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运用科学思维,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确保了防控与发展的统筹兼顾。这表明,学习科学思维( )
①有利于我们捍卫真理,纠正逻辑错误
②有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促进社会发展
③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助力国家强盛
④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为时代新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南唐后主李煜词《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睹物自伤,触景生情,将无尽离愁别恨比作连绵不绝的春草,让满怀愁恨倾泻而出。这首词( )
A.通过形象性的景物单元表达内心抽象难言的情感
B.通过概念性的景物单元推导衬托胸中的无限情愫
C.凭借形象性的运行方式传递内心久难平抑的离恨
D.凭借严谨的思维表达渲染出满怀于心的离愁别恨
3.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既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这个论断(  )
A.违反了矛盾律,是思维混乱的表现
B.违反了同一律,转移论题
C.揭示了事物所固有的矛盾二重性
D.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4.在方案策划中,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并且都能各抒己见,团体决策的效果要远远好于个体决策;在犯罪案件中,群体目击者比单独的个体给出的目击报告更准确。上述材料体现的思维方式是(  )
A.聚合思维 B.群体思维 C.抽象思维 D.经验思维
5.列宁曾说:“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形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终究是实践的产物
②思想的逻辑形式结构决定了逻辑推理结论的真与假
③思维的内容通过逻辑思维形式固定下来
④形式逻辑是人们在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举行的国家天文学会议上,来自英国普茨茅斯大学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的一群科学家肯定了爱因斯坦在宇宙膨胀方面的理论。他们称,研究显示,爱因斯坦在宇宙膨胀问题上的观点精确得令人难以置信,他的理论如今对科学家们研究神秘莫测的宇宙膨胀问题有所帮助。爱因斯坦在宇宙膨胀方面的理论运用了科学思维。下列选项对科学思维理解正确的是( )
A.正确的思维要以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B.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就可以正确地认识事物
C.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D.科学思维是天生的,人人都有科学思维
7.牛顿看到苹果落地,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而有人也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发现万有引力呢 从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主要是因为( )
①人们只有透过本质才能发现事物的现象
②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反映认识对象
③事物的本质规律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④抽象思维比形象思维更深刻、更具现实价值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下列说法违反矛盾律的是( )
A.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B.有的人拼命追求轻松
C.在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学生,有些人不是学生
D.采纳他的建议,或者不采纳他的建议,我都不赞成
9.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这体现了科学思维的( )
A.直接现实性
B.客观性
C.预见性
D.可检验性
10.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和论述,以及基本的概念的构成、推理、判断以及语言表述的学问。逻辑学的意义在于( )
①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
②作为工具性学科是为把握逻辑规律与规则服务的
③通过思维的具体内容决定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
④单纯地让人们学会认识问题的思维方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根据“有的研究生不是党员”这句话有人推出“有的研究生是党员”和“有的党员不是研究生”,这个推理的结论不是必然得出的。因为( )
①违反了逻辑规律
②不符合逻辑对当关系
③前提不真实
④不合乎语法规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毛泽东运用科学思维进行的科学预见在毛泽东思想理论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对科学思维理解正确的是( )
A.符合认识规律的思维、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是科学思维
B.只要有科学思维的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就能实现预期目的
C.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思维也可能是科学思维
D.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思维都是科学思维
13.天文部门预测,2019年有5次日食。2019年12月26的日环食,亚洲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西北部、东非部分地区和东欧将看到这一戏剧性的场面。这说明( )
A.思维都具有一定间接性 B.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C.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精确性 D.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14.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下列属于感性认识的是( )
A.侦探抽丝剥茧寻找出案件的真凶 B.舌头品尝出柠檬的酸涩味道
C.为了防止“雪盲”,人们滑雪时会戴上墨镜 D.由动物的异常行为预测地震
15.“去年他不是初中生,到了今年他再也不是非初中生了。”这一说法( )
A.自相矛盾
B.偷换概念
C.两不可
D.符合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16.一位禅师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认识事物所经历的“是山”“不是山”“只是山”的过程表明( )
①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感性认识无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③真理总是在与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的 ④思维抽象要上升到思维具体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7.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百年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法治思想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刻思考,符合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
习近平法治思想从我国法治建设发展的现实出发,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和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框架及其演进逻辑。从法例、事例、案例三重角度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梳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逻辑与实践例证。不断推进我国法治思想研究向着体系化、纵深化、精细化发展,增强法治建设的实效性。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正式提出,推动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的繁荣,也给当下中国法学提出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全面总结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努力建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相匹配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
结合材料,运用领会科学思维的知识,谈谈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看法。
18.生活在古代的人们,要靠听“更鼓”来确定时间,在欧洲的城市里,负责报时的则是教堂的钟。一天,年仅18岁的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做礼拜,悬挂在教堂天花板的一盏吊灯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微风-一吹,吊灯来回摆动,敏锐的伽利略发现,吊灯的摆动时间似乎都一样,经过一番实验,发现了单摆等时定律。后来根据他的发现荷兰的物理学家惠更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摆钟。这座摆钟的精确度是当时欧洲计时器的一百倍,人类进入精确计时的时代。
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现象。
19.学习形式逻辑可以让我们保持思维的确定性,帮助我们正确地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要保持确定性,就要符合形式逻辑的一般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这些都是形式逻辑知识包含的内容。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形式逻辑的一般规律所起的作用。
20.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引发思考,从而通过力学分析,最后发现了世界上的第三种力,即“万有引力”。牛顿这种从“看得见”的现象,到“看不见”的万有引力,就是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过程。
(1)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从“看得见”的现象引发思考的过程属于什么思维过程?
(2)牛顿通过力学分析,最后发现了“看不见”的万有引力,这体现了思维的什么基本形态?
政治参考答案
1.B
【详解】①:材料内容与纠正逻辑错误无直接关联,①排除。
②③:根据题意,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运用科学思维,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确保了防控与发展的统筹兼顾,表明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促进社会发展,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助力国家强盛,②③正确。
④:材料主旨强调的是科学思维助力疫情防控,并未强调人生观问题,④排除。
故本题选B。
2.A
【详解】A:李煜将满怀的离愁别恨比作连绵不绝的春草,这是通过形象性的景物单元表达内心抽象难言的情感,故A符合题意。
B:题中李煜是通过形象思维来表达抽象情感的。而抽象思维具有概念性特征,形象思维不具有概念性,故B错误。
C:形象思维的基本单元具有形象性,运行方式具有想象性,故C表述不妥。
D:抽象思维才具有严谨性,题中李煜是通过形象思维来表达抽象情感的,故D不选。
故本题选A。
3.C
【详解】C:爱因斯坦的说法运用了辩证逻辑的思维,从而对光这一事物的客观性质作了真实表述,是正确的,并不违反逻辑的基本规律,C项正确。
ABD:这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本题选C。
4.B
【详解】B:根据材料中“团体决策的效果要远远好于个体决策”、“靠群体的力量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可知材料体现的思维方式明显属于群体思维。B正确。
A:聚合思维是指的是把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思考,朝着同一个方向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A与题意不符。
C:抽象思维是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并得出结论的过程,C与题意不符。
D:经验思维是人运用生活的亲身感受、活动的直接体验以及习惯传统观念而进行的非规范化、非模式化的思维活动,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5.B
【详解】①: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这说明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终究是实践的产物,①符合题意。
②: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材料没有涉及思想的逻辑形式结构的重要性,②排除。
③:思维的内容不能通过逻辑思维形式固定下来,思维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形式不能固定内容,③说法错误。
④: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形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这说明形式逻辑是人们在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6.C
【详解】A:说法错误,正确的思维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A不选。
B:说法太绝对,B不选。
D:科学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D不选。
C: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科学的思维有利于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C应选。
故本题选C。
7.B
【详解】①:“人们只有透过本质才能发现事物的现象”颠倒了事物现象和本质的关系,①排除。
②③:有人也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发现万有引力,从思维的角度主要是因为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反映认识对象,而事物的本质规律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②③符合题意。
④:抽象思维比形象思维更深刻,但不能说更具现实价值,④错误。
故本题选B。
8.B
【详解】A:“死了”是指自然生命的结束,“活着”是指精神永存,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的,因而属于辩证矛盾,不违反矛盾律的要求,A排除。
B:“拼命”与“追求轻松”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B符合题意。
C:在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学生,有些人不是学生。表示两类不同身份的人,并不矛盾,C不符合题意。
D:“采纳他的建议”与“不采纳他的建议”都不赞成是两个矛盾命题,都加以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违反了排中律,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9.B
【详解】A:直接现实性是实践的特点,A不符合题意;
B:题干强调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这体现了科学思维的客观性,B符合题意;
CD:预见性和可检验性是科学思维的特征,但与材料信息不符,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0.A
【详解】①②:逻辑学作为工具性学科是为把握逻辑规律与规则服务的,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与错误的思维方法,①②应选。
③:说法错误,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③不选。
④:说法错误,逻辑学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不是单纯地让人们学会认识问题的思维方法,④不选。
故本题选A。
【点睛】
11.A
【详解】①:根据“有的研究生不是党员”这句话有人推出“有的党员不是研究生”,违反了换位推理时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的原则,①说法正确。
②:逻辑对当关系包括矛盾关系,差等关系,反对关系。“有的研究生不是党员”和“有的研究生是党员”属于反对关系,不能同真,可以同假。因此根据“有的研究生不是党员”不能必然推出“有的研究生是党员”,②符合题意。
③:“有的研究生不是党员”这是在正确的前提下进行的推理,③说法错误。
④:材料没有涉及语法规则,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2.A
【详解】AC: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科学思维与不科学思维相对立。不科学思维是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思维,A正确,C错误。
B:只有科学思维的指导,人们在实践中不一定就能实现预期目的,还需要遵循规律以及充分利用主客观条件等,B排除。
D: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思维不一定都是科学思维,也可能是不科学思维,D排除。
故本题选A。
13.B
【详解】A:思维不都具有间接性。A错误。
B: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指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和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然后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提出合乎逻辑的推断。亚洲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西北部、东非部分地区和东欧“将看到”日环食,体现了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B正确。
C: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精确性指科学思维不仅重视对认识对象进行定性分析,还特别重视对认识对象进行定量分析,同时采用数学分析的手段来提高认识的量化程度。材料没有涉及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精确性。C不符合题意。
D: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指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材料没有涉及科学思维结果的可检验性。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4.B
【详解】ACD:需要通过人的理性思考,作出判断或推理,属于理性认识,故ACD不选。
B:是人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属于感性认识,故B入选。
故本题选B。
15.D
【详解】D:材料“他不是初中生”和“他再也不是非初中生”虽然对象相同,但时间不同,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不违反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D符合题意。
ABC:材料中“他不是初中生”和“他再也不是非初中生”,是在不同条件下的分析,没有犯“自相矛盾” “偷换概念”“ 两不可”的错误,AB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6.A
【详解】①④:“见山是山”得到的是感性具体的认识,“见山不是山”得到的是思维抽象的认识,“见山只是山”得到的是思维具体的认识,这体现了认识的上升过程,表明“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①④正确切题。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无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说法错误,②排除。
③:“真理总是在与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的”本身正确,但与题意无关,③排除。
故本题选A。
17.①科学思维是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习近平法治思想,遵循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②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结果具有可预见性和可检验性。习近平法治思想,从我国法治发展的实际出发,必将推动我国法治道路不断前进,如今我国法治实践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③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有助于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有助于我们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或: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分析】背景素材:习近平法治思想
考点考查: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点、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能力考查:描述与阐释事物、论证与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调动教材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习近平法治思想,遵循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可联系科学思维的含义。
关键词②:习近平法治思想依据我国法治建设发展的现实出发,不断推进我国法治思想研究向着体系化、纵深化、精细化发展,增强法治建设的实效性→可联系科学思维的特点。
关键词③: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正式提出,推动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的繁荣,也给当下中国法学提出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可联系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组织答案时要符合一定的逻辑、层次感、段落化,并且注重使用学科术语。
18.①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 践中实现预期的的目的。伽利略发现单摆等时定律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得出来的。惠更斯是在 单摆等时定律的指导下发明的摆钟。②思维具有概括性和能动性。伽利略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 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从而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③伽利略和惠更斯的创新成果都是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的结果。可见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 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 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分析】背景素材:荷兰的物理学家惠更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摆钟
考点考查:思维和实践的关系、思维的特点、科学思维的意义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以惠更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摆钟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逻辑与思维角度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对思维和实践的关系、思维的特点、科学思维的意义等知识的把握。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敏锐的伽利略发现,吊灯的摆动时间似乎都一样,经过一番实验,发现了单摆等时定律→可联系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 践中实现预期的的目的;
有效信息②:伽利略通过吊灯的摆动时间发现了单摆等时定律,根据伽利略的发现惠更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摆钟→联系思维具有概括性和能动性;
有效信息③:伽利略和惠更斯的创新成果→联系运用科学思维方法;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思维和实践的关系。
得分点②:思维的特点。
得分点③:科学思维的意义。
【点睛】非选择题的审题要求:
(1)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
(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
(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
19.(1)形式逻辑的一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一般规律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2)只有遵循形式逻辑一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3)形式逻辑及其一般规律能帮我们正确地推论,有助于我们准确、鲜明地表达思想。形式逻辑的知识及一般规律是揭露错误、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有力工具。
【分析】背景素材:学习形式逻辑的作用
考点考查:形式逻辑的一般规律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形式逻辑的一般规律所起的作用。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知识限定为形式逻辑的一般规律的有关知识,属于微观考查,解答时,考生应首先调动教材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材料提取信息,坚持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要保持确定性,就要符合形式逻辑的一般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可从形式逻辑的一般规律的内容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角度分析;
有效信息②:“学习形式逻辑可以让我们保持思维的确定性,帮助我们正确地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可从遵循形式逻辑一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帮我们正确地推论,有助于我们准确、鲜明地表达思想;是揭露错误、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有力工具等角度分析;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形式逻辑的一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一般规律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得分点②:只有遵循形式逻辑一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
得分点③:形式逻辑及其一般规律能帮我们正确地推论,有助于我们准确、鲜明地表达思想。形式逻辑的知识及一般规律是揭露错误、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有力工具。。
【点睛】非选择题的审题要求:
(1)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
(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
(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
20.(1)牛顿从“看得见”的苹果落地的现象引发思考,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属于形象思维过程。
(2)牛顿通过力学分析,最后发现了“看不见”的万有引力,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体现了基本形态中的抽象思维。
【分析】背景素材: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考点考查: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1)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回答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从“看得见”的现象引发思考的过程属于什么思维过程。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从“看得见”的现象引发思考→可联系牛顿从“看得见”的苹果落地的现象引发思考,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属于形象思维过程。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牛顿从“看得见”的苹果落地的现象引发思考,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属于形象思维过程+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从“看得见”的现象引发思考。
(2)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回答牛顿通过力学分析,最后发现了“看不见”的万有引力,这体现了思维的什么基本形态,属于体现类试题。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牛顿通过力学分析,最后发现了“看不见”的万有引力→可联系牛顿通过力学分析,最后发现了“看不见”的万有引力,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体现了基本形态中的抽象思维。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牛顿通过力学分析,最后发现了“看不见”的万有引力,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体现了基本形态中的抽象思维+牛顿通过力学分析,最后发现了“看不见”的万有引力。
【点睛】体现类试题解题方法
1.题型特点
(1)设问一般以“体现”“反映”“蕴含”“说明”等为关键词。
(2)通常选用现实生活中突出的事例创设情境,这些事例一般是近期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热点问题。
(3)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目的是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的能力和综合认识及评价现实问题的能力。
2.解题方法
(1)正确解读材料——信息是关键。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要注意整体感知、理清层次、抓好关键词、明确重点。
(2)把握题干的联结语,如“这个事例说明”“这表明”“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上述材料体现了”等,从给出的事例中归纳相应的道理。
(3)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采取归纳法,联系所学知识,正确地指出事例揭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道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