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学之道,即思之道”导写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学之道,即思之道”导写

资源简介

2024年高三1月长沙市适应性考试作文“学之道,即思之道”导写+素材+范文3篇
【原题呈现】
【2024高三长沙市适应性考试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学之道,即思之道”,有的人思考何为学习,有的人思考为何学习, 有的人思考如何获得学习资源,有的人思考如何创新学习方法。人,就是在对“学”的思考中,逐渐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阅历,写出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①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无论是劝耕、劝读的古代,还是流行“学习强国”“学习进行时”的今天,“学习”应是既常谈也常新的话题。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引出材料的核心词“学习”。
“学之道,即思之道”出处不明,又引出“思”的话题,此处“学”与“思”并提,二者等重,从逻辑上看是“全同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学而思”“学且思”。
“有的人思考何为学习,有的人思考为何学习, 有的人思考如何获得学习资源,有的人思考如何创新学习方法。”主要信息是“思考学习”,从语法角度看,这是动宾结构,两者关系有了轻重之分,“学习”是核心词,是“思考”的对象,而“思考”成了一种动作状态。
不妨迁移一下,“思考学习”和“思考人生”“点燃善念”“传递爱心”一样,着力点无疑是“人生”“善念”“爱心”,如果丢掉了这个核心,那力道就使偏了。反之,如果泛谈“人生”“善念”“爱心”,不涉及“思考”(对学习进行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点燃”(使之燃烧,点着)、“传递”(从我到你,从你到他)的过程或状态,也是不切题的。
材料又从不同维度分解“学习”——“何为学习”是学习的概念和本质,“为何学习”是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如何获得学习资源”“如何创新学习方法”则是学习的途径与方法。
“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侧重于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只能对应前面“为何学习”,作为结语未能概括整个材料。
整个作文材料,多次转换话题,也在添加作文要素,不难想象考生审题时会有纠结,都写会“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管轻重难分主次,只写一点又怕“按下葫芦浮起瓢”,顾此失彼丢了要点。
学生包括一些优生的审题疑问:文章写何谓学习、学习为何、如何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对学习的“思考”,还有必要再将“思考”单独列出吗?还要特别强调“思考”这一过程吗?
写作时,比较明智的做法是:以“学习”为中心,从“何为”“为何”“如何”的一个或几个角度写,并考虑“思考”在材料中多次亮相,不能弃之不理,要写出“思考”的大致过程,或写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如果只谈“学习”不谈“思考”,不能算切合题意,但考虑命题的因素,也不宜太过苛责(事实上很多优生都没抓住“思考”);如果只谈“思考”不谈“学习”,则有偏题之虞了。
例如,要写“学习”的意义,可联系新青年的实际和当下时代背景,重新“思考”(反思、考量、评估)“学习”这一古老话题,赋予它有别于传统(学而优则仕、颜如玉黄金屋)的新内涵,可结合材料“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的角度,并使之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如:认识自己是学习意义的“内化”,认识他人和世界是学习意义的“外化”。
此外,注意“结合你的生活阅历”的作文要求,考生应写出亲身经历,阐述真切感受,而不是罗列学习的名人事例,或空洞阐述有关学习的道理。
【立意参考】
会学习的人,也要会思考。
一个会思考的人,才能更好地学习。
学习与思考都重要,不可脱节和偏废。
且学且思,知己知人知世界。
学思并举才能形成更好的成长合力。
身处新时代,要反思学习的目的与意义。
互联网背景下,要持续思考、及时更新学习方法。
思考学习的三维度:何为、为何、如何。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灵魂。
学习如江河湖海,思考如源头活水。
学习增强实力,思考开拓创新。
学习夯实基础,思考奇妙助力。
学习是量的稳步累积,思考提供更强的裂变能力。
既要做好学习的“加法”,也要善用思考的“乘法”。
只学不思效率低下,只思不学空有冥想。
没有思考的学习是机械复制,没有学习的思考是缥缈虚无。
【优秀标题】
无思不成学
善思者善学
学海无涯,思以为舟
以思之能,助学远航
以思入学,以学入世
用思考浇灌学习之花
学而时思之,不亦乐乎
以思之舟楫,游学习之海
积学习之跬步,以思考致千里
以学奠基走先路,以思创新拓己路
学攀须弥凌万仞,思藏芥子隐于山
【名句素材】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晁说之
熟读之法,于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朱熹
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
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波尔克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
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尼泊尔谚语
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迈克尔·桑德尔
我们可以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富斯德
谁思考很多,而且实事求是地思考,谁就很容易忘记他自己的经验,但是不会忘记由经验唤起的思想。——尼采
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伏尔泰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伏耐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培根
【优秀范文】
1学习与思考同在
一考生
从“学不可以已”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先古圣贤正是在对学习的无尽思考中把握学习的真谛。千百年来,人们在学习前人经验、开拓新知的循环中丰盈生命、感知世界,留下了一笔笔独特而又价值无穷的精神财富。如今,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与思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更是我们发展的工具,也是我们一生都要思考的话题。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诚然,人生来并非知晓一切,世间万事万物都等着我们亲身经历以探索深究,而这个探索的过程便是学习。学习是模仿、抽象、深化,最终将客观世界逐步内化于心的过程。从牙牙学语到满腹经纶,从亦步亦趋到开拓创新,从以好奇心叩问世界真理的大门到把握世间万物规律真谛,都是学习的过程,也都是思考的过程。
思考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思维活动,是将学得的知识“反刍”深化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相伴相生、相辅相成:学习为思考提供资料源泉,无学习便无思考之来源;思考又将学得的内容以个体的思维消化、内化,为学习新知奠定旧知基础、开拓新的方法。总而言之,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反复是我们不断迈向更高认知水平的动力源泉。
在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反复中,对于学习本身的思考的结果——学习观形成了,学习观的核心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习不能离开思考,脱离了思考的学习过程只能停留在模仿他人的亦步亦趋之中,是不可能达到内化于心的目标境界的无用功。而当我们跳出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从外围宏观地评估这一过程,便是对学习本身的思考,其成果就是学习观。
学习观折射人生观,学习观的更新是人生观的蜕变。我们在对生命多姿多彩的历程中反求诸己、叩问人生哲理,我们在学习先贤经典、诵读诗词歌赋中了解民族历史、品悟千年文化魅力,我们在牛顿经典力学的世界里探求万物的奥秘,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熏陶下回望峥嵘岁月、畅想复兴未来……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我们的人生之帆刚刚扬起,十余载学业之旅让我们在挫折与一马平川的交相辉映中推进学习观的更新,带给我们对自我的思考,使我们能初窥社会门径,让我们的人生观之境界不断扩展延伸。
学遍万千世界,让思维仗剑走天涯;乘思维之大鹏,在学习之风中直上九万里。“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即将成年的我们,终将是承担起民族复兴伟业的一代,唯有不断地学习与思考,在学习观的更新中思索人生蜕变,让青春在实现新时代中国梦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2学以助思,思而促学
一考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古训,千百年来仍然闪耀着它不灭的光辉: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
学习为思考提供深耕的土壤,没有学习的思考是缺少灵魂的空想。在学习中,知识的积累和认知的更新不断开拓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见闻,为思考提供更为充实完整的泉源。太史公“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方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魏征通晓天文地理、纵览诗书兵法,方能以十思疏劝诫太宗。学习中习得的知识和道德,始终保证着思考在正轨上行驶,而不至于脱缰野马一般落入毫无拘束的胡思乱想。古人缺乏现代科学,就只能用魔鬼神兽、阴阳两极解释世界;人工智能违背伦理道德,就可能误入威胁人类的不归歧途。学习拓展思考的深度,使人们不再停留和局限于浅显的表面,而深入探索未知。人类的科技史就是对这句话完美的写照,牛顿站在巨人肩膀上创立了经典力学,爱因斯坦和普朗克又在牛顿的物理宇宙中创立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只有在学习这片肥沃深厚的土壤上,才有可能生长出壮硕结实的思考成果。
思考为学习注入灵魂与活力,没有思考的学习是毫无意义的复制。因为有了思考,我们能领会到学习的内涵,有所理解和消化,完成了知识和经验的有机迁移,绝非不解其意的复制粘贴。譬如读古文而不通晓其文意,自然无法体验到独特的韵味和美感。因为有了思考,我们能培养出学习的精神,有所甄别和批判,“尽信书不如无书”,实现了对知识的筛选提炼,绝非人云亦云的一味接受。古有邯郸学步,什么走路方式都想学,最终却落得个忘记走路的尴尬下场。因为有了思考,我们能发挥出学习的效能,有所创新与改变,做到了对知识的更新完善,绝非老调重弹的一成不变。只有在活跃的思考之中,学习才会真正有意义和价值。
当然,思考并不意味着放飞自我的主观臆断,那样只会陷入毫无逻辑与根据的思维怪圈。我们需要的是批驳学习中遇到的错误和谬论,而非罔顾事实和科学的怀疑;需要的是革新学习中陈旧的观点和理论,而非哗众取宠的标新立异。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更应鼓励学生学思并行,不再靠死记硬背、盲目刷题,思考学习的意义,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出真正有知识有思想的新时代青年。
当在学习的浩渺海洋里感到迷茫和无助时,我们不妨穿梭进思考的宏大宇宙中,审视学习自身,作一盏灯塔点亮学习前进的方向,这往往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学习质的飞跃,迈进下一个台阶。同样,当沉浸于无尽的思考中而未有所成果和感悟时,我们也不妨回归到学习的漫漫旅程中,汲取灵感来源,铺一条长路支撑思考向远方向深处,这常常能够引领我们实现思考质的突破,跨入另一个阶段。在学习与思考的良性互动中,我们的知识和思想都在丰富和完善,充实着人生的厚度。
“学之道,即思之道”,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并驾齐驱,以学习促进思考的深度,以思考激发学习的活力,可以更好地感悟人生和世界。
3学以求知,思而进学
一考生
漫溯岁月长河,对于学与思之关系的叩问亘古未绝。“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不要让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认为:学以求知,思而进学。
学习,即不断了解自身未知的事物,使我们拥有认知基础。通过学习,可以拓展知识范围,提高自身素质。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以学为基,才有踏入全新境界的机会。正如世界著名花滑运动员羽生结弦,若无早年辗转各地求学,怎会有索契冬奥会上的一鸣惊人?又如中国古诗词大会冠军得主之一的外卖小哥雷海为,若没有那份在辛苦奔波之余的坚持,又怎能在诗词的世界里大放异彩?学习给予我们超越的底气。
思考,则是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挖掘与探索,从而对事物的认知更进一层。通过思考,可以追本溯源,探求事物底层逻辑。古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数理论的提出、无数突破性科研成就的发明都离不开深入地思考。牛顿因一个从树上坠落的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凯库勒在没日没夜地钻苯分子结构之中发现了苯环……思考,破除了前路的迷津,使前行的津度清晰而明朗。
学习是量的积累,思考是促其质变的契机。黑格尔在《逻辑学》中这样阐述道: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学与思的关系亦是如此,与其被“孔乙己的长衫”扰乱心态,因“填鸭式教育”愤愤不平,还不如坚定本心,在众说纷纭的社会里,用学的无止为自己筑一座“下不去的高台”,凭借独立的思考,在突破自我的同时,获得更加开阔的视野,拥有更加独到的见解。
学是获取知识本身,是单纯地接受前人的观点;思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独立创新的能力。在当下信息时代,ChatGPT等AI工具的涌现使很多人产生依赖,忽视学习。但AI的便捷并不能取代学习,AI的“学习”实质上只是对海量数据进行计算分析,以获取答案,这或许可以为我们解决一时之需,但终究没能完全转化为我们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掌握,无法锻炼自我思考的能力,难以为思维的碰撞提供养分,产生新的火花。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时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辈青年,正值晔晔如扶桑之时,要在花繁柳茂中拨开、雨骤风狂里站定,需要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学习决心,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反复思考,将学思合一,在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中,获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