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村晚》导学案【学习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描绘的情景,感受诗人的童年生活情趣。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学习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诗人的童年生活情趣。【课前准备】课件、相关的教学资料。【教学过程】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1.老师带来了一首诗,大家想听吗?(配乐朗诵《村晚》)2.你们觉得这首诗怎么样?知道这是谁写的吗?(宋代诗人雷震)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雷震的《村晚》。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1.自由朗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3.再读诗句,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作上记号。4.交流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教师重点指导:①“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草满池塘水满陂”描写了怎样的景象?你有何感受?(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岸边。“绿草”、“池塘”各是什么样子?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山衔落日浸寒漪”中你读懂了什么?(夕阳斜斜地落山了,连绵起伏的青山倒映在清凉的池水中,该是多么凉爽!)你能想象出诗人站立的姿势吗?(由“衔”字可以领会)诗人看着这样的山、这样的水、看着看着又看到了什么?(红红的落日、蓝蓝的池水、青青的草地)这是怎样的景色?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一下吗?(青山挺立,红日斜落,碧波荡漾。)这又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诗人对乡村傍晚景色的喜爱之情)所以诗中的“浸”还有什么样的内涵?(这“浸”有把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一个“寒”字写出了水之清冽。)②“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牧童归去横牛背”中的“横”是什么意思?(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横”)可以感受到什么?(牧童很顽皮)除了这些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傍晚放牛归来,牛累了,孩子也累了,可他还是横在牛背上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牧童很悠闲、很自在、很快乐)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吧!三、再读课文,体会诗人情感1.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2.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配乐读。男女生分读。3.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乡村傍晚景色的喜爱和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配乐读。指名背诵。齐背。四、拓展延伸:诗人与景相融的创作手法其实在我国古代很多诗人都能将自己与大自然相融合,如:杜甫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都是人融入景中的典范。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试着用这种手法写一些小练笔。五、作业设计1.背诵并默写《村晚》。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季节,用你学到的“诗人与景相融的创作手法”写一个小片段,并和同伴们交流。【板书设计】村晚宋 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教后反思】在这次《村晚》的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诗人的童年生活情趣。通过教学,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和改进:首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这句诗的意境理解不够深入。我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受,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想象画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内涵。其次,我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对于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体会不够深刻。这可能是因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对诗句意思的讲解,而忽略了对诗人情感的分析和引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加强对诗人情感表达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和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最后,我发现自己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时,对于诗人与景相融的创作手法讲解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加强对这种创作手法的讲解,通过更多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手法的运用。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情境的感受和对诗人情感的体会。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