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挥发油 课件(共17张PPT)-《天然药物化学》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三章 挥发油 课件(共17张PPT)-《天然药物化学》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第十三章 挥发油
Volatile Oils
概 述
挥发油(volatile oils)又称精油(essential oils), 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在常温下能挥发,可随水蒸气蒸馏。
挥发油类成分主要存在种子植物,尤其是芳香植物中。
挥发油多具有祛具有祛痰、止咳、平喘、驱风、健胃、解热、镇痛、抗菌消炎作用。
概 述
来源 作用与用途
丁香罗勒油 唇形科植物丁香罗勒 镇痛,防腐。用于龋齿
八角茴香油 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 芳香调味,健胃药
薄荷油 唇形科植物薄荷 芳香调味,驱风药
满山红油 杜鹃花科兴安杜鹃 止咳,祛痰,用于气管炎
松节油 松科松属植物 皮肤刺激药,用于肌肉关节痛
杜荆油 马鞭草科植物杜荆 止咳,祛痰,用于气管炎
肉桂油 樟科植物肉桂 驱风药,健胃药
注:蓖麻油等压榨油为脂肪油,非挥发油
挥发油的组成
萜类化合物
芳香族化合物
脂肪族化合物
其它类化合物
挥发油中的萜类成分,主要是单萜、倍半萜和它们含氧衍生物,如薄荷油、樟脑等;
如桂皮醛、茴香醚、丁香酚等;
如正癸烷(存在于桂花的头香成分中)和小分子醇、醛及酸类化合物(如正壬醇,存在于陈皮挥发油中);
除上述三述化合物外,还有一些挥发油样物质,如大蒜油(mustark oil)等,也能随水蒸馏,故也称之为“挥发油”。
挥发油的组成
挥发油的性质
1
色:无色或微带淡黄色,少数具有其它颜色
形态:常温液态,有的在冷却时可能结晶(脑)
2
气味:具有特殊气味,呈中性或酸性
4
挥发性:与脂肪油的本质区别!!
各别成分可以升华(樟脑)
3
性 状
挥发油的性质
溶解度
难溶于水而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在高浓度乙醇中全溶,在低浓度乙醇中只能溶解部分。
物理常数
多数比重小于1,个别大于1。沸点在70~300℃之间。均具有光学活性,且具有强烈的折光性。
稳定性
挥发油经常与空气、光线接触会逐渐氧化变质(树脂化),使挥发油比重增加,粘度增大,颜色变深,因此挥发油应装入棕色瓶内低温保存。
挥发油的提取
水蒸气蒸馏法(药典方法)
油脂吸附法(贵重的挥发油)
溶剂萃取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冷压法(含挥发油含量较多时用)
挥发油的提取
挥发油的提取
CO2超临界流体 (supercriticalfluid,SCF):
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的流体,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兼具气体和液体的优点.
二氧化碳在温度高于临界温度Tc=31.26℃、压力高于临界压力Pc=7.2MPa的状态下,其密度近于液体,粘度近于气体,扩散系数为液体的100倍,因而具有惊人的溶解能力。它具有提取率高、产品纯度好、流程简单、能耗低、节能环保等优点。
挥发油的分离
色谱分离法
分馏法
冷冻处理
化学方法
分馏法
沸点:1、含氧萜>不含氧萜
2、双键多,沸点高
3、极性增加,沸点升高
羧酸>醇>醛、酮>酯>醚
低沸程 35~70℃ 单萜
中沸程 70~100 ℃ 含氧单萜
高沸程 100~140℃ 倍半萜 薁
化学方法
10%盐酸或硫酸萃取
碳酸氢钠、氢氧化钠溶液依次萃取
邻苯二甲酸酐、丁二酸酐处理
吉拉德试剂或亚硫酸氢钠法
碱性成分
酚、酸性
成分
醇化合物
醛酮化合物
p444 图12-11
色谱分离法
硝酸银层析
1、双键形成络合物
2、双键越多,吸附力越强,Rf 值越小
3、双键个数相同,按照极性大小
4、双键>三键(Rf 值小)
5、末端双键>顺式>反式
挥发油成分的鉴定
物理常数测定
化学常数测定
功能团鉴定
色谱应用
相对密度、比旋度、折光率、凝固点
挥发油和精品品质控制
酸值、酯值、皂化值
酚类、羰基化合物、内酯类、醇类化合物和不饱和化合物及类化合物等。
香草醛-浓硫酸、高锰酸钾、异羟戊酸铁、硝酸铈铵、溴酚蓝等试剂
TLC, GC, GC-MS-MS
小 结
了解萜类的含义、分类方法和生源学说。
掌握各种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及重要代表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掌握萜类化合物的重要理化性质
了解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了解萜类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
掌握挥发油的组成、性质、提取分离和鉴定方法
思 考 题
1、何谓萜类化合物?其分类依据是什么?
2、卓酚酮类、环烯醚萜类、薁类分别属于哪种萜类?它
们有哪些特征?
3、单萜、倍半萜、二萜、三萜又可分哪些类型?各有哪
些代表性的成分?它们有什么生理活性?
4、什么是挥发油?其组成有哪些类型?它们有哪些共同
特性?
5、挥发油的提取分离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的依据是什
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