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苯丙素类 课件共57张PPT)-《天然药物化学》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章 苯丙素类 课件共57张PPT)-《天然药物化学》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57张PPT)
第九章 苯丙素类
Phenylpropanolds
第九章 苯丙素类
3
1
2
3
3
4
概述
苯丙酸类
香豆素
木质素
概 述
定义:
一类含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位的天然成分。
组成
香豆素
苯丙酸(简单苯丙素)
木脂素
苯丙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
莽草酸
香豆素类
木脂素类
苯丙酸类
桂皮酸途径
苯丙氨酸和酪氨酸
第一节 苯丙酸类
基本结构——酚羟基取代的芳香羧酸。
多具有C6-C3结构的苯丙酸类。
常见的苯丙酸类:
R1 R2
桂皮酸 H H
对羟基桂皮酸 OH H
咖啡酸 OH OH
阿魏酸 OH OCH3
异阿魏酸 OCH3 OH
第二节 香豆素
3
1
2
3
3
4
香豆素的结构类型
香豆素的化学性质
香豆素的分离方法
香豆素波谱学特性
5
香豆素的生物活性
一、香豆素的结构类型
香豆素母核为苯骈α-吡喃酮。环上常有取代基。
通常将香豆素分为四类:
一、香豆素的结构类型
香豆素
其他香豆素
简单香豆素
呋喃香豆素
(线型和角型)
吡喃香豆素
(线型和角型)
一、香豆素的结构类型
㈠ 简单香豆素类
只有苯环上有取代基的香豆素。
取代基:
羟基、烷氧基、苯基、异戊烯基等。
由于绝大多数香豆素在C7位都有含氧
官能团存在,因此,7-羟香豆素可以认为是香豆素类成分的母体。
7-羟基香豆素
一、香豆素的结构类型
以异戊烯基取代为例:(从生物合成途径来看)
从上看出,C3、C6、C8位电负性较高,易于烷基化。
(其中C3位烷基化不属于此类,而属于第四类型)
7位 8位 6位 3位
一、香豆素的结构类型
如:属此类型的香豆素化合物
7-甲氧基香豆素
(herniarin)
欧芹酚-7-甲醚(osthole)
当归内酯(angelicone)
一、香豆素的结构类型
㈡ 呋喃香豆素类(furocoumarins) (线型和角型)
香豆素核上的异戊烯基常与邻位酚羟基(7-羟基)环合成呋喃或吡喃环,前者称为呋喃香豆素。
呋喃香豆素类成分生物合成途径
一、香豆素的结构类型
㈢ 吡喃香豆素类(pyranocoumarins) (线型和角型)
香豆素C-6或C-8异戊烯基与邻酚羟基
环合而成2,2-二甲基-α-吡喃环结构,形成
吡喃香豆素。这一类天然产物并不多见。
吡喃香豆素类成分生物合成途径
一、香豆素的结构类型
㈢ 吡喃香豆素类(pyranocoumarins) (线型和角型)
少数为 5,6-吡喃骈香豆素,如:
dipetalolactone
别美花椒内酯
一、香豆素的结构类型
㈣ 其他香豆素类
指α-吡喃酮环上有取代基的香豆素类。还包括二聚体和三聚体。C3、C4上常有取代基:苯基、羟基、异戊烯基等。
Kotamin(二聚体)
黄檀内酯
rutaculin
二、香豆素的化学性质
(一) 碱水解反应(内酯性质)
二、香豆素的化学性质
(二)酸的反应
1. 环合反应:
指异戊烯基双键开裂并与邻酚羟基环合
形成环的大小决定于中间体阳碳离子的稳定性
二、香豆素的化学性质
(二)酸的反应
1. 环合反应:
应用:
环合试验可以决定酚羟基和异戊烯基间的相互位置
注意:不宜使用浓酸,否则会发生重排反应
二、香豆素的化学性质
(二)酸的反应
2. 醚键开裂:
如:东茛菪内酯的烯醇醚
二、香豆素的化学性质
(二)酸的反应
3. 双键加水反应 如:黄曲霉素
二、香豆素的化学性质
(三)呈色反应
1. 异羟肟酸铁反应(识别内酯)
二、香豆素的化学性质
(三)呈色反应
2. Gibb反应和Emerson反应
试剂:
Gibb——2,6-二氯(溴)苯醌氯亚胺
Emerson——氨基安替匹林和铁氰化钾
条件:
有游离酚羟基,且其对位无取代者——呈阳性
二、香豆素的化学性质
(三)呈色反应
2. Gibb反应和Emerson反应
Gibb反应:
缩合物
蓝色
三、香豆素的分离方法
(一)提取
药 材
醇提液
水溶液
石油醚

乙 醚
乙酸乙酯
不同浓度EtOH
回收溶剂,加水
有机溶剂萃取
三、香豆素的分离方法
(二)分离
提取后可直接利用化合物的溶解性质进行分离。
如:
香豆素在石油醚中溶解度不大,浓缩时即可析
出结晶。
1. 酸碱分离法
依据——内酯遇碱能皂化,加酸能恢复的性质。
三、香豆素的分离方法
(二)分离
2. 层析方法
吸附剂——硅胶、中性氧化铝
洗脱剂——已烷和乙醚、已烷和乙酸乙酯等
显色——可观察荧光
四、香豆素的波谱学特性
(一)紫外光谱
UV下显蓝色荧光。
C7位导入-OH——荧光增强
-OH醚化后——荧光减弱
母核上
无含氧官能团取代时:
274 nm——苯环
311 nm—— 吡喃酮环
母核上
有含氧取代时:
最大吸收向红位移。.
四、香豆素的波谱学特性
(二)红外光谱
1600 ~ 1650 cm-1—— 出现1-3个较强峰
1500 ~ 1600 cm-1—— 芳环吸收
1700 ~ 1750 cm-1—— 羰基伸缩振动
3025 ~ 3175 cm-1—— C-H 伸缩振动
四、香豆素的波谱学特性
(三)1H-NMR
环上质子由于受内酯羰基吸电子共轭效应
因此:
四、香豆素的波谱学特性
(三)1H-NMR
当C3、C4位未取代时:
当C3或C4取代时:
四、香豆素的波谱学特性
(三)1H-NMR
当C7-OR时:
C7-OR
C3-H -0.17 ppm
C3-H ~6.23 d, J3, 4=9.5 Hz
C4-H ~7.64 d, J3, 4=9.5 Hz
C5-H 7.38 d, J=9 Hz
C6-H C8-H 6.87 2H, m峰
四、香豆素的波谱学特性
(三)1H-NMR
当C5 , C7二氧代:
C6-H d, J=2 Hz
C8-H d, J=2 Hz
C6-H 尖峰
区别
C8-H 与C4-H有远程偶合
四、香豆素的波谱学特性
(三)1H-NMR
当C7-OR、C8或C6烷基取代时:
C5-H ~7.3 d, J=9 Hz
C6-H ~6.8 d, J=9Hz
C5-H ~7.2 s
C8-H ~6.7 s
有远程偶合
四、香豆素的波谱学特性
(四)13C-NMR
香豆素母核上9个碳原子的化学位移值如下:
当-OR取代时:
连接的碳—— +30ppm
邻位碳—— -13ppm
对位碳—— -8 ppm
四、香豆素的波谱学特性
(五)质谱
香豆素类化合物有如下特点:
2. 基峰是失去CO的苯骈呋喃离子;
1.有强的分子离子峰;
3. 主要裂解途径是:首先失去CO。
五、香豆素的生物活性
1. 低浓度可刺激植物发芽和生长作用;高浓度则抑制
2. 光敏作用——可引起皮肤色素沉着;
补骨脂内酯可治白斑病
3. 抗菌、抗病毒作用——蛇床子、毛当归根中的
奥斯脑(Osthole):抑制乙肝表面抗原;
4. 平滑肌松弛作用——茵陈蒿中的滨蒿内酯
具有松弛平滑肌等作用;
5. 抗凝血作用
6. 肝毒性——有些香豆素对肝有一定的毒性。
第三节 木脂素
3
1
2
3
3
4
结构类型
理化性质
提取分离
结构鉴定
5
生物活性
一、结构类型
木脂素(lignans):
一类由苯丙素氧化聚合而成的天然产物。
通常指其二聚物,少数为三聚物和四聚物。
一、结构类型
早期木脂素的定义:
两分子苯丙素以侧链中 碳原子(8-8’)连结而成的化合物——木脂素。
非 碳原子相连(如3-3’、8-3’)——新木脂素。
一、结构类型
木脂素的一些新类型:
苯丙素低聚体——三聚体、四聚体等;
三聚体称为倍半木脂素(sesquilignan)
四聚体称为二木脂素(dilignan)
杂木脂素——由一分子苯丙素与黄酮、香豆素
等结合而成;
黄酮木脂素(flavonolignan)
去甲木脂素(norlignan):母核只有16-17个碳原子。
一、结构类型
桂皮醇
(cinnamyl alcohol)
丙烯苯
(propenyl benzene)
桂皮酸
(cinnamic acid)
烯丙苯
(allyl benzene)
木质素的组成单位
一、结构类型
常见类型如下:
(一)二芳基丁烷类(dibenzylbutanes)
一、结构类型
(二)二芳基丁内酯类(dibenzyltyrolactones)
一、结构类型
(三)芳基萘类(arylnaphthalenes)
一、结构类型
(四)四氢呋喃类(tetrahydrofurans)
一、结构类型
(五)双四氢呋喃类(furofurans)
(六)联苯环辛烯类(dibenzocyclooctenes)
一、结构类型
(七)苯骈呋喃类(benzofurans)
(八)双环辛烷类(bicyclo[3,2,1]octanes)
一、结构类型
(九)苯骈二氧六环类
(十)螺二烯酮类(spirodienones)
一、结构类型
(十一)联苯类(biphenylenes)
(十二)倍半木脂素(sesquilignans)
二、理化性质
多呈无色晶形,新木脂素不易结晶
游离——亲脂性,难溶水,溶苯、氯仿等
成苷——水溶性增大
多数不挥发,少数有升华性质
大多有光学活性,遇酸易异构化。
形态
溶解性
挥发性
旋光性
二、理化性质
遇酸易发生异构化:
三、提取分离
提取
多用乙醇或丙酮等提取后,再用极性
较小的溶剂如:乙醚、氯仿等进行萃取。
分离
色谱法、溶剂萃取法、分级沉淀法、重结晶法
四、结构鉴定
光谱法
目前多用1H-NMR和13C-NMR谱。
根据化合物的
基本骨架——结构类型、碳数、对称性
取代基——含氧取代基、烷基
进行结构测定。
五、生物活性
1. 抗肿瘤作用
2. 肝保护和抗氧化作用
3.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4. 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活性
5. 抗病毒作用
6. 平滑骨解痉作用
7. 毒鱼作用
8. 杀虫作用
www.themegaller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