面,即研究社会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现,而不研究抽象的数量。例如,2017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这些数据都是客观存在的数量特征,反映了2017年我国国内贸易发展的规模和水平,离开了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的数字,不是统计数字。
3.具体性
任务一 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统计的特点
二、统计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4. 社会性
统计学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具有社会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研究对象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是统计认识主体也有社会性。统计是一种社会认识活动,要受到一定的社会、经济观点的影响,并为一定的社会集团利益服务。
任务一 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统计的特点
二、统计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大量 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是统计学所特有的方法。统计学立足于大数法则,认为社会经济现象具有统计规律性。
统计史上著名的“掷币实验”就反映了这种规律性(见下表)
三、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任务一 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三、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任务一 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三、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任务一 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三、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任务一 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大量观察法
2. 统计分组法
统计分组法是指根据现象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目的,将现象按不同类型或不同性质划分成若干个部分的统计方法。通过分组,可以研究总体中不同类型的性质。例如,企业按所有制不同划分,说明了经济类型的不同特点。
三、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任务一 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三、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3. 综合指标法
综合指标法是指运用各种综合指标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综合、概括的分析方法。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动态分析法、平均指标分析法、指数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等。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指标,才能做到从数量、质量、平均水平上反映事物的全貌,多角度、全方位、科学地反映现象的单体特征。
任务一 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三、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4. 模 型推断法
在研究相关现象数量变动关系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一定的假定条件,用合适的数学方程来进行模拟,这种方法就叫做统计模型法。一般来说,统计模型包括变量、关系式、模型参数和随机项等四个要素。利用模型推断法,可以对社会经济现象和过程中存在的数量关系进行统计描述,并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数量上的评估和预测。
任务一 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三、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5. 抽 样推断法
在统计认识活动中,我们所观察的往往只是所研究现象总体中的一部分单位,而认识总体数量特征是统计研究的目的,这就是要利用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采用科学的方法利用某个指标来推断另一个指标(或利用总体的部分数值推断总体的全部数值)。
任务一 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三、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1.统计设计
2.统计调查
3.统计整理
4.统计分析
一、统计工作过程
任务二 统计工作过程和统计基本任务
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一般来说,统计设计以定性研究为基础,构建定量研究的框架,设计调查方案,整理方案和分析指标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以下简称《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这是《统计法》对我国政府统计基本任务的法律规定。
(一)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
(二)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
(三)实行统计监督
二、统计基本任务
任务二 统计工作过程和统计基本任务
1.发挥财政制度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第四节 统计中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 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
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所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在某一共同性质的基础上集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其中,组成总体的个体称为总体单位。
任务三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1.发挥财政制度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2.通过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需的平衡
资料卡
总体和总体单位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同一个客观事物,在某项研究中属于总体单位,但在另一项研究中又可能变成总体。例如,在北京市高校这个统计总体中,每所高校都是总体单位,如北京大学就是其中一个总体单位;但要研究一所典型高校内部的教学情况,如果选中了北京大学,则它就成为了统计总体,学校的各院系或学校的每位教职工就是总体单位。
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
任务三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1.发挥财政制度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2. 总体的特点
形成总体必须具备三个特点,即大量性、同质性和差异性。
3. 总体的分类
按总体单位数是否可以计量,总体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任务三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一)统计标志
任务三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二、标志和标志表现
统计标志简称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例如,某班级学生构成一个统计总体,每一个学生是这个总体的总体单位,反映学生的各种特征的名称,如性别、民族、年龄、身高、学习成绩等,都称为总体单位的标志。
第四节 统计中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标志按其标志表现又无差异可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标志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任务三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二、标志和标志表现
(二)标志表现
标志和标志表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标志表现是标志的属性或数量在总体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是标志名称之后所显示的属性或数值。品质标志的具体表现是属性,用文字、语言来描述,如“性别”的表现有“男”、“女”,民族的表现有“汉族”、“满族”、“回族”等。数量标志的具体表现是数值,又称为标志值,如“年龄”的表现为“20岁”“30岁”等。
任务三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二、标志和标志表现
(一)统计指标
1.统计指标的概念。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例如,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827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比上年增长6.3%。这里的GDP总量、GDP的增长速度、人均GDP是指标名称,827122亿元、6.9%、59660元是指标的具体数值。统计指标由六要素构成: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指标数值。指标具有质的规定性、具体性、数量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任务三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三、指标和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的分类
按说明的总体现象的内容不同,统计指标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类。
按作用和表现形式不同,统计指标可以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任务三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三、指标和指标体系
1.发挥财政制度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2.通过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需的平衡
资料卡
指标与标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在于: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而标志中的品质标志只能用文字表示。
两者的联系在于:指标的数值是从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如一个连锁经营集团的总销售额,是从各个连锁门店的销售额汇总得来的;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变换关系,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原来的统计总体如果变成总体单位,则相对应的统计指标也就变成数量标志。
指标与标志的关系
任务三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三、指标和指标体系
(三)统计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的含义。指标体系指的是若干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统计指标体系的形成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数学式联系的指标体系,如,商品销售额=商品销售量×商品销售价格、期初商品库存量+本期商品购进量=本期商品销售量+期末商品库存量等;二是框架式联系的指标体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任务三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三、指标和指标体系
(三)统计指标体系
2.指标体系的分类。
(1)指标体系按其考核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中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
(3)指标体系按其作用不同,可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
(2)指标体系按其反映内容不同,可分为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和科技统计指标体系。
任务三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三、指标和指标体系
变动的数量标志简称为变量。即当一个标志既是数量标志又是可变标志时,我们称其为变量。例如,身高、体重、年龄等标志都是可变的数量标志,因而都可以称为变量。变量的具体表现是变量值(或标志值),例如,身高是变量,165cm、175cm、185cm等都是变量值。可见,一个变量有若干个变量值。
变量按变量值取值情况可分为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变量。
任务三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四、变量
本项目共三个任务,主要介绍了统计的含义,统计学的特点、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工作过程、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介绍了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包括统计总体、总体单位、统计标志、统计指标、统计指标体系、变量。目的是使读者对统计学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知识小结
知识小结
实践技能训练
巩固学生对统计学中基本概念的认识。
加深学生对统计含义的理解
I

实训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数据的习惯和意识

实践技能训练
实训内容
全班按6~8人划分学习小组,自选课题确定调查目的并展开统计调查,列出在此目的下的统计总体、总体单位和样本,同时列出统计标志(包括品质标志、数量标志、不变标志、可变标志)、统计指标、变量(包括离散型变量、连续型变量)等,并尝试列出一套指标体系。
实践技能训练
每个学习小组形成一份实训报告,由老师根据调查内容的丰富性、调查方式的科学性综合评定成绩。
成果检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