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五 联产品、副产品、等级产品的成本计算-《成本会计实务(第三版)》同步教案(表格式)(教育科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项目五 联产品、副产品、等级产品的成本计算-《成本会计实务(第三版)》同步教案(表格式)(教育科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备课人 学科 成本会计实务(第三版) 上课时间
课 题 项目五 联产品、副产品、等级产品的成本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联产品、副产品、等级产品的含义和特点。 2.理解联合成本的分配方法。 3.掌握联产品、副产品及等级产品的成本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 1.能够根据企业生产情况合理选择成本计算方法。 2.熟练运用联产品、副产品及等级产品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成本计算。
教学重点 联产品的成本计算、副产品、等级产品的成本计算
教学难点 联产品、副产品、等级产品的成本计算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小组讨论 多媒体演示
教学准备 写教案、备课、找与知识相关的案例和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节 联产品的成本计算 一、联产品及联合成本的含义 联产品是指同样的原材料,经过一道或一系列工序的加工,同时生产出几种地位相同但用途不同的主要产品。例如,煤油厂以原油为原料,经过一定的生产工艺过程,加工成汽油、煤油、柴油等各种燃料油;奶制品企业加工牛奶时可同时生产出奶粉、奶油、液态奶、奶酪、可可脂等联产品。联产品与同类产品不同,同类产品是指在产品品种、规格繁多的企业或车间,按一定的标准归类的产品,其目的是便于采用分类法简化产品成本计算工作。联产品的生产是联合生产,其特点是同一资源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投入,分离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主要产品,其中个别产品的产出必然伴随联产品同时产出。 视频链接: 二、联产品成本计算流程 (1)以联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设置联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 (2)对各种要素费用在各联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归集联产品成本,计算联产品综合成本。 (3)计算各联产品成本。 (4)计算联产品分离后的加工成本。 (5)编制成本计算单,编制会计分录,登记生产成本明细账。 三、联合成本的分配方法 联合成本是指在联合生产过程中生产联产品所发生的总成本。如上所述,在分离点之前,联产品某一产品的生产,必然同时生产出别的产品。因此,不可能将每种产品生产费用直接归集计算其产品成本,只能把分离点前联合生产过程发生的费用归集在一起,计算联产品分离前的联合成本。然后,在分离点采有一定的分配方法,在各联产品之间分配联合成本,计算出各联产品的成本。至于有些联产品分离后继续加工发生的费用,可按分离后各联产品品种分别归集,计算出分离后成本。用分离后成本加上由联合成本分配来的成本,构成该种产品整个生产过程成本。 因此,联产品成本计算同一般产品的成本计算有所不同,要分三个部分进行,即联产品分离点前成本计算、分离点的联合成本分配和分离点后加工成本的计算。分离点前联产品联合成本的计算和分离点后需要继续加工的加工成本计算,都应根据生产类型和管理要求,选用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计算。而分离点联产品之间联合成本的分配则要采用专门的方法进行。常用的分配方法有系数分配法、实物量分配法和相对销售收入分配法等。 1.系数分配法 系数分配法是将各种联产品的实际产量乘以事先制定的各该联产品的系数,把实际产量换算成相对产量,然后,按各联产品的相对生产量比例来分配联产品的联合成本。系数分配法的关键是系数的确定要合理。实践中系数的确定标准有的是用各联产品的技术特征(如重量、体积、质量性能、含量和加工难易程度等),也有的是采用联产品的经济指标(如定额成本、售价等)。 视频链接: 2.实物量分配法 实物量分配法是按分离点上各种联产品的重量、容积或其他实物量度比例来分配联合成本。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出的各产品单位成本是一致的,并且是平均单位成本,因此简便易行。但由于并非所有的成本发生都与实物量直接相关,容易造成成本计算与实际相脱节的情况。故此法一般适用于成本的发生与产量关系密切而且各联产品销售价格较为均衡的联合成本的分配。 3.相对销售收入分配法 相对销售收入分配法是用各种联产品的销售收入比例来分配联合成本。这种分配法强调经济比值,认为既然联合生产过程的联产品是同时产出的,并不是只产出其中一种,因此,从销售中所获得的收益,理应在各种联产品之间按比例进行分配。也就是说,售价较高的联产品应该成比例地负担较高份额的联合成本,售价较低的联产品应该负担较低份额的联合成本,其结果是各种联产品的毛利率相同。这种方法克服了实物量分配法的不足,但其本身也存在着缺陷,表现在:一方面,并非所有的成本都与售价有关,价格较高的产品不一定要负担较高的成本;另一方面,并非所有的联产品都具有同样的获利能力。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分离后不再加工,而且价格波动不大的联产品成本计算。 第二节 副产品、等级产品的成本计算 一、副产品的含义 副产品是指使用同种原材料在同一生产过程中生产主要产品的同时,附带生产出一些非主要产品,或利用生产中废料加工而成的产品。例如,大豆油厂以大豆为原料,经过一定的生产工艺过程,加工成食用大豆油主产品以及豆粕、油脚饲料、化妆品原材料等副产品;炼铁生产中产出的高炉煤气;提炼原油过程中产出的渣油和石油焦;制皂业生产中产出的甘油等。 副产品不是企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其价值与主要产品相比较低,但它仍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能满足社会某些方面的需要,而且客观上也发生耗费,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成本计算方法求出其成本。副产品和联产品都是投入同一原材料,经过同一生产过程同时生产出来的。但联产品全部是主要产品,而副产品则是伴随着主要产品生产出来的次要产品,其价值较低。当然,副产品与主要产品是相对而言的,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综合利用,在一定条件下,副产品也能转为主要产品,同样,主要产品也会转为副产品。 由于副产品和主要产品是同一原材料经过同一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因此,其成本与主要产品成本分离步骤前是共同发生的,这也决定了副产品的成本计算就是确定其应负担分离点前的联合成本。又由于副产品的经济价值较小,在企业全部产品中所占的比重也较小,因此在计算成本时,可采用简单的计算方法,确定副产品的成本,然后从分离前联合成本中扣除,其余额就是主要产品成本。 视频链接: 二、副产品的成本计算方法 副产品的成本计算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对分离后不再加工的副产品,若价值不大(与主要产品相比),可不负担分离前的联合成本,或以定额单位成本计算其成本。 (2)对分离后不再加工但价值较高的副产品,往往以其销售价格作为计算的依据,按销售价格扣除销售税金、销售费用和一定的利润后即为副产品成本。 (3)对于分离后仍需要进一步加工才能出售的副产品,若价值较低,可只计算归属于本产品的成本;若价值较高,则需要同时负担可归属成本和分离前联合成本,以保证主要产品成本计算的合理性。 三、等级产品的含义 等级产品是指使用同种原材料,经过相同加工过程生产出来的品种相同,但质量有所差别的产品,如纺织品、搪瓷器皿的生产常有等级品产生。等级产品与联产品、副产品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使用同种原材料,经过同一生产过程而产生的。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联产品、副产品之间性质、用途不同,属于不同种产品,而等级产品是性质、用途相同的同种产品;在每种联产品、副产品中,其质量比较一致,因而销售单价相同,而各等级产品质量存在差异,从而销售单价相应分为不同等级。 等级品与非合格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等级品质量上的差异一般是在允许的设计范围之内,这些差异一般不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非合格品是指等级品以下的产品,其质量标准达不到设计的要求,属于废品范围。 四、等级产品的成本计算方法 等级品应视造成其质量差别的原因确定成本计算方法。如果等级品是人工操作不当、技术不熟练等主要原因造成的,可以采用实物量分配法,以使各等级品的单位成本相同。因为各产品虽然等级不同,但使用原材料、经过的生产过程都相同,所以各等级品的单位成本理应没有差别。在成本相同的情况下,低等级品由于售价较低而使其毛利低于正品,从而能够比较敏感地反映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不善所导致的经济损失。 等级品也可能是所用原材料的质量或受目前生产技术水平限制等原因而产生的,即客观原因造成的。例如,某些电子元件产品,由于目前生产技术水平限制,难以控制其产品质量,生产出售价差别较大的等级品;对原煤进行洗煤加工,由于受原材料质量限制,洗出售价不同的等级煤。在这些情况下,一般不能对各等级品确定相同的单位成本,而要采用系数分配法计算各等级品成本。通常以单位售价比例定出系数,再按系数的比例计算出不同等级品应负担的联合成本。这样,不同等级品具有不同的单位成本,等级高、售价高的产品负担的成本多,等级低、售价低的产品负担的成本少。这种做法更符合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的要求。
1.培养学生成本管理整体意识和注重细节的素质。 2.重视成本管理,热爱会计职业,形成团队意识。 作业设计:总结成本与成本会计的含义,梳理成本计算方法,总结成本核算流程
教学后记: 本章包括两节内容:联产品的成本计算、副产品、等级产品的成本计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